首页期刊导航|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

季刊

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Trauma and Emergency(Electronic Vers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严重创伤救治"三位一体"福建经验

    何武兵陈锋陈品华何雪义...
    89-9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性创伤医疗中心和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是现代社会公共卫生需要、国家健康战略布局、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需要.创伤中心建设需要医院整合创伤急救全流程涉及的行政、临床核心和支撑科室的资源,集中收治严重创伤患者.严重创伤救治以多学科救治团队为主体,以创伤复苏单元为核心的救治平台,以信息化赋能、规范化评估与救治流程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抓手持续质量改进为保障的"三位一体"救治模式,为严重创伤患者提供快速、规范、有效的救治,减少创伤致残率和伤死率.

    创伤多学科救治团队创伤复苏单元质量控制信息化

    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参与七氟烷诱导的顺行性遗忘作用的机制研究

    杨颖钱彬陈思思姚玉笙...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旨在探讨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channel 1,HCN1)在七氟烷诱导的顺行性遗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SPF级C57BL/6J野生型小鼠(WT组,n=60)和HCN1基因全身敲除(HCN1-/-)小鼠(HCN1-/-组,n=60).将两组小鼠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七氟烷(0%、0.1%、0.2%、0.4%、0.6%和0.8%)下,每个浓度10只小鼠.随后进行条件性恐惧实验,计算两组小鼠七氟烷抑制条件性恐惧记忆的半数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用EC50表示).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0.125mmol/L七氟烷浓度灌流液对转染HCN1的人胚肾293细胞(HEK293-HCN1)上HCN1电流的影响,比较七氟烷处理前(Control组)和处理后(Sevoflurane组)HCN1电流的变化.结果 与WT组小鼠相比,HCN1-/-组小鼠在七氟烷抑制场景恐惧记忆和声音恐惧记忆中的EC50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场景恐惧记忆:0.18%比0.26%,P<0.001;声音恐惧记忆:0.47%比0.49%,P<0.001).全细胞电生理记录显示,与基础值相比,0.125mmol/L七氟烷抑制HEK293-HCN1细胞在﹣90~﹣140mV范围内的电流幅度(P值均<0.05),并增加了半最大激活电压(V1/2a)值[(﹣108±2.9)mV比(﹣100.1±3.0)mV,P<0.001)].结论 HCN1电流的抑制可能参与了七氟烷诱导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七氟烷顺行性遗忘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条件性恐惧实验单细胞膜片钳

    声明

    98页

    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况调查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刘双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况,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12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诊的30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患者以7:3比例分为模型组211例,验证组91例.收集患者基本情况、睡眠质量、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可能影响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的相关因素,根据有无焦虑将模型组患者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以LASSO回归筛选出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潜在影响因素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模型组21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63例(29.86%)出现焦虑情绪,焦虑组年龄、家庭月收入<3000元占比、非在婚占比、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得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得分均大于非焦虑组;初中学历及以下占比、疼痛神经支数单支占比、医保支付占比、病程<1年占比、每次疼痛持续时间<1min占比、发作频率<10次/d占比、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得分及积极应对占比均小于非焦虑组(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疼痛神经支数、病程、VAS、PSQI、SSRS为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状况的独立性因素(P<0.05).模型验证结果显示:①区分度:模型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简称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为(0.766~0.897),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75.0%;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为(0.716~0.855),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68.9%;②准确度:模型组与验证组校准曲线斜率为1,截距为0.000,模型曲线与理想模型曲线基本拟合成对角线.临床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当预测概率阈值0.15~0.95时使用本研究模型预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的净获益最高.结论 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绪加重主要受年龄增加、疼痛神经支数增加、病程延长、VAS得分升高、PSQI评分升高、SSRS评分下降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风险.

    三叉神经痛焦虑多因素分析列线图模型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临床分析

    周梦林潇戴逸君陈志涵...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22年8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20例TTP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 20例TTP患者中男性12例(60%),女性8例(40%),平均年龄(50.95±18.54)岁.具有"五联征"者11例(55%),"三联征"者19例(95%).15例检测了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member 13,ADAMTS13)活性的TTP患者中,12例酶活性<10%,其中PLASMIC评分6~7分者11例(91.7%).20例TTP患者中,17例给予甲泼尼龙治疗,其中14例联合了血浆置换、4例联合间断血浆输注、7例联合丙种球蛋白、4例联合环磷酰胺、4例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给予血浆置换联合间断血浆输注治疗;1例仅给予甲泼尼龙治疗;2例放弃治疗.最终死亡7例(35%),存活13例(65%).结论 TT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三联征"多见;ADAMTS13酶活性检测及PLASMIC评分有助于TTP的早期诊断;宜及时进行血浆置换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以期降低TTP患者死亡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13

    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预警信号和诊断策略

    梁欢杨芳
    114-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处理,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识别与诊治.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并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治疗的10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心脏CT血管成像等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研究对象中共有10例患儿,男女比为6︰4,年龄1个月5天至13岁,其中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5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2例,左冠状动脉高开口1例.临床表现包括拒食、喂养困难、气促、心功能不全、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胸痛、活动后晕厥及心脏杂音等.心电图检查发现2例存在病理性Q波,8例显示ST-T改变.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为AOCA,检出率为80%,所有患儿均通过心脏多层螺旋CT确诊.所有病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除1例死亡,其余疗效好.结论 儿童AOCA少见,若临床上遇到婴儿左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儿童运动后出现胸痛、晕厥,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等这些早期预警信号,需考虑到该类疾病可能,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联合心脏多层螺旋CT检查,可提高诊断率,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儿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连续性血流动力学分析技术在休克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廖敏珍姚思胜郭焕钢张新荣...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连续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治疗对休克患者组织灌注、组织耗氧及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3年12月石狮市总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休克的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连续性血流动力学监测作为对照因素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所有患者入科均根据疾病分型与临床治疗指南进行休克液体复苏治疗,同时监测患者入科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血乳酸(lactic acid,Lac)等相关临床指标,对照组根据检测指标及临床指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进行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1、6、12h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尿量、ScvO2、Lac水平以及住院天数等相关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休克症状均有所改善,两组患者治疗1h后在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尿量、ScvO2、Lac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h、12h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低于对照组[(0.82±0.21)μg/(kg·min)比(1.01±0.11)μg/(kg·min),(0.52±0.07)μg/(kg·min)比(0.74±0.31)μg/(kg·min),P均<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h、12h的尿量高于对照组[(0.58±0.11)ml/(kg·h)比(0.37±0.17)ml/(kg·h),(1.29±0.19)ml/(kg·h)比(0.85±0.23)ml/(kg·h),P均<0.05)].在组织耗氧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h、12h的ScvO2高于对照组[(67.68±6.42)%比(63.68±6.42)%,(73.68±6.42)%比(70.68±6.42)%,P均<0.05],在正常范围,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h、12h的Lac水平低于对照组[(3.2±2.42)mmol/L比(5.9±1.42)mmol/L,(2.5±1.31)mmol/L比(4.2±1.01)mmol/L,P均<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ICU平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8.30±2.20)d比(12.30±1.40)d,(16.50±3.50)d比(22.50±2.50)d,P均<0.05].两组患者28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连续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可指导休克早期复苏,减少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降低乳酸水平、缩短ICU及总住院时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组织灌注临床转归

    基于急诊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评估血管狭窄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吴少鹏戴晓敏俞顺黄洪磊...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通过急诊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估的头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发病6h内行头颈动脉CTA检查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前和溶栓治疗后24h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24h NIHSS评分改善度≥30%患者分为溶栓有效组(49例),NIHSS评分改善度<30%或病情加重者分为溶栓无效组(4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NIHSS评分、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onset to needle time,ONT)、溶栓药物剂量、入院收缩压和入院舒张压]和影像学指标(头颈动脉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溶栓无效组高血压占比(72.3% 比49.0%,x2=5.474,P=0.019)、椎动脉狭窄占比(29.8%比12.2%,x2=4.476,P=0.034)、大脑中动脉狭窄占比(51.1%比28.6%,x2=5.075,P=0.024)、头颈动脉狭窄程度(Z=﹣3.429,P=0.001)高于溶栓有效组,溶栓无效组DNT[(45.64±11.79)min]长于溶栓有效组[(39.31±12.24)min,t=2.580,P=0.01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史(OR=3.270,95%CI:1.209~8.844,P=0.020),DNT(OR=1.043,95%CI:1.001~1.086,P=0.043),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头颈动脉中重度狭窄(OR=4.797,95%CI:1.590~14.468,P=0.005),头颈动脉闭塞(OR=8.577,95%CI:2.480~29.665,P=0.001)]是静脉溶栓无效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6h内,可进行急诊头颈动脉CTA检查.该检查可评估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头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患者后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可能越差,急诊头颈动脉CTA有助于临床医师调整治疗策略.此外,有高血压史的患者或DNT较长的患者,其静脉溶栓效果可能较差.

    脑卒中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溶栓

    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重症肺炎患者呼吸及痰液性状的影响

    曾西明念花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患者采取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对其呼吸及痰液性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脱离呼吸机后采取面罩吸氧,作为面罩吸氧组(n=30);另一组在脱机后给予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作为湿化吸氧组(n=3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循环氧合指标(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氧合指数)、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及痰液性状.结果 两组治疗前循环氧合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湿化吸氧组二氧化碳分压[(37.45±1.25)mmHg]低于面罩吸氧组[(42.59±1.45)mmHg],湿化吸氧组血氧分压[(100.25±3.21)mmHg]高于面罩吸氧组[(86.26±3.45)mmHg],湿化吸氧组氧合指标[(103.98±2.01)mmHg]高于面罩吸氧组[(100.59±1.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湿化吸氧组C反应蛋白[(13.45±4.25)mg/ml]、白介素-6[(41.25±4.21)pg/ml]、肿瘤坏死因子-α[(21.56±5.02)μg/ml]皆低于面罩吸氧组[(23.59±3.45)mg/ml、(78.26±4.74)pg/ml、(36.59±5.14)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化吸氧组患者痰液性状以Ⅰ级为主,占比高于面罩吸氧组,Ⅱ、Ⅲ级占比低于面罩吸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高流量湿化吸氧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状况、炎症因子及痰液性状,对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推广.

    高流量湿化吸氧重症肺炎呼吸痰液性状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外科手术治疗的回顾与新技术进展

    陈键许玮
    1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术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但目前对于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检索了近15年来医学领域中关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相关文献,归纳了包括内固定术与关节成形术等不同手术方式,以及不同手术入路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预后影响,介绍了新兴内固定物与关节假体的优势及不足,为临床外科医生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股骨颈骨折老年人内固定术关节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