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浮游生物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和转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刘溱赵妍吕梦晨唐学玺...
    12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被持续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和生命健康.海洋、河流等水环境是POPs重要的"汇",作为水生食物链的起点,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POPs的吸附、吸收、转化及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POPs的环境行为.本文将浮游生物对POPs迁移和转化的可能影响进行了总结,综合分析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对POPs的吸附-吸收和生物富集/放大过程及影响以上过程的生物和环境因素,从脱卤代谢、氧化代谢和微生物联合代谢3个方面阐述了浮游生物对POPs的降解及转化机制,最后讨论了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对POPs垂直迁移的影响.本文能够为水生生物影响POPs迁移和转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浮游生物生物富集生物代谢生物泵

    微纳米塑料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张鑫雨罗庆方旭吴慧秋...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和颗粒,其中粒径小于100 nm为纳米塑料.微纳米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具有难以降解、容易发生积累和可长距离迁移等特点,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是,与其他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相比,人们对土壤环境中的微纳米塑料的认识与了解还比较少.所以,本文详细阐明了微纳米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迁移过程与机制,系统总结了微纳米塑料从土壤到植物的转运过程,并探讨了微纳米塑料对植物种子萌发和根系发育产生的直接毒性效应,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吸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而成为污染物传输载体而对植物产生的间接毒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本文可为土壤-植物系统中微纳米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微纳米塑料土壤-植物系统迁移毒性效应

    氟化物毒性效应与水质基准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

    米屹东周凌峰冯承莲苏海磊...
    14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摄入过低或过高,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水体中的氟化物含量过高也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本文综述了氟化物的主要来源与分布,以及氟化物的毒性效应,从保护人体健康和水生生物2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氟化物水质基准/标准研究现状,并针对氟化物人体健康效应的双阈值性、氟化物摄入源地区差异性、氟化物水生生物毒性受温度、硬度和氯离子浓度等影响的特征,展望了我国氟化物水质基准研究和标准修订的未来发展方向:(1)深入探讨氟化物保护人体健康的最适区间;(2)将氟化物总摄入量的地区差异性纳入地方性水质标准制定的考虑范畴;(3)加强水质参数(如硬度、温度和氯离子浓度等)修正的氟化物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研究.

    氟化物水质基准水质标准人体健康生态安全

    苯并[a]芘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惠增刘秉春陈红徐沛欣...
    16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作为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成员,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污染物,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细胞氧化应激损伤、DNA损伤和基因异常表达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雄性与雌性动物经BaP染毒后,其生殖器官、生殖细胞甚至激素水平均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受精卵形成和胚胎发育,造成不良妊娠结局.因此,近年来BaP的生殖毒性受到广泛关注,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变胞内活性氧水平、诱导细胞DNA损伤以及调控生殖发育相关基因、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和促凋亡基因影响生殖发育.BaP作为环境毒物,不仅可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可以影响生物的生殖发育,损害生态环境中的物种多样性,从长远来看,BaP的不良影响不但会威胁到陆地与海洋生物种群的稳定,还会破坏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本文将从生殖健康、配子与合子形成以及胚胎发育的角度,详细阐述BaP染毒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与机制,为预防BaP引起的生殖危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旨在为BaP的环境毒性行为和对生物的毒性研究提供有效借鉴,为合理预防和缓解因接触BaP等环境毒物而带来的健康影响提供参考.

    苯并[a]芘(BaP)生殖细胞生殖毒性生殖器官激素细胞毒性

    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瑞雪杜雨莹李伟高珂...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膜是保护细胞免受外源性污染物破坏的屏障,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针对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相对零散,未成体系.本文聚焦近5年国内外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脂质双分子层、膜蛋白、细胞骨架以及膜微结构域4个方面分析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的损伤影响.从脂质双分子层结构变化、脂质过氧化以及膜通透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描述了环境污染物对脂质双分子层的损伤;从膜蛋白活性、蛋白表达等方面阐述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蛋白的损伤;从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的变化归纳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骨架的损伤;从脂筏和小窝的变化概括了环境污染物对细胞膜微结构域的损伤.最后,对环境污染物诱导细胞膜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思考,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环境污染物细胞膜损伤脂质双分子层膜蛋白细胞骨架膜微结构域毒性

    溶解性有机质对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环境行为及生物学效应的影响

    周慧娴姜萍张秋荣
    195-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与二氧化钛纳米颗粒(nTiO2)的相互作用及其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nTiO2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了解其在环境中与DOM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一旦nTiO2进入环境中,它与水体中存在的DOM发生多层次的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包括但不限于配位体交换、疏水性作用、静电作用力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等.这一过程导致nTiO2的表面电荷、疏水性和表面官能团等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 nTiO2在水体中的胶体稳定性,还可能改变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能力.此外,DOM的存在可能显著影响nTiO2的富集、产生自由基以及在生物体系中引起的生物效应.为深入了解DOM与nTiO2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近年来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通过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理解DOM对nTiO2在环境中行为和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纳米材料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

    纳米二氧化钛溶解性有机质环境行为生物效应

    含Cl-/Br-体系2,4,6-三氯苯酚的臭氧氧化处理效能及毒性变化研究

    徐冉云姚鹏城李菲菲陈吕军...
    206-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4,6-三氯苯酚(2,4,6-trichlorophenol,2,4,6-TCP)作为典型的工业生产原料,常与无机卤素离子共存于工业废水中,然而目前少有实验报道后者对2,4,6-TCP氧化降解的影响机制.本文探究了在不同卤素离子条件下,2,4,6-TCP的臭氧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及氧化效能变化,并通过模型预测和发光菌毒性实验评估了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2,4,6-TCP降解中间体之间的毒性效应和溶液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投加低浓度Cl-(20 mmol·L-1)可使2,4,6-TCP的降解速率从0.234 mol·min-1提升为0.237 mol·min-1,然而高浓度的Cl-和Br-会显著抑制2,4,6-TCP的降解.当体系中Cl-和Br-浓度分别从0 mmol·L-1上升至300 mmol·L-1 和 100 mmol·L-1 时,臭氧氧化2 h 后 2,4,6-TCP 溶液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下降了 17%和18%,可吸附有机卤代物(adsorbable organic halides,AOX)去除率下降了 15%和55%.研究表明2,4,6-TCP污染物主要在O3、·OH和O2-·的共同作用下被降解,生成的2,6-二氯-1,4-苯二醇、2,6-二氯-1,4-苯醌和2,4,6-三溴苯酚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比母体更高,且三元混合毒性实验表明降解中间体2,6-二氯-1,4-苯醌、2,6-二氯苯酚和2-氯苯酚之间存在协同毒性作用.整体上看,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的AOX浓度与2,4,6-TCP溶液的毒性单位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AOX物质对废水急性毒性的贡献较大,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应引起更多关注.

    2,4,6-三氯苯酚臭氧氧化AOXCOD混合毒性

    临安区西径山不同森林中的汞迁移及沉降

    胡勰克梁煌宋星竹曾台楠...
    218-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系统,是汞在地球生物化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中,叶片是大气汞与森林交互作用的主要界面.本文以临安地区的典型落叶林、针叶林为例,进行定点监测,探明不同季节落叶林、针叶林中汞在叶片和林下土壤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定点监测实验的结果表明,森林汞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累积现象,其中土壤中汞浓度最高,含量最多,凋落物其次,新鲜叶最低.且阔叶林在各垂直分层中汞含量均显著高于针叶林.2种森林类型汞均在7-9月达到峰值,这与森林生长发育的季节性与夏季土壤汞的再释放相关.凋落物汞输入是森林土壤汞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由土壤所固持的汞主要集中于0~10 cm 土层,这与0~10 cm 土层中含有的大量具有吸附、固定汞能力的有机质相关.另外,对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沉降通量估算结果显示,阔叶林沉降通量高于针叶林,这与阔叶林凋落物沉降通量显著高于针叶林相关.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了解森林叶片汞浓度以及土壤汞负荷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森林叶片汞和土壤汞时空分布状况.同时,本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探明浙江省森林汞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特征与分布情况.

    森林汞沉降通量

    F-53B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

    赵芳严骁何绵王远芳...
    23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氯化多氟烷基醚磺酸(6:2 chlorinated polyfluorinated ether sulfonate,商品名F-53B)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Hep3B的毒性效应,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选择常用的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与F-53B同时进行毒性评估,检测细胞形态、细胞活力、凋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凋亡相关因子(Bax、Caspase-3、PARP、Caspase-9 等)表达水平.F-53B对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毒力显著大于PFOS,并呈剂量依赖性;F-53B显著诱导ROS释放和细胞凋亡,并降低了抗氧化酶CAT活性;进一步证明促凋亡相关因子(Bax、Caspase-3、PARP、Caspase-9)表达增加,抑制凋亡因子Bcl-2表达水平降低.F-53B可诱导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且线粒体内在途径可能参与细胞毒性作用.

    氯化多氟烷基醚磺酸肝细胞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连环湖大银鱼稳产水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

    李喆唐富江刘欣陈昕...
    242-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18年6月-2019年4月对连环湖大银鱼稳产水域阿木塔和牙门气湖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8 门 120种,密度和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72.83×104 ind·L-1和2.8043 mg·L-1.大银鱼生长(明水期)和繁殖孵化时期(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不同,综合分析呈现以绿藻为优势的群落特征.综合3个多样性指数的结果表明,在明水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较高;在冰封期,其分布更为均匀.根据3个多样性指数和评价标准,显示大银鱼高产稳产水域水质在寡污型至α-中污型之间.

    大银鱼高产稳产浮游植物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