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近年来,由于祁连山地区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超载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区域破碎化程度加剧.利用生态网络识别提高破碎化生境之间的连接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生态恢复力.[方法]以祁连山地区为研究区,采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提取连接性较好的生态源地,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分析生态网络存在问题,从多方面进行优化,形成祁连山地区生态网络结构布局.[结果]1)研究区草地资源丰富,占研究区总面积44.44%,林地、水域、耕地分别占总面积的8.57%、4.77%、3.21%;2)对斑块重要性(dPC)值较大的36块核心斑块进行选取并作为生态源地,其中斑块36和斑块35的面积分别为18 267.98、6 554.25 km2,dPC值分别为90.155 6、38.243 1,主要覆盖区域为门源祁连山生态牧场、寿鹿山、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等;3)识别生态廊道共95条,重要廊道82条,总长度4 563.24 km,一般廊道13条,总长度1 069.02 km;4)对研究区斑块分布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识别了26个重要改善区以及77个脚踏石,主要分布以研究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为主.[结论]通过保护祁连山地区36个核心生态源地,提升26个重要改善区质量,加强77个脚踏石建设,使其生态网络得到优化,整体呈现出"一心一轴五片区、两带多点多廊道"的基本结构布局,改善其破碎化生境间的景观连通性,为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