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催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催化学报
催化学报

林励吾

月刊

0253-9837

sales_journal@mail.sciencep.com

0411-84379240

116023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号(大连110信箱)

催化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催化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我国催化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催化学科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多相催化、均相络合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以及有关边缘学科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本刊以催化学术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为读者对象,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催化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价有机框架双电场叠加实现高效光催化产氢

    厉超王朔刘媛黄细河...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催化水分解制氢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共价有机骨架(COFs)作为一类由共价键连接的周期性网状拓扑材料,其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定制和调控,是研究半导体光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理想模型.为了提高COFs的电荷分离效率,在COFs骨架上设计供体-受体(D-A)单元,构筑分子内电场(IMEF)促进电荷定向迁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然而,在亚胺键连接的COFs中,亚胺键取向诱导产生的键内电场(IBEF)对光生激子的分离效率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因此,进一步研究IMEF与IBEF之间的相互作用对COFs内光生电子转移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深入揭示光催化产氢机制提供关键信息.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COFs的双电场叠加策略,用于提高光催化产氢反应效率.首先,通过将有机单元的末端官能团进行互换,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两种亚胺键取向相反的强D-A型COFs光催化剂,TNCA和TCNA.其中,官能团的微小变化保证了由D-A结构组成的IMEF方向和强度的一致性,可以使得在仅改变IBEF的情况下全面研究COFs的电子结构.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固体核磁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结果证实了两种COFs的成功合成.随后,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氮气等温吸脱附曲线结果表明两种COFs均为介孔材料.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可见光吸收能力,结合莫特肖特基曲线结果,表明催化剂在热力学上均满足光催化产氢的要求.采用光致发光光谱、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电子顺磁共振、光电流以及电化学阻抗研究了两种催化剂的载流子分离和转移行为,并且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进一步明确了COFs中光生电荷转移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相较于TCNA,TNCA在光照下能够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且具有更长的寿命.光催化产氢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在可见光(A ≥ 420nm)照射下,具有同向叠加电场的TNCA,光催化析氢速率高达57.3 mmol·g-1·h-1,是具有相反电场取向TCNA(0.11 mmol·g-1·h-1)的520倍.并且TNCA具有更负的导带能级,有利于光生电子参与还原过程,最终获得较好的光催化析氢性能.此外,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当IMEF和IBEF取向一致时,亚胺键不仅可以为载流子迁移提供强大的驱动力,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载流子复合,进一步提高光生电子的利用率.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双电场叠加增强光生载流子高效分离的有效策略,为设计具有特定电场性质的COFs光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论及实际参考.

    共价有机框架分子内电场键内电场光催化制氢

    In2.77S4/K+掺杂g-C3N4自组装S型异质结光催化H2O和O2合成H2O2

    张棋祺苗慧王俊孙涛...
    176-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氧化氢(H2O2)是具有广泛用途的绿色化学品,也是理想的能源载体.开发绿色高效的H2O2合成工艺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采用光催化技术将H2O和O2转化为H2O2是一种理想的H2O2制备策略.目前,设计开发具有高效光能利用率、电荷分离和利用效率的催化剂是实现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石墨相氮化碳(g-C3N4)因其能够产生1,4-内过氧化物和超氧自由基而具有优异的双电子氧还原选择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hem.Eng.J.,2024,482,148844.),氰基修饰的K+插层结晶性g-C3N4纳米片(KCN)具有优异的体相电荷转移效率.然而,由于KCN氧化能力不足,表面电子空穴复合快,难以实现水的高效氧化,H2O2产率较低.通过构建S型异质结不仅能提高KCN电荷分离效率,而且能增强其氧化能力,有利于实现水氧化反应和氧还原反应的高效协同.In2.77S4价带空穴具有良好的氧化能力,其能带与KCN匹配可形成S型异质结,满足H2O和O2合成H2O2的热力学条件.本文采用原位溶剂热法及煅烧法制备样品.首先将KCN纳米片引入In2.77S4的生长体系中,成功诱导了KCN与In2.77S4自组装,最终形成了3D分级In2.77S4/KCN纳米花,二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2D/2D异质界面.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光电化学测试、电子顺磁共振和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In2.77S4和KCN之间形成了S型电荷迁移路径,在能带弯曲、内建电场和库仑引力作用下,KCN价带空穴和In2.77S4导带电子在界面处快速复合,使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的In2.77S4价带空穴和KCN导带电子得到保留,提高了载流子分离效率及水氧化反应热力学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异质结表面具有疏水性,形成了气液固三相接触界面,同时其独特的三维分级纳米结构加快了空气中O2向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扩散和吸附.氧还原反应能垒计算表明,异质结表面的O2质子化和H2O2脱附步骤能垒显著降低,有效增强了表面反应动力学.进一步分析发现,O2先与电子反应生成超氧自由基,再与两个质子和电子反应生成H2O2,而H2O与空穴发生氧化反应产生O2和质子,有效促进了上述两步单电子还原过程.在可见光照射下,最优样品的H2O2生成速率可达1.36 mmol g-1 h-1,分别是KCN和In2.77S4的9.2倍和4.1倍,且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从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设计合成了具有紧密连接界面的3D分级结构疏水型S型异质结,有效提升了H2O和O2合成H2O2的效率,为开发无牺牲剂参与的绿色H2O2合成体系提供了理论及实验依据.

    光催化过氧化氢合成钾掺杂氮化碳硫化铟S型异质结

    S型CuInS2@CoS2异质结促进电荷转移以实现高效光催化CO2还原

    王福林李祥伟卢康强周漫...
    190-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太阳能将CO2和H2O转化为CO,CH4和CH3OH等碳基燃料是一种清洁和可持续技术.然而,较弱的氧化还原能力和严重的电荷重组阻碍了CO2光还原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应对该挑战,多组分体系的构建是提高光催化性能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S型异质结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为复合体系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S型异质结通常由具有更负的导带(CB)电位的还原型半导体(RP)和具有更正的价带(VB)电位的氧化型半导体(OP)组成.在S型异质结中,强内建电场的存在驱动电子和空穴分别在RP的CB和OP的VB上积累.这种积累克服了Ⅱ型异质结氧化还原能力弱的缺点,并且有效改善了单个半导体电子-空穴对快速复合和光吸收范围有限的问题.因此,构建匹配良好的S型异质结构和建立强大的内建电场是提高CO2光转换效率的重要策略.本文通过两步熔盐法设计合成了核壳结构的CuInS2@CoS2(CIS-CS)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熔盐法不仅有利于高结晶CuInS2的形成,使CuInS2与CoS2充分接触,实现电子高效转移,还可以为光催化CO2还原提供更多的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合成的CuInS2@CoS2异质结构表现出较好的CO2光还原性能,光照2 h下CO的产率为239 μmol g-1 h-1,分别是纯CuInS2和CoS2的21.7倍和26.5倍.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氮气等温吸附脱附曲线等表征测试证明了CuInS2@CoS2复合材料的结构特征.采用光电化学测试、光致发光光谱和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催化剂的载流子分离和重组行为.原位光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功函数计算证明了异质结符合S型电荷转移机制,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证明了异质结具有更大的内建电场强度.在黑暗条件下,由于CoS2和CuInS2在界面上的费米能级存在差异,当两种材料复合时,电子会自发地从CoS2迁移到CuInS2,直到费米能级达到平衡,从而在复合材料的界面处产生了强内建电场.在光照下,电子由CuInS2转移到CoS2,内建电场的存在诱导了电荷的定向迁移使得光生载流子能够有效分离,从而提高了CuInS2@CoS2异质结的光催化活性.此外,原位光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中间体,并进一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了 CuInS2@CoS2异质结降低了*COOH和*CO的形成能.综上,通过两步熔融盐法成功合成了CuInS2@CoS2(CIS-CS)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S型异质结构的形成有效增强了材料的内建电场,并促进光生载流子的高效分离和转移,从而获得了优异的光催化CO2还原为CO的性能.本文为通过熔盐方法设计合成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提供了参考.

    S型异质结熔融盐CuInS2CoS2CO2光还原

    通过金属空位工程促进CO2光还原

    王金龙刘东妮李铭洋谷骁一...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化石燃料不断消耗,世界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迫切需要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利用太阳能将CO2光还原成可燃和可利用的化学物质,是可持续和清洁能源转换的有效途径之一.In2O3是一种n型半导体,具有光学特性、化学稳定性、成本效益、无毒性质,在CO2光还原中广泛应用.但In2O3光还原CO2的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CO2与光催化剂的相互作用弱,In2O3的电荷分离效率相对较差.催化剂的缺陷工程是提高CO2光催化活性的关键策略,目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阴离子空位的构建,但对金属空位及其效应的探索仍然不足.本文通过直接溶剂热和煅烧法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密度铟空位(VIn)的In2O3.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合成的In2O3材料均表现出高度结晶的颗粒结构.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VIn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结合莫特肖特基(Mott-Schottky)曲线结果,说明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合理,导带位置满足光催化还原CO2的最低要求,VIn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禁带宽度且导带位置更负,In2O3的还原能力更强.采用光致发光光谱、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光谱、光电流强度曲线和电化学阻抗曲线研究了催化剂的载流子分离行为,结果表明,VIn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分离率和电子寿命.Rama光谱、高分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佐证了VIn的存在.VIn的引入明显提高了催化效率、表观量子效率和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效率.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和DFT计算结果表明,VIn作为CO2活化的活性位点,有利于CO2吸附和关键中间体*COOH的形成,且VIn可以降低CO2转化速率决定步骤的能垒,促进CO产量的增加.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的CO产率为841.32 μmol g-1h-1,是不含VIn的In2O3催化剂的7.4倍.综上所述,本文提供了一种构建金属空位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In2O3的光还原CO2活性,丰富了金属空位对光催化CO2还原影响机制的理解,为设计更有效的CO2还原光催化剂提供参考.

    光催化二氧化碳光还原氧化铟金属空位缺陷

    基于共轭微孔聚合物的高性能多酶级联催化系统

    吴振华石家福张博禹焦彧帅...
    21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底物通道效应是维持体内酶级联系统高效代谢的一个重要现象,在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广泛存在.自然界通过构筑多酶复合体,并利用多酶复合体内的连接通道,促进了中间产物的快速传递,从而强化底物通道效应,实现高效物质转化和生命代谢.受此启发,本文将多酶分子原位包埋于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中.CMPs作为载体平台,具有结构规整、化学性质可调以及制备条件温和等优点.通过这一策略,成功地在体外建立了多酶催化的底物通道效应,并深入揭示了其作用机制,最终实现了多酶催化性能的显著提升.本文详细研究了以CMPs为载体的集成型酶级联系统(I-ECSs)中的底物通道效应创建与强化机制.通过机械化学法成功实现了酶级联系统(葡萄糖氧化酶-辣根过氧化物酶,即GOx-HRP)的原位包埋,其中过氧化氢(H2O2)是GOx-HRP级联反应的中间产物.通过瞬态时间(级联反应的中间产物达到平衡浓度的时间)、初始反应速率和抑制竞争反应能力等3个参数共同证明了在I-ECSs中底物通道效应的成功创建.底物通道效应可促进中间产物的快速传递,因而I-ECSs的催化活性相较于分隔型酶级联系统(S-ECSs)和游离型酶级联系统(F-ECSs)分别提升了4倍和1.4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从分子尺度上探究了底物通道效应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孔壁基团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富集H2O2,这种物理吸附的相互作用能为-9.21 kcal mol-1,并通过CMPs对H2O2的吸附和脱附实验证明了该相互作用可富集H2O2产生局域高浓度,同时H2O2会克服氢键相互作用,实现在CMPs内部的快速传递.此外,CMPs具有1.5-1.6nm的较规整微孔结构,为H2O2(分子直径为0.25-0.28 nm)的快速传递提供了低阻力传质路径.因此,CMPs可提供适宜的孔壁-H2O2相互作用和低阻力传质路径,实现了底物通道效应的成功创建.通过调控GOx与HRP间的质量比例,可在不同程度强化底物通道效应,从而得到具有不同催化活性的I-ECSs.此外,I-ECSs还表现出较好的操作稳定性.经10次循环实验后,I-ECSs仍保留初始活性的76%以上,且循环过程中的酶基本无泄漏.综上,本文以CMPs为载体构建了具有不同活性的I-ECSs,揭示了底物通道效应的构建和强化机制,为构建具有高活性和强稳定性的级联催化系统提供借鉴.

    生物催化固定化多酶级联催化系统底物通道效应共轭微孔聚合物

    含氮/氧双元素碳催化剂调整硫正极在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中的氧化还原路径

    余灵辉张恒Luyuan Paul WangSamuel Jun Hoong Ong...
    224-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硫电池(LSB)的能量密度比现有的商业锂离子电池高数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LSB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LSB通常使用与硫电极兼容性较好的醚类电解液,但在充放电过程中,硫电极产生的多硫化锂中间体会溶解在醚类电解液中,产生穿梭效应,导致LSB的循环性能差、库仑效率低和自放电严重.碳酸酯类电解液在商业锂离子电池中被广泛应用,因此也是LSB比较理想的电解液.一些碳酸酯溶剂具有较低的多硫化锂溶解度,这为克服LSB的穿梭效应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硫电极与电解液会发生副反应,导致无法正常充放电.为此,大量工作集中在优化电极和碳酸酯类电解液,以提高兼容性,虽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复合物中硫的载量通常在40%左右或更低,以及优化的电解液昂贵等.因此,提高LSB与碳酸酯类电解液的兼容性仍是当前的挑战.本文报道了一种可克服硫电极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发生副反应的催化反应机理.选用多硫化锂溶解度较低的碳酸丙烯酯(PC)为电解液,溶度为常规的1 mol L-1,复合物载硫量可达52%.研究了两种孔径分布和孔隙率相似,但表面官能团不同的微孔宿主碳对硫的电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宿主碳对硫的电化学活性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使用含氮的宿主碳时,硫电极的可逆比容量高于800 mAh g-1(电流密度:100 mA g-1);而使用不含氮的宿主碳时,相同电流密度下,可逆比容量只有约200 mAh g-1.对比研究表明,含氮官能团显著提高了硫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排除了较高的容量是由于微孔限域的影响.X-射线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使用含氮宿主碳时,硫在放电过程中能被还原为多硫化锂,并且稳定存在于电解液中,可进一步被还原为Li2S;而使用不含氮的宿主碳时,则未检测到多硫化锂或者Li2S的生成.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不含氮宿主碳的电极中的多硫化锂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发生副反应而无法稳定存在.由此可见,宿主碳上含氮的官能团能与多硫化锂相互作用,形成稳定中间体,阻止多硫化锂与电解液间的副反应.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石墨化氮+COOH、吡啶氮+COOH、吡啶氮+COH,以及吡咯氮+C=O这四种同时含有氮和氧的官能团与多硫化锂之间存在更强的相互作用,这为提升硫电极与碳酸酯类电解液的兼容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催化机理与PC低多硫化锂溶解度的特性结合起来,使得LSB在PC电解液中无明显的穿梭效应,并且能够稳定地充放电循环.综上,宿主碳上氮/氧功能团与多硫化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阻止多硫化锂与PC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使得多硫化锂能够稳定存在于PC电解液中,从而在充放电过程中实现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本文为LSB使用碳酸酯类电解液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储能锂硫电池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多孔碳材料碳酸酯电解液

    构筑Cu配位结构光催化葡萄糖生产C1化学品

    孙露露刘诗阳刘太丰雷东强...
    23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质精炼可以选择性生产生物质基增值化学品和燃料.其中,木质纤维素作为重要的废弃生物质资源,因其储量丰富且可再生,成为制造化学品和燃料的主要原料.然而,在精炼过程中,由于木质纤维素分子官能团的相似性和化学稳定性,生成的中间体和产物容易重新缩合,形成腐殖质等难以利用的物质.利用半导体光催化产生的光生空穴可在室温下活化化学键,自由基机制通过阻止碳正离子或碳负离子的形成,从而避免缩合反应生成腐殖质等.此前,我们研究团队已实现Cu/TiO2光催化多元醇和糖类分解为CO和H2,其中CO选择性高达90%(Nat.Commun.,2020,11,1083).然而,Cuδ+容易被还原成金属Cu,导致活性结构消失.因此,稳定TiO2上原子分散的Cuδ+是光催化葡萄糖分解制C1化学品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浸渍-焙烧的方法制备N掺杂的Cu/N-TiO2,促进光催化葡萄糖分解为C1化学品(CO和甲酸)和H2.X射线晶体衍射和球差校正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结果表明,N掺杂后在Cu/N-TiO2上形成原子级分散的Cu位点.以CO为探针分子,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光照前后Cu/TiO2和Cu/N-TiO2中Cu的价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后Cu/TiO2中部分Cu+被还原为Cu0,但Cu/N-TiO2催化剂通过N掺杂能够形成稳定Cu+的化学环境,从而保持Cu+的价态.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Cu/N-TiO2中晶格N的结合能降低,这可能是由于Cu-N键的电子相互作用所致.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证明N掺杂促进由N 2p构成的缺陷能级的形成.电子顺磁共振光谱结果揭示光照后Cu/TiO2和Cu/N-TiO2内部的电荷转移特性,结果表明,Cu/TiO2中光生空穴和电子分别迁移至O2-和Cu;但Cu/N-TiO2中光生空穴倾向于转移到与Cu原子有电子相互作用的间隙N处,光生电子迁移到Ti4+处.在光催化葡萄糖转化反应中,Cu/N-TiO2能实现更高效光催化葡萄糖分解,产生H2和增值C1化学品,其产量分别为Cu/TiO2的2.1倍和1.7倍.理论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高活性源于N掺杂后Cu/TiO2的价带和缺陷能级转变为含有N 2p的能带结构,从而产生与Cu/TiO2不同的氧化催化位点.此外,光电流测试和荧光光谱测试结果也说明N掺杂能够提高光生电荷分离效率,促进光催化葡萄糖分解.此外,Cu/N-TiO2也可用于其他生物质资源包括甘油醛、果糖甚至二糖纤维二糖等的光催化分解.以甘油醛为模型分子,证明了在Cu/N-TiO2催化作用下,甘油醛经历脱羰过程产生乙醇醛自由基.葡萄糖分解过程类似脱羰机理,C-C键断裂产生CO和H2.HCOOH很可能来自O-H键断裂产生的氧为中心的自由基,在水的帮助下转化为HCOOH和阿拉伯糖.综上,本文通过N掺杂促进Cu/TiO2光催化葡萄糖分解为可持续的能量载体H2和C1化学品,Cu配位结构的形成促进电荷分离并捕获光生空穴以氧化葡萄糖,为设计用于光催化生物质转化的稳定的Cu基催化剂提供了参考.

    铜催化剂配位结构生物质C-C键碳一化学品

    基于铁电In2Se3极化切换的N2还原单原子催化剂

    穆楠薄婷婷胡玉高徐瑞欣...
    244-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NH3)作为反应物广泛应用于化学品、化肥等生产,且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其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工业合成NH3主要依赖于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但该工艺需要严苛的条件(500 ℃和300 atm),不仅能源消耗量大,还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寻找绿色NH3合成技术以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迫在眉睫.受固氮酶技术启发,利用N2和H2O进行氮还原反应(NRR)合成NH3因能量消耗少和无污染等特点而备受关注.然而,析氢反应(HER)作为主要竞争反应严重影响NRR反应效率,因此,如何提升NRR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了在铁电材料In2Se3上锚定过渡金属原子(TM@In2Se3)以形成活性中心,并考察了极化取向对NRR的影响.通过结合能、分子动力学和布拜图证明了TM@In2Se3体系的稳定性.利用光谱嵌入和多维缩放(MDS)算法可视化研究了过渡金属原子的特征相似程度,K-means分组结果表明,引入同组或临近过渡金属的TM@In2Se3体系往往具有相近的性能,如结合能和NRR反应限制势等.在极化切换过程中,表面静电势的差异使得电子态重新分布,这影响了吸附的小分子和催化剂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改变了反应屏障.NRR和HER的热力学自由能结果表明,V原子锚定在极化向下方向的In2Se3(V@↓-In2Se3)等体系具有较低的限制势和100%的理论法拉第效率.相较于↑-In2Se3,↓-In2Se3抑制了*H的吸附,进而提升了NRR选择性.态密度研究结果揭示了差异原因,在极化向下切换为极化向上过程中,作为活性位点的过渡金属原子的E(dz2)态能级提升,改变了H-s和N-2p态与其轨道波函数的空间最大重叠,使得极化切换能够控制催化反应类型进而得到不同的反应产物(决定了反应更利于析氢反应还是氮还原反应,产物是氢气还是NH3).能带图结果表明,TM@In2Se3表现出局域的金属性,同时通过电导率与AV曲线对比了两个极化方向的电学特性,过渡态的较低势垒证明了 V@In2Se3在实验中能够实现铁电极化翻转.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函数、随机森林算法和良好拟合关系也都验证了d电子与催化性能密切相关,能够作为NRR反应限制势的描述符.此外,确定独立性筛选与稀疏化算子给出了基于特征组成的新描述符.电子局域函数和差分电荷密度表明,锚定过渡金属是有效激活N2的策略.结合表面状态(*O、*OH和*H的吸附)、布拜图和分子动力学结果,证明了V@↓-In2Se3具有较好的N2选择性、高的电化学和热力学稳定性.综上,本文发展了一种在In2Se3上锚定过渡金属原子调控催化性能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NRR反应过程限制势,同时极化切换能够调控NRR和HER反应开关,为设计高性能可调控的双功能催化剂提供参考.

    三硒化二铟单层密度泛函理论铁电切换单原子催化剂氮还原反应机器学习

    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研究ZnSe QDs/COF S型异质结光催化产H2O2中载流子传输机理

    赵艳艳杨春燕张淑敏孙国太...
    258-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绿色的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消毒杀菌、废水处理和燃料电池等领域.然而,传统的蒽醌法制备H2O2不仅需要使用大量有机试剂且工艺复杂,还易产生环境污染物.H2和O2直接合成法生产H2O2则因反应选择性和产率较低,且反应物具有极高的爆炸风险而受限.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光催化生产H2O2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替代方案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利用可再生的太阳光作为光源,以水和空气中的氧气作为原料,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具有绿色高效和节能环保的显著优势.共价有机框架(COF)作为新型结晶多孔材料,以其固有的孔隙率、可调孔径、有序通道、大比表面积、良好的热化学稳定性及丰富表面活性位点,在光催化生产H2O2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尽管COF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挑战,如单一催化剂存在光生载流子易复合和氧化-还原能力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构建异质结结构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提升单一催化剂光催化产H2O2效率的策略.本文通过静电吸附组装法将ZnSe量子点与3D分层花状COF复合,制备了一种具有高效光催化生产H2O2性能的ZnSe QDs/COF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COF和ZnSe的费米能级分别为-5.00和-4.38 eV.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合MS曲线结果表明,ZnSe QDs的导带(CB)和价带(VB)分别为-1.82和0.98 eV,COF的CB和VB分别为-0.64和1.96 eV.理论上,COF可作为氧化型光催化剂,ZnSe可作为还原型光催化剂.当二者接触时,ZnSe的自由电子会通过界面自发地转移到COF上,直到两者的费米能级相等.此时,分别在ZnSe和COF上接近界面的区域形成电子耗尽层和电子积聚层,使得ZnSe和COF在界面处分别带正电荷和负电荷,从而形成内建电场.光照下,该内建电场的存在加速了光生电子从COF向ZnSe的转移,有利于弱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而强氧化还原能力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得以保留并实现空间上的分离,从而使得ZnSe QDs/COF S型异质结具有优于单一COF和ZnSe QDs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产H2O2实验结果表明,当以10%-乙醇/水作为牺牲剂时,ZnSe QDs/COF的H2O2生成率可达1895 mol g-1 h-1.飞秒瞬态吸收光谱(fs-TAS)结果表明,在光催化过程中,有三种主要的载流子传输通道:(1)COF导带上的光生电子快速转移到ZnSe QDs价带的过程;(2)COF中缺陷态诱导的光生载流子复合过程;(3)COF中导、价带上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过程.fs-TAS结果表明,ZnSe QDs/COF S型异质结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超快转移通道,且为S型电子传递机制,与原位辐照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文成功构建了一种ZnSe QDs/COF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有效提高了光催化产H2O2的性能,为构建无机/有机S型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产H2O2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参考.

    ZnSe量子点共价有机框架S型异质结载流子传输和分离生产H2O2

    电催化CO2和硝酸盐还原耦合甘油氧化生成尿素和草酸

    周双龙石月代钰詹天荣...
    270-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寻找可持续的能源和化工生产方式成为迫切需求.CO2作为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再利用和减排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水污染物,探索有效的处理方式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利用电催化技术,一方面可以将CO2和硝酸根还原生成尿素,实现对CO2和硝酸盐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在另一反应中,甘油可以被氧化生成草酸.这两个过程都能直接生产重要的化工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意义.研究电催化CO2和硝酸根还原生成尿素的技术,为可持续能源和化工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连续流动的电解槽中,如何高效地实现CO2和硝酸根还原生成尿素,同时优化甘油氧化生成草酸的反应条件,是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水热法一步合成了三金属烯Pd70Cu12Bi18.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结果证明了Pd,Cu和Bi原子均匀地分布在金属烯中.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同步辐射分析结果表明,Pd原子周围电子密度增加,Bi原子周围电子密度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Pd70Cu12Bi18在甘油氧化反应以及CO2和硝酸根共还原反应中展示出较好的性能.将Pd70Cu12Bi18应用在配备了9 cm2有效面积的气体扩散电极的连续流动电解槽中,实现了同时催化阳极区的甘油氧化生成草酸以及阴极区的CO2和硝酸盐共还原生成尿素.结果表明,该电解槽可以在低电池电压(0.9 V)下获得18.7 mA cm-2的电流密度,草酸和尿素在连续流动的电解槽中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67.1%和70.9%.此外,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电解槽经过120小时反应后,电解槽的电流密度和产物的法拉第效率没有发生衰减.同位素标记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尿素来源于CO2和电解液中的硝酸根.原位红外测试和理论计算研究表明,*COOH和*NH2是C-N键形成的关键中间体.此外,对于阴极C-N键的形成,Pd位点可以为CO2和NO3的加氢过程提供质子,Cu位点促进了*COOH的产生,Bi位点可以稳定*COOH.此外,对于甘油氧化,在Pd金属烯中引入Cu和Bi分别促进了甘油中羟基的氧化和C-C键的断裂.综上所述,本文发展了一种双功能金属烯电催化剂,并实现了在连续流动的电解槽中同时生产尿素和草酸的目标,为推动绿色环保的电催化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尿素草酸CO2C-N键金属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