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茶叶科学

中国茶叶学会

朱永兴

双月刊

1000-369X

cykx@vip.163.com

0571-86651482,86651902

310008

浙江省杭州市梅灵南路9号

茶叶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Tea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茶叶学术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一本能够反映学科水平和发展动向的“权威性期刊"。自1989年以 来,该刊己先后被中国科协、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 期刊编辑学会6次评为优秀学术期刊。先后被英国CAB文摘及其数据库和美国 化学文摘CA及其数据库收录;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 社的光盘版,并于1999年全刊上网;本刊同时还加入了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的 ChingInfo系统并上网;1999年起己成为轻工和手工业类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茶叶科学》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均很靠前。 《茶叶科学》内容涵盖茶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几乎所有重要的茶叶科研课题, 在《茶叶科学》上都有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主要内容包函茶树栽培、茶树 遗传育种、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叶机械、茶叶技术经济 、茶的综合利用、医学、食品和保健、茶文化等。《茶叶科学》现已成为涉茶研 究和涉茶产品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资料,对茶叶科学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 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适于茶业、农业、饮料、食品和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 员、大中专院校师生、各级技术行政管理人员等阅读。 对外发行方面主要与英、法、日、美、德、印、斯、印尼等国的20余家科研和文献单位进行文献交换,并有少量对外发行。此外,通过参加中国学术期 刊电子杂志社的光盘版和网络版向全世界发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预防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陈佳欣张锦佳左会灵焦宇航...
    543-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绿茶的有效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低剂量范围内已被证明对NAFLD 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述总结了 EGCG 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抑制铁死亡、减少脂质生成、调节自噬、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降低胆汁酸代谢等方面延缓 NAFLD 发生发展的部分机制,以期为改善 NAFLD 的深入研究提供启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氧化应激炎症

    日晒茶风味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谢晨昕赵锋林雨蔡良绥...
    554-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利用日光萎凋或干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能源成本,还可形成独特的风味品质。从日晒茶的风味品质特点、风味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其形成的技术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芳樟醇、香叶醇、1-辛烯-3-醇、癸醛等是日晒茶的关键呈香成分,其中1-辛烯-3-醇和1-辛烯-3-酮可能与日晒味有关;合理利用光照及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是加工高质量日晒茶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理论层面以及产业层面展望了日晒茶工艺提升和理论挖掘研究的发展前景。

    日晒茶日光萎凋日光干燥风味化学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在茶叶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甘芳瑗刘振平傅丙生龙道崎...
    565-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叶是中国传统农业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在产地、贮藏时间、加工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茶叶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市场定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表征不同茶叶间差异性的重要指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作为一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无损检测技术,可在常压条件下实现对样品中 VOCs的分析,用于表征样品间的差异。搜集了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了 GC-IMS技术在茶叶种类区分、等级鉴定、产地溯源、贮藏时间判定、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 GC-IMS 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茶叶的风味研究、加工工艺优化、品质分析和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茶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品质控制

    不同黄化茶树种质中咖啡碱合成部位的研究

    张亚真钟思彤陈志辉孔祥瑞...
    575-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咖啡碱作为茶树中的主要特征代谢物,是茶叶品质风味形成的重要组分和天然功能性成分。目前,茶树中咖啡碱的功能作用、分布规律、合成途径及关键基因已基本探明,但在亚细胞水平上,咖啡碱的合成部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以白鸡冠茶树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的不同黄化单株为材料,通过透射电镜对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黄化叶片中叶绿体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且与叶片SPAD值及叶色表型紧密相关;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咖啡碱含量,发现黄化叶片中仍有大量咖啡碱积累,甚至超过正常绿色叶片。通过咖啡碱合成关键基因CsTCS1表达量测定、原位杂交及亚细胞定位发现,CsTCS1在不同黄化茶树种质叶片中的表达信号强度存在差异,但表达部位基本相同,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在亚细胞水平上,茶树叶片中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和细胞质。

    茶树黄化叶片咖啡碱合成部位亚细胞水平

    茶树蔗糖转运蛋白(SUTs)基因家族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罗微张佳琪杨妮胡志航...
    585-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蔗糖转运蛋白(SUTs)是蔗糖转运的主要载体,其运输、装载蔗糖需要消耗能量,在植物光合产物从源到库的转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从茶树品种舒茶早中鉴定获得 7 个 CsSUTs 家族成员,对其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等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CsSUTs 家族蛋白含有一一个保守 MFS-2结构域,且与拟南芥 AtSUCs 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茶树 CsSUTs 蛋白被聚类在 SUTⅠ、Ⅱ和Ⅳ;在 STRING在线网站中以拟南芥 AtSUCs 为模型,推测茶树 CsSUTs 蛋白与 SWEET、SUS、STP 蛋白可能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对茶树 CsSUTs 家族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与激素响应、非生物胁迫,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推测这些启动子可能受到植物激素、逆境等多种因素的调控,从而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过程。CsSUTs 家族基因在龙井 43 和舒茶早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CsSUT6 在茶树花中特异性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在花器官蔗糖供给、贮藏和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CsSUT1 和 CsSUT5 在茶树各个器官中均有表达,表明其可能协同参与蔗糖在"源"叶的装载和"库"器官卸载等过程。

    茶树蔗糖转运蛋白启动子分析组织特异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任海龙陈非凡谭启玲胡承孝...
    598-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 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 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5 mg·kg-1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20 mg·kg-1、速效钾>100 mg·kg-1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有机替代产量品质整合分析

    蠋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种内干扰反应

    郭世保陈俊华张龙李非凡...
    609-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捕食性天敌昆虫蠋蝽(Arma chinensis)对茶园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实验室内测定 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 3~5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和搜寻效应,并探讨了 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表明,4~5龄蠋蝽若虫和雌成虫对 3~5龄灰茶尺蠖幼虫均存在一定的捕食能力,且捕食功能反应方程与 Holling Ⅱ模型相符。不同发育阶段的蠋蝽对 3 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雌成虫 高(33。042),其次是 5 龄若虫(23。222),4 龄若虫 低(13。219);蠋蝽雌成虫、5 龄和4 龄若虫对 3 龄灰茶尺蠖的 大捕食量分别为 41。499 头、37。178 头和 31。602 头,蠋蝽雌成虫对 3 龄灰茶尺蠖的瞬时攻击率 大(0。793),对猎物的处理时间 短(0。024 d),表明蠋蝽雌成虫对 3 龄灰茶尺蠖幼虫捕食潜力 强。蠋蝽对 3~5 龄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蠋蝽的搜寻效应表现为雌成虫>5 龄若虫>4 龄若虫。蠋蝽 5 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行为受种内密度的干扰,5 龄若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小于雌成虫。

    蠋蝽灰茶尺蠖功能反应搜寻效应种内干扰

    溴虫氟苯双酰胺影响灰茶尺蠖成虫合成与识别性信息素的能力

    徐长霞罗宗秀马龙
    618-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重要的茶树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茶产区,干扰其性信息素通讯是防治该类害虫的有效方式。使用亚致死剂量的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灰茶尺蠖成虫,利用风洞测试发现雄蛾对性信息素诱芯表现出活跃、起飞、接触行为发生的占比分别下降了 13。79%、44。23%、60。00%,且反应发生时间显著延长。进一步的电生理分析发现,处理组雄蛾对 0。01 mg·L-1 的性信息素组分 Z3,Z6,Z9-18:H 的触角电位反应下降了 54。57%。另外,当雌蛾受到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GC-MS 分析结果显示,雌蛾性腺性信息素主成分 Z3,Z6,Z9-18:H 和 Z3,epo6,Z9-18:H 的含量分别下降了 21。76%和 34。71%,雌蛾合成性信息素的能力显著削弱。雌蛾经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参与性信息素合成的潜在基因 Egri-CYP340BD1 表达量显著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溴虫氟苯双酰胺处理能显著干扰灰茶尺蠖成虫的性信息素通讯,将为茶园尺蠖类害虫行为调控提供技术参考。

    灰茶尺蠖溴虫氟苯双酰胺性信息素识别行为调控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刘辉冯月玲朱秀英郑周洲...
    627-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 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 yunnanense的 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 ℃、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 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 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 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 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云南木霉菌茶炭疽病发酵液响应面生物防控

    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的分离鉴定及对茯茶发花品质的影响

    肖娟娟程滢刘雁刘巧芳...
    639-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自行分离纯化菌株LJSC。2006对湖南茯茶主要黑毛茶发花品质的影响,综合菌落平皿形态、孢子电镜扫描特征、菌丝体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菌株LJSC。2006为冠突曲霉菌(Aspergillus cristatus LJSC。2006,GenBank登录号:MZ147025)。运用感官审评、生化成分分析、HS-SPME/GC-MS挥发性组分分析等方法比较黑毛茶及其发花茶样的滋味、香气品质,发现黑毛茶发花后干茶色泽加深,金花满披,菌香显露,滋味醇和;滋味成分黄酮、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酯型儿茶素、杨梅素、槲皮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香气成分增加,醛类、酯类相对含量增多,苯乙烯和雪松醇为黑毛茶共有香气成分,(E)-芳樟醇-3,7-氧化物和苯乙酮为发花茶样共有香气成分;黑毛茶发花后,水杨酸甲酯、(E,E)-2,4-庚二烯醛、(E)-芳樟醇-3,7-氧化物、(E)-呋喃氧化芳樟醇、(E)-2-壬醛、(E)-2-已烯醛、(E)-2-(Z)-6-壬二烯醛、苯乙酮、(E)-2-壬烯醛及香叶酸甲酯等10种特征性挥发成分相对含量明显上升,综合形成了金花散茶的菌花香。

    冠突曲霉菌菌种鉴定黑毛茶金花散茶发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