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催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林励吾

月刊

0253-9837

sales_journal@mail.sciencep.com

0411-84379240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催化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催化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我国催化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催化学科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催化学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催化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可见光氧化还原钴催化立体发散性合成1,4-二烯

    任行宇刘佳俊张士启李彦霖...
    29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1,4-二烯是一类重要的烯烃化合物,其分子骨架广泛存在于药物和天然产物中.由于1,4-二烯分子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其合成方法已被广泛研究,包括1,3-二烯的氢烯基化、炔烃的氢烯丙基化、乙烯基和烯丙基试剂的交叉偶联等.然而,由于1,4-二烯的热力学稳定性,现有的合成方法主要倾向于生成E-立体选择性的产物,而Z-异构体的生成则相对困难.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同一组底物同时构建1,4-二烯的Z和E异构体的立体发散性合成策略鲜有报道.因此,发展新型催化体系,以同时构建1,4-二烯的Z和E异构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报道了一种高效的可见光光致氧化还原/钴协同催化策略,该策略以联烯与炔烃为原料,通过调控反应溶剂即可实现立体发散性地构建Z,E-和E,E-1,4-二烯化合物.该反应在室温下,以2,4,5,6-四(9-咔唑基)-间苯二腈(4CzIPN)作为光敏剂,4,6-双(二苯基膦基)-10H-吩噁嗪为配体,H2O和DIPEA作为氢源,实现了 1,4-二烯的高效合成.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简单地调控溶剂可以直接控制产物的立体选择性,即以乙腈为溶剂时可得到Z,E-1,4-二烯产物,而使用2-MeTHF作为溶剂时,则得到E,E-1,4-二烯产物.此外,该反应对炔烃底物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包括乙基、硅醚、羟基和环丙基等非对称的芳基烷基内炔,均能与联烯有效偶联,以较高收率得到目标产物.此外,芳基上带有各种富电子和缺电子基团的炔烃也能很好地参与反应.联烯底物研究结果表明,联烯上的酯基对反应效率有显著影响,具有较小酯取代基的联烯,如甲基和乙基,反应活性较低,相应的产物收率较低;而具有较大酯基的联烯,如异丙基、苄基和叔丁基,则能获得更高的产率.此外,当使用苯基、酸酐、二苯基氧化膦或磺酰基等其他官能团取代的联烯时,反应无法发生.通过氘代实验、荧光猝灭实验等一系列控制实验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揭示了该反应机制.反应过程涉及五元钴环戊烯中间体的分解,并通过光催化的能量转移过程实现了 E,E-1,4-二烯的E→Z异构化,最终实现Z,E-l,4-二烯的立体选择性合成.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钴催化炔烃-联烯的选择性还原偶联反应.通过结合可见光光致氧化还原与钴协同催化策略,在温和的条件下,以H2O和DIPEA作为氢源,实现了具有良好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Z,E-和E,E-1,4-二烯的立体发散性合成.通过控制反应溶剂来实现立体选择性,本研究为立体发散性合成1,4-二烯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新途径.

    1,4-二烯钴催化光氧化还原还原偶联炔烃联烯

    SSZ-13分子筛在二甲醚羰基化反应中的机理研究和空间限域效应

    张晓敏蔡凯李媖戚暨...
    301-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醇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燃料替代品和油品添加剂,在全球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利用合成气经乙酸甲酯(MA)合成乙醇的工艺路线,因其原子经济性、产品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其中,二甲醚(DME)羰基化是该路线的关键步骤之一.研究证实,具有8元环(8-MR)孔道结构的硅铝酸盐微孔分子筛可以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高选择性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应.目前,研究者已经对丝光沸石(MOR)、镁碱沸石(FER)等分子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但对SSZ-13等菱沸石(CHA型)的研究有限,缺乏SSZ-13上主、副反应催化机理的阐释,并且忽略了沸石独特的笼状结构在反应中的空间限域效应.本文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确定了SSZ-13分子筛催化DME羰基化的活性位点,并探究了孔道的限域效应.通过负载具有不同尺寸的Na+和Cs+实现了对不同通道中Brönsted酸位点(BAS)的选择性屏蔽.酸性质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表明,在较低的负载量下,Na+优先取代SSZ-13的6元环(6-MR)中的BAS,而Cs+由于其较大的离子半径只能与8-MR中的BAS发生交换,从而实现了对SSZ-13不同孔道中酸分布的调控.负载不同金属量以及金属种类的样品活性研究表明,当6-MR中BAS减少时,DME转化率基本不变;而当8-MR中BAS被离子交换时,DME转化率明显下降.随后,将未经金属改性的、具有不同硅铝比的母体SSZ-13样品的MA生成速率与其8-MR中BAS的数量相关联,发现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SSZ-13的8-MR中BAS为DME羰基化的活性中心.同时,DFT计算了DME在不同孔道BAS上的解离能,结果表明DME更容易在8-MR的BAS上解离从而进行后续反应.随后,探究了SSZ-13笼的空间限域效应对主副反应的影响机制.通过比较金属负载量相近的Na/H-SSZ-13和Cs/H-SSZ-13上CO插入甲氧基形成烯酮的反应势垒,证实了较大尺寸金属离子的引入增加了主反应速控步的能垒.为了揭示空间限域对副反应的影响,比较了反应后催化剂的热重、气质联用等表征结果,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副反应的关键物种(七甲基苯正离子)在Na/H-SSZ-13和Cs/H-SSZ-13上的吸附能,证实了SSZ-13的笼状结构体积是影响MA选择性的关键因素.金属负载后SSZ-13笼空间减少,可以有效地抑制副反应关键物种的形成,从而提高主反应选择性.综上,本文不仅对SSZ-13分子筛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全面解析,并通过实验设计,改变了SSZ-13分子筛的孔道结构和笼结构空间,突出了分子筛限域效应在二甲醚羰基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结果为设计具有较高选择性的沸石催化剂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甲醚羰基化SSZ-13分子筛酸位点限域效应

    CdS纳米棒/含Ni多钨氧酸盐光催化苯硫酚氧化偶联耦合制氢

    任梦真刘天府董媛媛李正...
    312-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硫化物是生物和药学有机分子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并已广泛用于蛋白质功能化、药物传递系统和智能材料等领域.然而,在传统的合成策略中,常使用昂贵或者有毒的有机氧化剂,这不仅增加了合成成本并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合成过程中容易出现选择性差、过度氧化等问题.光催化硫醇/硫酚氧化偶联生成二硫化物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生产路线,但存在催化活性低以及光生载流子不完全利用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环境友好、成本低廉以及光生电子-空穴高效利用的光催化体系,用于催化硫醇/硫酚氧化偶联并耦合制氢,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构筑了一种Ni4P2/CdS耦合光催化体系,该耦合体系由硫化镉纳米棒(CdS NRs)和含镍的多钨酸盐(Na6K4[Ni4(H2O)2(PW9O34)2]·32H2O,简称Ni4P2)组成.在光催化氧化4-甲氧基苯硫酚(4-MTP)偶联生成二硫化物的同时,能够释放出氢气,并展现出较好的反应活性.反应4 h后,4-MTP的转化率高达98.39%,二硫化物的选择性为95.0%,二硫化物的收率达24.45 μmol,H2的收率为25.96 µmol.该耦合体系还展现出了良好的普适性,以-NH2,-C2H5,-CH3,-Cl和-F作为取代基,取代4-甲氧基苯硫酚中的甲氧基并作为底物进行反应,生成相应二硫化物的选择性均超过97%.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CdS NRs在反应前后形貌保持不变,稳定性较好.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发现,反应后的CdS NRs表面没有检测到Ni元素的XPS信号峰,说明Ni4P2催化剂附着在CdS NRs的表面,并且能够在反应过程中保持分子的完整性.红外光谱进一步证实了析氢催化剂Ni4P2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荧光光谱、寿命衰减以及光电流测试等系列实验结果表明,CdS NRs与Ni4P2之间存在协同作用,Ni4P2的存在明显地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迁移.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证实了可见光在反应中的必要性,以及电子和空穴在反应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顺磁共振(EPR)检测到了·SC6H4(OCH3)自由基中间体的存在,证实了偶联产物是通过硫中心自由基生成的.EPR测试还显示,加入Ni4P2催化剂后,自由基中间体信号增强,进一步验证了Ni4P2可以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迁移.基于上述实验和表征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反应机理:在可见光的照射下,4-MTP被空穴氧化脱氢,生成·SC6H4(OCH3)自由基.随后,两个·SC6H4(OCH3)自由基偶联生成二硫化物.同时,Ni4P2捕获活性氢物种,促进了氢气的析出,最终实现了4-MTP氧化偶联生成二硫化物并耦合制氢的光催化循环.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筑了 Ni4P2/CdS光催化反应体系,实现了有机底物4-MTP的氧化增值与催化制氢的耦合反应,该体系不仅显示出良好的催化活性,还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普适性,为太阳能驱动下的化学转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并为太阳能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

    脱氢偶联多金属氧酸盐硫化镉析氢光催化

    "溶剂剪刀"克服惰性氢键促进常压氧气下高效催化氧化芳香烃

    金魁张美云车鹏华孙冬茹...
    32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键是调节各类催化反应体系中分子行为的重要作用力,能够有效活化分子、改变作用位置及控制反应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潜力.然而,氢键的利用过程存在着惰性效应难题,严重阻碍反应的顺利进行.如何有针对性地打破惰性的氢键作用力,探索氢键的构建与破坏机制,成为提高反应转化效率和选择性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高原子经济性并减少碳足迹.芳香烃氧化制羧酸是工业上重要的催化氧化过程,但存在高能耗、副产物多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本文以甲苯液相氧气氧化制苯甲酸为模型反应,提出了旨在克服惰性氢键的"溶剂剪刀"策略.通过利用氢键受体溶剂(如醋酸、醋酸乙酯、氯乙酸乙酯或氯乙酸甲酯)作为破坏试剂,与强氢键供体溶剂六氟异丙醇(HFIP)形成氢键,从而将关键中间体苯甲醛从惰性的氢键结合状态中释放出来,将甲苯在温和条件下高效氧化为苯甲酸.使用NHPI/金属醋酸盐/HFIP-HOAc作为催化体系,在温和的反应条件(45 ℃,0.1 MPa O2)下反应4 h,甲苯转化率达到96.8%,苯甲酸选择性达98.7%.该方法不仅成功实现了甲苯到苯甲酸的高效转化,还可进一步拓展至邻(间,对)甲基甲苯等甲基芳烃,在25-45 ℃和常压氧气条件下高效氧化制备芳香羧酸.利用变浓度核磁共振实验,定量测定了氢键供体HFIP与不同"剪刀溶剂"形成氢键的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G0).结果显示,-△G0顺序为醋酸>醋酸乙酯>氯乙酸乙酯>氯乙酸甲酯,其中醋酸的△G0达到-4.319 kJ/mol,具有最强的氢键裁剪能力.实验显示,-△G0与周转次数(TON)值(促进苯甲醛氧化的能力)的顺序一致,表明氢键裁剪能力越强的"溶剂-剪刀"越有利于促进苯甲醛的氧化.综上,本文利用"溶剂-剪刀"重建了甲基芳烃氧化反应中的氢键平衡体系,切断了使苯甲醛惰性化的氢键,促进游离苯甲醛的释放,使甲基芳香烃能在温和条件下高效氧化为芳香酸.本研究为有机合成普遍存在的氢键惰性化效应提供了解决思路,有利于促进"氢键调控"在有机合成的应用.

    氢键芳香烃选择氧化溶剂剪刀六氟异丙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