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茶叶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茶叶学报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尤志明

季刊

2096-0220

cy6610388@163.com

0593-6610388

355015

福建省福安市社口镇湖头洋1号

茶叶学报/Journal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茶叶科技综合性学术期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科技综述、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本刊为季刊,16开本,每期40页码。本刊由十人组成编委会,陈荣冰研究员任主编。自办公开发行,也已参加“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个高香茶树品种(系)制作沙县红边茶香气特征研究

    李鑫磊陈泉宾孔祥瑞杨卫琼...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高香茶树品种(系)制成的沙县红边茶(下称红边茶)香气品质及香气特征,加快茶树良种应用,促进红边茶产业发展.[方法]以沙县当地推广种植的高香乌龙茶品种(系)'0318E''黄玫瑰'和'茗科1号'为原料,'福建水仙'为对照,制成红边茶.采用感官审评与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不同品种红边茶感官品质及香气组分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感官审评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花香浓郁,黄玫瑰和茗科 1号红边茶为花香显;0318E与黄玫瑰红边茶滋味表现为鲜醇,茗科 1号为浓醇鲜爽;在花香与滋味鲜度上新品种均明显提升.香气成分测定结果表明,0318E红边茶香气组成最为独特,其吲哚、脱氢芳樟醇、1-乙基-1H-吡咯、己酸己酯、橙花叔醇、2-戊基呋喃、β-紫罗兰酮、乙酸苯酯、3-呋喃甲醛、(Z)-3-己酸己烯酯、(E)-4,8-二甲基壬基-1,3,7-三烯、芳樟醇氧化物C等多种花果香气组分相对丰度最高;茗科 1号制作的红边茶α-法呢烯、β-罗勒烯、芳樟醇和芳樟醇氧化产物等部分重要萜类物质含量较高,吲哚、脱氢芳樟醇、橙花叔醇等花果香气成分仅次于 0318E.[结论]高香茶树品种(系)0318E和茗科 1号制作红边茶香气品质特征鲜明,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沙县红边茶高香茶树品种感官品质香气组分

    基于金观音(Camellia sinensis)单体型基因组CsUGT等位基因的鉴定及表达

    雷小梅张宇航谷梦雅郑玉成...
    1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的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UGT)是催化次生代谢物糖基化的关键酶,UGT基因主要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响应.对CsUGT等位基因进行鉴定与表达分析,为其在茶树抗性及乌龙茶加工中香气形成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金观音(Camellia sinensis'Jinguanyin')单体型基因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sUGT基因在低温(4℃)、干旱(10%PEG-6000溶液)和激素(100 μmol·L-1 MeJA溶液)处理下0、3、6、12和24h的表达,以及CsUGT基因在金观音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鲜叶、萎凋、一摇、二摇、三摇和杀青前的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从金观音单体型基因组中鉴定出了142对等位基因,多数定位于叶绿体中,并基于进化树将这些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CsUGT等位基因的结构较保守,相同基因的亲本等位基因的结构相似.转录组数据分析表明,发现多数CsUGT等位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MeJA处理下,CsUGT002、CsUGT047和CsUGT091的表达量在 6h达到峰值;在低温和干旱处理下,部分CsUGT基因的表达量分别在 3或 24h时达到峰值.此外,在金观音乌龙茶加工过程中,CsUGT115的表达量显著上调,部分CsUGT基因在三摇时的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CsUGT蛋白多数为酸性和亲水性蛋白,并定位于叶绿体中;CsUGT等位基因结构较保守具有组织表达特性,部分CsUGT基因参与调控茶树的逆境胁迫及乌龙茶加工工艺中摇青时的香气合成.

    茶树金观音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等位基因逆境胁迫香气生物信息学

    茶树PAL、C4H与4C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张力岚杨军王让剑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茶树PAL、C4H和 4CL基因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探索它们与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性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深入研究PAL、C4H和 4CL基因家族在茶树上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及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PAL、C4H和 4CL基因成员在茶树基因组中的分布、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与表达特性,以及探索茶树PAL、C4H和 4CL基因成员在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差异显著的茶树新品系(高糖苷和低糖苷品系)新梢中的表达差异.[结果]7个CsPAL、4个CsC4H与 4个Cs4CL基因分布在 9条染色体上.所有CsPAL均只有 1个内含子;除CsC4H4外,其他CsC4H成员均含有 2个内含子;Cs4CL成员均含有多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它们与杨树PAL、C4H和 4CL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显示,亲缘关系较近的基因,其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的组成也较为相似.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CsPAL、CsC4H与Cs4CL基因成员的启动子区域内含有多种顺式元件,包括逆境胁迫响应、生长发育相关以及激素响应等多种顺式元件.转录组分析发现,大多数CsPAL、CsC4H与Cs4CL的成员表现为组织特异性表达,且会受到激素、低温、干旱及高盐的诱导.CsPAL7、CsC4H4与Cs4CL3在苯乙醇樱草糖苷含量明显差异的品系中存在表达差异,CsPAL7在高糖苷品系中的表达量要大于低糖苷品系,CsC4H4与Cs4CL3在低糖苷品系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高糖苷品系,推测这 3个家族基因的表达可能对茶树新梢中苯乙醇樱草糖苷的形成起不同的作用.[结论]本研究为PAL、C4H和 4CL基因的功能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其家族成员可作为茶树分子育种的候选基因.

    茶树PAL基因家族C4H基因家族4CL基因家族表达分析

    40个福建茶树品种叶片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朱留刚孙君张文锦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同一生境条件下不同茶树品种对大量元素的同化利用特征.[方法]对 40个福建茶树品种的叶片C、N、P与K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元素计量等 10种特征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茶树叶片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 10种指标,除P、C/K、N/K与P/K为非正态分布外,其余C、N、K、C/N、C/P及N/P均呈正态分布.有 10个品种N/P值<14,为N限制;有 25个品种N/P值>16,呈P限制.以欧氏距离 17为临界值,通过聚类分析可将 40个品种分为3大类群,其中第Ⅲ类群N/P值<14,呈N限制;而占总数的75%的品种归在第Ⅰ、Ⅱ类群,其N/P值均>16,呈P限制.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 10种元素特征参数提取成 3个主成分,占解释总方差 91.88%.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名前 6位的茶树品种依次为:金牡丹、大叶乌龙、朝阳、金观音、铁观音、大红袍;与叶片高N、P含量的品种高度一致.[结论]N、P元素及其比值可作为元素生态化学计量主成分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可为高N、P同化潜力的种质资源评价、茶树新品种选育及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茶树叶片大量元素生态化学计量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征稿启事

    56,后插1-后插3页

    QuEChERS-GC-MS法快速检测茶叶中的芳樟醇和alpha-紫罗兰酮

    游佩琼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完善茶叶中香气物质的检测方法,针对芳樟醇与alpha-紫罗兰酮两种香气物质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快速同时检测的分析方法,以期为茶叶中香气物质的检测提供新思路和参考.[方法]茶叶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QuEChERS净化管(内含PSA 200 mg、GCB 200 mg、无水硫酸钠 400 mg)净化茶叶上清液,采用GC-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芳樟醇和alpha-紫罗兰酮在 5.0~2000.0 μg·L-1 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 0.999;方法 的检出限为分别为 0.020 mg·kg-1 和 0.004 mg·kg-1,定量限分别为 0.080 mg·kg-1 和 0.010 mg·kg-1.使用该方法在空白茶叶样品中分别添加 3种不同加标浓度(5.0、10.0、1000.0 μg·L-1)的混合标准溶液,测得平均回收率为88.23%~106.1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1.98%~3.25%(n=6).[结论]该方法操作快速便捷,运行时间仅需 16.8 min,重现性和精确度高、灵敏度好,适用于茶叶中芳樟醇、alpha-紫罗兰酮的快速检测,能够为相关机构对茶叶中香气物质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茶叶香气物质QuEChERSGC-MS芳樟醇alpha-紫罗兰酮

    冻干白茶甜橙块配方研究

    张国辉王朝武叶雅英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目前,白茶主要以冲泡饮用为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白茶食品有限.本研究以速溶白茶粉和甜橙为主要原料,研制一款具有独特风味的新型白茶食品.[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结合感官评分考察了速溶白茶粉、甜橙果酱和甜橙香精对冻干白茶甜橙块感官品质的影响,优化了冻干白茶甜橙块的配方.[结果]冻干白茶甜橙块的最佳工艺配方为速溶白茶粉 0.1 g、甜橙果酱 5g、甜橙香精 0.5 g、冰糖 5g、白砂糖 5g、糊精 5g、果胶 0.5 g和水 72 g.[结论]在此配方条件下可制得茶香、橙香和柚香浓郁协调,酸甜可口的冻干白茶甜橙块.

    白茶甜橙生产工艺真空冷冻干燥

    基于碳纳米材料改进QuEChERS结合GC-MS/MS检测茶叶中31种农药残留

    黄力群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碳纳米材料改良分散固相萃取技术(QuEChERS)提高净化效果,并结合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测定茶叶中 31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方法]茶叶样品粉碎均匀后,利用碳纳米管作为吸附净化填料改良QuEChERS法净化,运用全自动QuEChERS样品前处理系统提取茶叶中的农药残留,用GC-MS/MS外标法定量.并比较了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以及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H2)3种净化填料以及其在不同使用量情况下的净化效果.[结果]选用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NH2)改进传统QuEChERS填料,建立的GC-MS/MS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2~1.68 μg·kg-1,定量限为 0.05~5.61 μg·kg-1;在低、中、高 3个水平加标回收率实验中,目标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为 81.0%~119.7%;相对标准偏差为 1.1%~10.0%.31种目标农药在茶叶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基质效应,氯苯甲醚等 4种目标农药表现为基质抑制效应,而乐果等 27种目标农药表现为基质增强效应.[结论]该方法自动高效,灵敏度高,全过程耗时少,能有效的节省人力成本,适用于较大批量的茶叶样品检测.

    碳纳米管QuEChERS农药残留净化茶叶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

    基于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的古丈县茶产业发展水平评估

    李博洋朱海燕何融融李甚颖...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茶产业是古丈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古丈县茶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本研究基于2017年至2023 年古丈县茶产业数据,构建古丈县茶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包括涵盖生产能力、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力5个方面共25个评价指标.[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了古丈县茶产业发展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并展开研究.[结果]2017-2023年评价期内古丈县茶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各指标指数排名为生产能力0.2541>产业体系建设能力0.2151>经营管理能力0.1839>可持续发展能力 0.1733>经济效益 0.1719.[建议]分析各评价维度变化趋势提出发展建议:政府需继续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完善其配套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以科技引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评价AHP-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基于"产科创"融合的应用型生态食品和茶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教学改革为例

    张渤石玉涛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立足闽北生态食品和茶产业特色,针对教学与产业发展互动不够、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和能力不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和支撑平台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地方产业需求不适应等三大瓶颈,武夷学院主动融入南平市特色茶产业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紧密围绕"产、科、创"育人三要素,紧扣应用型人才能力形成规律,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机制、体制,构建了能力递进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生态食品和茶产业人才,社会影响广泛,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育人提供了示范样本.

    生态食品茶产业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