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原与草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原与草坪
草原与草坪

师尚礼

双月刊

1009-5500

cyycp@gsau.edu.cn;caoyjuanyucaoping@yahoo.com.cn

0931-7631885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草原与草坪/Journal Grassland and Turf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草原和草坪科学与生产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科研成果、管理技术及经验为宗旨。主要刊登草原科学、草坪科学、牧草科学、草原畜牧业、园林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草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综述、研究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西北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光谱特征分析

    谯程骏文登学韩春坛康琳琦...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草地光谱反射特征是运用遥感数据研究草地植被理化特性和植被分类的基础,对不同草地植物光谱反射特征开展分析研究,为草地植被的定量遥感与准确识别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便携式地物光谱仪,于2021年7-8月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对川西北8种高寒草甸常见植物蕨麻(Argentina anserina)、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藏蒲公英(Taraxacum tibetanum)、广叶橐吾(Ligularia euryphylla)、淡黄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圆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进行了野外光谱测量,利用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光谱去包络线以及植被指数法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了处理,揭示了8种高寒草甸植被光谱反射特性。[结果]相对于不同草地植物的绿峰位置、绿峰幅值、红谷位置、红谷幅值、红边幅值、红边面积、吸收峰面积、吸收峰对称度等光谱特征参量,高光谱植被指数更容易区分此8种草地植物,8种植物的NDVI和mSR705指数具有一致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藏蒲公英>黄花棘豆>高山嵩草>蕨麻>圆穗蓼>花葶驴蹄草>广叶橐吾>淡黄香青,且各植物mSR705指数值差异明显,易于相互区分。[结论]采用不同方法对草地植物光谱反射特征开展分析,可有效的区分不同的草地植被,为高光谱遥感开展草地资源植被分类、草原基况调查和动态监测等提供参考。

    高寒草甸光谱特征光谱导数包络线去除法植被指数

    高寒草地退化对土壤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

    李亚娟刘艳君徐长林鱼小军...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碳氮磷元素是支撑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高寒草甸退化会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明确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关键养分碳氮磷含量及其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可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祁连山围封草地(FG)为对照,对轻度(LD)、中度(MD)和重度(SD)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土壤碳氮磷转化相关的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相比FG,退化基本导致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升高,SD 0~1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为82。1 g/kg;退化导致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围封草地20~3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为23。35 mg/g,LD 10~2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为20。90 mg/g。退化导致土壤全氮含量降低,有效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升高,SD草地有效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分别为649 mg/k和3。47 mg/g,脲酶活性在FG和SD随土层加深而升高,但在MD和SD随土层加深而降低。4种类型草地全磷的变化范围为0。18~0。22 g/kg,退化对0~10 cm土层的全磷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使0~10 cm土层,LD和MD的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2%和60%,而SD降低了32%,0~30 cm土层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变化范围为0。52~0。62 mg/g。相关性分析表明,围封草地土壤有机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而轻度和重度退化未表现出有相关性;围封草地土壤全氮、有效氮含量与脲酶活性均没有相关性,而轻度和中度退化高寒草甸的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围封草地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成呈显著正相关,而退化草地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结论]高寒草甸退化后改变了其关键养分与其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重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中应考虑土壤磷素的投入。

    草地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碳土壤氮土壤磷土壤酶活性

    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研究

    石建丽仲俊涛马勇洁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及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异规律。[方法]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对草地进行分区,采用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析各类型区物种多样性和重要值。[结果]1)青海湖流域草地主要以禾本科、菊科及莎草科为主。温性草原优势种以芨芨草、短花针茅和西北针茅为主;中海拔的高寒草地形成以冰草、冷蒿和紫花针茅为优势种的草地类型;高寒草甸以嵩草属为主,形成了高山嵩草、矮嵩草、北方嵩草、线叶嵩草草地类型。2)低盖度区以紫花针茅和北方嵩草为优势种,具有耐寒、耐盐碱特点;中盖度区优势种为高山嵩草、线叶嵩草、藏嵩草;高盖度区多以芨芨草、克氏针茅、紫羊茅为优势种,群落结构层次明显。3)不同盖度分区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低盖度(VFC<0。3)<中盖度(VFC0。3~0。6)<高盖度(VFC>0。6),优势度指数呈相反趋势。4)不同草地类型: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形成了"低-高-低"的单峰曲线,在高寒草原区较高,分别介于(0。659~2。897)和(5~26);高寒草甸均匀度指数较高(0。146~0。919)。[结论]盖度对草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不同草地类型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海拔影响,所以海拔是影响青海湖流域草地植被与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异植被群落青海湖流域

    紫花苜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物质对冷适应的响应

    孙万斌马晖玲周青平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紫花苜蓿在冷适应过程中光合特性指标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化。[方法]将1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4周龄幼苗进行4℃冷适应处理,分别在第0、7、14天测定其叶绿素含量、渗透压、相对电导率、光合特性指标、活性氧物质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结果]在冷适应初期(0~7 d),细胞膜受到损伤,造成离子泄露,叶片相对电导率升高,但随着冷适应过程的持续(7~14 d),离子泄露量减少,相对电导率降低,植株的抗寒性初步形成;冷适应造成叶绿素a、b含量、净光合速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及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降低。[结论]紫花苜蓿幼苗在冷适应过程中,其渗透压、抗坏血酸、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持续升高,幼苗通过提高细胞液的渗透压,增加细胞液浓度,增强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同时增加抗氧化物质含量,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减缓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含量的持续升高。

    紫花苜蓿冷适应相对电导率光合特性抗氧化物质

    不同修剪处理对匍匐翦股颖币斑病的影响

    范守成曾会明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修剪处理对匍匐翦股颖币斑病发病的影响,为草坪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将3种不同修剪频率1天1次(F1)、2天1次(F2)、4天1次(F3)和3种不同修剪高度1。0 cm(H1)、1。5 cm(H2)、2。0 cm(H3)组合作为处理,通过病原菌侵染试验测定不同修剪组合下病斑直径大小以及匍匐剪股颖的生理响应。[结果]随着修剪频率和修剪高度的提高,呈现出病斑直径、MDA含量逐渐变小,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F1H3组具有最好的病情控制效果(病斑直径为0。43 cm)和最高的抗氧化酶活性,F3H1组病情最重(病斑直径为2。5 cm),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最低。[结论]草坪在湿度较高的时期适当提高修剪频率和修剪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币斑病的病症。

    修剪匍匐翦股颖币斑病生理响应

    31份藜麦种质农艺性状及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姚佳杨发荣刘文瑜黄杰...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西北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利用价值藜麦种质,为藜麦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种植于甘肃临夏东乡县的31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利用ISSR引物进行分子标记PCR扩增,阐明其遗传多样性及特点。[结果]株高、茎粗、鲜干比、茎叶比、单株产量5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41%~63。30%,其中株高与茎粗、鲜干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粗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鲜干比呈显著正相关。鲜干比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筛选出8条多态性高且清晰的ISSR引物,扩增出6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3。7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15,基因多样性(H)为0。2731,香农信息指数(Ⅰ)为0。4174。根据UPGMA聚类分析结果,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2时,31份藜麦种质可分为5个类群。第1类群为已选育的陇藜1号、陇藜7号,抗倒伏性、抗病虫害好;第2类群株高较低,可作为抗倒伏材料进一步选育;第3类群株高高、单株产量大、鲜干比适中、茎叶比小,可作为鲜喂材料进一步选育;第4类群鲜干比最大,且与台湾红藜LQ-223的亲缘关系相近;第5类群具有茎叶比最大、中熟品种的特性。[结论]31份藜麦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为藜麦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提供优质材料和科学依据。

    藜麦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稗草遗传多样性研究

    聂豪杰李林傲张杨荆庆芳...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SNP分子标记,分析稗草(Echinochloa spp。)种质资源(野生材料和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不同类型稗草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为稗草的遗传多样性保护、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0份野生稗草和24份栽培稗草为材料,采用RAD-seq技术对各样本进行测序并开发SNP标记,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进行主成分、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探讨遗传结构差异并评估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测序产生的序列数据量为161。51 Gb,过滤后共获得31284个高质量SNP位点。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44份稗草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和Ⅱ主要为野生资源,类群Ⅲ和Ⅳ主要为栽培资源。4个类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Pi)为0。000061~0。000154,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2892~0。5078,观测杂合度(HO)为0。1007~0。2264,期望杂合度(HE)为0。1404~0。2512,其中野生类群Ⅰ和Ⅱ的遗传多样性指数(P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均高于栽培类群Ⅲ和Ⅳ;遗传分化结果表明4个类群两两之间均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野生类群Ⅱ与栽培类群Ⅳ遗传分化最为显著。[结论]SNP标记能将野生稗草和栽培稗草区分开来,证实了在稗草分类方面的可行性;野生稗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栽培稗草群体,其中野生类群Ⅱ(稗、水田稗、西来稗)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但总体上稗草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并推测遗传漂变、人类活动以及授粉方式可能是导致稗草植物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和产生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

    稗属RADSNP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

    不同种源一年生早熟禾种子质量和幼苗生长特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李娟霞白小明李萍闫玉邦...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源一年生早熟禾(Poa annua)种子质量和幼苗生长特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为野生一年生早熟禾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9个野生一年生早熟禾种子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种源种子质量和萌发特性,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其种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一年生早熟禾种子和幼苗生长性状在不同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种长、长/宽、胚芽长和幼苗鲜重与经度、年均温度和无霜期呈正相关。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千粒质量与年均降水量和海拔呈正相关,且生态因子对种子和萌发性状的影响大小为:海拔>年均降水量>经度>年均温度>无霜期>纬度。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显示,9个野生一年生早熟禾种子质量排序依次为:甘州>湟中>平安>永昌>天祝>安宁>榆中>凉州>秦州。[结论]种源为甘州和湟中的一年生早熟禾种子种质优良,具有推广潜力。

    一年生早熟禾种源种子质量综合评价

    弋江籽紫云英种带真菌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及分离鉴定

    徐秋蕊郭海雅郑荣春段廷玉...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种带真菌区系及该真菌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通过常规分离培养方法。[结果]从弋江籽紫云英中共分离得到6属7种真菌,分别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近缘弯孢霉(Curvularia affinis)、膝曲弯孢菌(Curvularia geniculata)、雪霉微座孢(Microdochium nivale)、纸皮思霉(Pithomyces chartarum)和囊状匍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所分离的种带真菌可不同程度的降低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降低种子活力指数,影响生长。种带真菌降低紫云英种子发芽率1。69%~76。27%,降低种子发芽势16。00%~42。00%,活力指数降低2。25%~79。48%,均以膝曲弯孢菌影响最大,纸皮思霉影响最小(P<0。05);胚芽长降低1。06%~34。39%,胚根长降低3。49%~43。02%,出苗率降低15。79%~52。63%。[结论]种带真菌对紫云英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种子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膝曲弯孢菌、雪霉微座孢的影响最为显著。

    紫云英种带真菌致病性

    起垄-施肥模式对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理化及酶活性特征的影响

    包段红王小燕张志明苏军虎...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得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快速修复模式。[方法]选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典型的极度退化高寒草甸为试验地,给于不同的整地措施和施肥处理,混播70%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30%燕麦(Avena sativa),分析其对极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起垄样地高于平地,20~30 cm土层,起垄中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高于平地样地。2)起垄样地0~10 cm土层全磷含量在氮肥、微生物菌剂和氮肥+微生物菌剂处理中均低于不施肥处理;平地样地0~10 cm和20~30 cm土层,氮肥+微生物菌剂处理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高于单施氮肥或微生物菌剂处理。3)整地和施肥模式互作下,0~10 cm、20~30 cm土层全磷含量和10~20 cm土层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结论]起垄模式较平地在优化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方面更具优势,采用起垄与氮肥+微生物菌剂的互补技术可快速提高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

    极度退化高寒草甸起垄微生物菌肥土壤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