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酸化对藻类生态学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雅静席天乐梁成伟叶乃好...
    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够改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从初级到次级生产者及更高营养级的传递,引发食物链效应,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评估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光合作用、碳固定、生长、钙化、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代谢组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归纳了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围绕海洋酸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海洋污染物对藻类的复合胁迫展开综述,并基于当前海洋酸化对藻类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展望,以期为人们解决海洋酸化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海洋酸化藻类生态学效应作用机制

    水环境样品体外生物测试效应触发值的研究进展

    张硕韩颖楠李娜马梅...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样品综合毒性的体外生物测试可以直接获得水环境中众多污染物共存状态下的生物毒害信息,已成为水环境污染评估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目前没有用于判定水质优劣的毒性效应限值标准,导致其很难被用于水质管理.为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推导体外生物测试的效应触发值(effect-based trigger value,EBT).本文综述了 EBT建立的背景和推导原则,并总结了以健康保护为目标和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多种EBT推导方法,其中针对饮用水水质的EBT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前提,主要基于每日容许摄入量(allowable daily intake,ADI)、体内安全浓度、癌症发病率增加10%的每日剂量(TD10)和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EQS)中的水质指导值(guideline value,GV)推导,针对地表水的EBT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依据地表水EQS中的GV值和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曲线中的第5个百分位数的危险浓度(hazardous concentration,HC5)推导.本文系统比较了不同方法推导出的体外生物测试EBT值和特征,总结了 EBT在水环境中的应用,以期为高通量体外生物测试用于水质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效应触发值体外生物测试毒作用模式内分泌干扰效应遗传毒性基线毒性

    秸秆生物质炭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现状及展望

    赵雪赵欣鑫赵佐平杨超...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秸秆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具有原料丰富、可再生、低成本等优势,在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秸秆生物质炭材料制备,分析了秸秆生物质炭对重金属吸附机制,讨论了秸秆生物质炭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结合生物质炭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吸附机理、吸附容量和再生性能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展望.该综述加深了对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秸秆生物质炭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为秸杆生物质炭材料的开发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净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秸秆生物炭重金属吸附废水处理

    麻醉剂依托咪酯诱导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

    马栋栋李思颖张金阁卢志杰...
    4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咪酯(etomidate,ET)在临床上常被用作麻醉剂.ET长期高剂量地使用会导致人类意识下降和认知障碍等负面效应.但ET对鱼类的神经毒性机制尚不清楚.在本文中,2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ET(0.010、0.091、0.501、9.400、84.31和664.4 μg·L-1)至168 hpf.通过分析ET对斑马鱼胚胎生理发育、早期行为、细胞凋亡以及多巴胺(dopamine,DA)和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通路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估其对斑马鱼幼鱼神经发育毒性.结果表明,664.4 μg·L-1 ET显著增大48 hpf和60 hpf斑马鱼胚胎孵化率.0.091 μg·L-1和0.501 μg·L-1ET诱导 168 hpf 幼鱼体长减少.0.010、0.091、0.501、9.400、84.31 和 664.4 μg·L-1 ET 增大48 hpf 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84.31和664.4 Vg·L-1 ET暴露显著增大96 hpf胚胎畸形评分.0.501、9.400和664.4 μg·L-1 ET显著增大168 hpf胚胎畸形评分.0.010 μg·L-1 ET促进了大脑细胞凋亡,而664.4 μg·L-1 ET抑制了大脑细胞凋亡.行为分析显示,ET所有浓度均抑制触碰行为.0.091 µg·L-1 ET增强幼鱼游泳行为,而664.4 μg·L-1 ET减弱游泳行为.并且ET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导致焦虑行为增加.qPCR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ET显著上调了 DA和GABA通路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而高浓度ET显著抑制了这些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这些结果表明,ET对发育早期斑马鱼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

    依托咪酯斑马鱼神经发育毒性运动行为

    胺碘酮通过诱发免疫紊乱加剧小鼠肝毒性

    高玉婷毛大庆夏大胜罗义...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胺碘酮(amiodarone)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研究已经发现长期服用胺碘酮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包括肝毒性.鉴于人体与共生微生物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共生生态系统,口服胺碘酮对机体的影响,从药物吸收到直接或间接的药物作用,反映了药物与机体以及共生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胺碘酮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为探讨胺碘酮对肝脏的影响,建立了胺碘酮诱导小鼠模型,采用Lieber-Decarli液体饲料,分别设置200 mg· kg-1的低剂量组和600 mg·kg-1的高剂量组.研究发现胺碘酮处理28 d后,诱发小鼠肝脏转录谱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胺碘酮处理组有1 634个差异基因表达显著变化,差异基因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信号通路、胆汁酸分泌、代谢外源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信号通路等.此外,胺碘酮处理组肝脏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肝脏出现微泡型脂肪肝,脂质新生相关的基因Acaca、Fasn和Srebf1表达上调.血清生化检测结果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并有浓度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胺碘酮引起小鼠肝脏免疫紊乱,促发Th17细胞和Th1细胞比例上调,相应的炎症因子TNF-α、TGF-β1、IL-17等也显著增加.胺碘酮也诱发脾脏Treg细胞比例下调,CD8阳性细胞比例上调.由此可知,胺碘酮可以诱导小鼠肝脏转录组发生改变,同时造成肝毒性,诱发小鼠自身免疫紊乱,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

    胺碘酮小鼠肝脏肝损伤免疫紊乱炎症因子基因

    再生水受纳湖泊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及管控建议

    黄盼盼马翔山郭亚琦王晨晨...
    6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再生水受纳湖泊J湖为研究对象,基于多介质归趋模型对湖泊水相和沉积相中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进行不同时空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水相和沉积相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醋(dimethyl phthalate,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的危险商(hazard quotient,HQ)均小于0.1,对湖泊水生生物的风险水平为无风险;湖泊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醋(dibutyl phthalate,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醋(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生态风险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水相中,DBP低风险区占42.7%,DEHP中风险、低风险区分别占93.5%、5.6%;在沉积相中,DBP中风险、低风险区分别占0.5%、69.2%,DEHP中风险、低风险区分别占0.9%、68.3%.不同季节中,湖泊水相DEP、DBP和DEHP的生态风险差异较大,沉积物中PAEs的生态风险随季节变化与水相相似.最后,建议降低再生水中DBP和DEHP的浓度并从源头管控降低DEHP的生产和使用,可以有效降低受纳湖泊中DBP和DEHP的风险水平.

    再生水邻苯二甲酸酯时空分布生态风险评价与控制

    河口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和进展

    黄文杰王锦东闫振飞冯承莲...
    7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是连接淡水和海洋环境的重要过渡区,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口的生态完整性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至关重要.本文对河口生态完整性评价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重点介绍了河口生态完整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选择.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通过案例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指标选取对河口生态完整性评价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在河口生态完整性评价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河口水生态完整性评价指示物种法指标体系法指标选取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受试无脊椎动物筛选研究

    王蕾姜锦林董姝楠吴慧毅...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土壤环境基准受试土壤无脊椎动物,依据其生态学意义、地理分布范围等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土壤无脊椎动物,从公开发表的文献、ECOTOX等权威数据库中搜集其毒性数据,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物种毒性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环节动物门正蚓科的爱胜蚓属(赤子爱胜蚓、安德爱胜蚓)、正蚓属(陆正蚓、粉正蚓)、异唇蚓属(背暗异唇蚓)、带丝蚓科的带丝蚓属(夹杂带丝蚓)、钜蚓科的环毛蚓属(威廉环毛蚓)、线蚓科的白线蚓属(球肾白线蚓、白线蚓)可作为土壤环节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节肢动物门长角科的长角属(白符姚、跳虫、曲毛裸长姚)、等节科的等节属(小原等节姚)、洼甲螨科的平懒甲螨属(盾平懒甲螨)可作为土壤节肢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软体动物门玛瑙螺科的玛瑙螺属(非洲大蜗牛)可作为土壤软体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线虫动物门小杆线虫科的广杆线虫属(秀丽隐杆线虫)、异皮线虫科的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可作为土壤线虫动物类基准受试生物.根据毒性数据筛选获得17种土壤无脊椎动物分属4门、15科,可以作为土壤环境基准受试生物.

    土壤环境基准土壤无脊椎动物物种敏感度分布基准受试生物

    国外替代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及我国评估要点初探

    赵静胡俊杰葛海虹张瀚心...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环境和健康问题,同时满足工业发展需求,各类替代品被开发并广泛使用.为避免"遗憾替代",国际社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替代品评估技术指南文件,明确了评估的技术方法和要求.本文综述了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美国环境保护局等国际组织/机构发布的评估框架内容,对比分析各框架的核心技术方法,研究提出我国替代品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要点,为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环境风险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替代品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及相平衡理论的汾河流域磺胺类抗生素生态风险阈值研究

    刘瑞民赵静韩文辉王林芳...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磺胺素类抗生素(SAs)广泛应用于医疗、畜禽养殖等领域.但过量的SAs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进入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对流域生态系统带来潜在的风险.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可以作为评估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的阈值,因此确定水体和沉积物中SAs的PNEC是风险评估的关键.本研究以黄河支流——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水体和沉积物的样品,发现水体中SAs的磺胺甲恶唑(SMX)含量最高,均值为73.6 ng·L-1,而磺胺醋酰(SAAM)检出率最高,高达100%.沉积物中仅检出了2种SAs类抗生素,为磺胺醋酰(SAAM)和磺胺喹恶啉(SQX),但检出频率却高达100%.基于物种敏感度分布(SSD)得到水体中SAs的生态风险阈值为3.40~440 μg·L-1.在此基础上,基于水-沉积物密度、体积比等参数,采用相平衡理论(EqP)进一步得到了沉积物中SAs的生态风险阈值为0.065~75.5 mg·kg-1.基于确定的生态风险阈值,对汾河流域SAs现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仅水体中的甲氧苄啶(TMP)的风险商(RQ)均值为0.014,存在一定的低风险,但超标概率仅为8%,而其他类别在水体和沉积物中RQ均低于0.01,均无显著风险.

    磺胺类抗生素(SAs)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物种敏感度分布(SSD)相平衡理论(EqP)生态风险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