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年刊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China Studies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税法与唐代江南地方治理模式的变迁

    李忠民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史之乱以来,唐王朝的国家财政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土地所有制的剧烈发展使得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度日益崩溃,大河南北的残破使得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江淮流域,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两税法的税制改革.两税法在国家经济核心——江南地区推行,使得江南的社会治理模式与唐前期相较产生了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集中体现在地方财税自主权的增长、户口登记方式的革新以及由于配税不均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等诸多方面.

    两税法地方治理唐代江南

    范成大卜筑石湖考述

    虞云国
    1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私家园林充分凸显园主的个性,折射出士大夫自觉意识的高扬.文学家、学者范成大在乾道二年(1166)订盟石湖.整个造园过程前后跨度十余年,既制订总体规划,又绘有布局图,在营造期间与落成以后,经范成大与友人的反复酬唱而名闻遐迩.本文对其卜筑石湖的具体年代、建筑分布、命名缘起与居处细节,据其诗文与其他文献,钩稽探隐,考证始末,力图展现范成大在造园学上的造诣与贡献,补足南宋园林史上的重要篇章.

    范成大石湖别业造园学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群体中的塘栖镇

    范金民
    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的数百个江南市镇,学界一向以"专业"性予以分类,概括其特点,但事实上存在大量综合型发展的市镇,塘栖镇就是极为典型的这类市镇.江南市镇大多处于交通要道,其兴衰或者因运河航道改向,或者随当地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盛衰而起落,乃至被嬗代.塘栖镇因元末新开河的开浚,处于大运河要道上,逐步发展成杭州北郊最为繁盛的市镇,正是江南市镇兴衰嬗代的典型.塘栖的市街坊巷并不是很多流通型市镇的一线形、十字形、丁字形,而是在L形的一侧,分布着诸多的街坊巷弄,在经济发展、人文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各方面的作用.塘栖镇的兴起之路,在江南市镇群体中极具典型意义.江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乡一体,互为奥援,塘栖镇分布了数十家名族及其园亭胜迹,当地及周围名流往还其地,缟纻往还,诗文唱和,人文活动极为繁盛,塘栖镇也是典型的人文型市镇.

    明清江南塘栖镇市镇群体

    张家的析产官司与结一庐藏书

    陈磊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清末张佩纶的藏书与其子女于1929-1930年的析产官司,详细地分析了以往结一庐藏书研究中极少提及的张家析产之争,指出这是国民政府关于女子继承权规定之后出现的系列诉讼之一,且张家的析产纠纷又具有相当独特之处.本文涉及的张佩纶藏书是诉讼主要标的之一,当事双方对于藏书在1911年以后的下落也有过前后相异的说法,由此基本勾勒出张佩纶藏书在民国时期的去向.

    结一庐藏书《妇女运动决议案》析产官司

    "文学较量":论《论语》中的子游和子夏

    王小婷张佳旭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游与子夏同属孔门"文学"科,《论语》对两人均有记载,但受限于史料,过去学者利用《论语》对他们进行研究,往往以史料记载更丰富的子夏为主导,从而导致对二子的研究相对失衡——子游的思想与个性被遮蔽.综合考察《论语》对两人的记载,可见二人在诸多方面存在联系,且这些联系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差异包括"为孝""政事""交友""为学工夫"四个层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比较,可以对子游与子夏的思想特征产生更加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子游子夏《论语》差异

    《史记》《汉书》疏证示例——兼说史文裁接

    杨胜强
    6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比较《史记》《汉书》,前贤成果虽夥,然,"就两书内涵的丰富而言",仍有发明.是所获诸例,全非二书相异,亦有《史记》内部存异而《汉书》因之同例.今校所示:史文兼存诸多杂糅、失序;战事相关之人,战功同时相冠,而冠时或是或非;校字疑误时,未必误,或灵活用语;异文之方位词存两言者,或非误;"叙语"与"话语"之异致使史文有差;史文"概称"言是者校之"详述"时或是或非;等等.盖读二书,疏证示例,辨史文裁接之式,知其之失,又知其失之所由,从一例并见诸类例,举此偶反,推正例、变例,就整体观部分,引《史》《汉》避以孤为证,其义可彰彰明矣.

    《史记》《汉书》疏证示例裁接

    从《资治通鉴》有关齐国君王后事迹的历史书写看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李欣雨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治通鉴》是司马光欲以史为鉴写给君臣作政治经验参考的史书,其每一条史料与史论都包含着司马光对于历史上君主与大臣行为的思考.书中的君王后作为战国时期王后当政的典型代表,是司马光为达到"资政"的目的,对《战国策》与《史记》中君王后的史料通过长编考异之法进行的再塑造.考察司马光笔下的君王后,其在位时期面临的政治形势和问题与宋代有诸多相似之处.结合司马光的上书,不难发现,司马光对君王后史事的书写,包含着其对宋代皇权政治现实的关怀与对宋辽西夏民族问题的思考.从《资治通鉴》有关齐国君王后事迹的历史书写来看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政治观念与《资治通鉴》资政的内涵.

    《资治通鉴》君王后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晋疆纪事》作者及成书年代考辨

    孙中旺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晋疆纪事》为研究明末清初山西一带历史的罕见文献,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稀见地方志提要》《中国方志学史》《山西文献总目提要》《明代方志考》等书均误将《晋疆纪事》著录为明代马天(騋)撰,并将其作为明代方志的代表.本文通过考证,确定此书撰于清初,作者为马天(騋)之子马云举,并对成书年代及影响进行了考察.

    《晋疆纪事》马天(騋)马云举

    《明史》校释一则

    高明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史》卷二二《熹宗本纪》、卷三二○《朝鲜传》关于册封仁祖一事的时间前后牴牾,将《明实录》《李朝实录》等中朝文献堪比考订,厘清了明朝从下诏册封、至正式完成册封仁祖的复杂过程及原因.

    朝鲜仁祖明史朝鲜史

    《谈征》作者外方山人名讳补考

    李思源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中叶语言学著作《谈征》,作者外方山人名讳,现有段长基、伊秉绶二说.兹细绎该书诸序,并利用别集、方志、档案等史料,确定作者为段长基,对段长基生平仕履也做了一番梳理.

    谈征外方山人段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