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秀丽线虫构建生态环境健康课程链式实验教学体系

    于振洋Rafeeq Karam Mustafa Mustafa尹大强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态环境健康领域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健康教学逐渐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与课程链,但目前尚缺乏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秀丽线虫,生物学背景雄厚,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健康中广泛使用的模式生物.本文以秀丽线虫为模式动物,构建较为完整的实验内容和案例教学体系,涵盖培养基配制、微生物显微观测、个体生长发育、生殖能力、总蛋白含量、催化酶活性、基因表达水平等方面内容与检测方法,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等相关理论体系匹配,锻炼学生实践动手与实验设计技能,为学生后续围绕科学问题开拓创造性思维、提升科研能力奠定基础.

    生态环境健康秀丽线虫实验教学体系课程链

    基于两栖动物的甲状腺干扰物测试方法分析

    彭九妹李圆圆秦占芬何益得...
    13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栖动物经历一个主要由甲状腺激素(TH)调控的变态发育过程,表现为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器官乃至TH靶基因表达的剧烈变化,这为研究和测试甲状腺干扰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型.自2009年以来,经济合作组织(OECD)相继发布了 3个基于两栖动物的甲状腺干扰物测试方法导则,即两栖动物变态试验(amphibian metamorphosis assay,AMA)导则TG 231、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和发育试验(larval amphibi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ssay,LAGDA)导则TG 241和爪蛙活动胚胎甲状腺试验(Xenopus eleutheroembryo thyroid assay,XETA)导则TG 248.目前这些方法已被纳入OECD的内分泌干扰物测试和评估概念框架,用于筛查测试甲状腺干扰物.不同于以自然变态发育为基础的AMA和LAGDA,国内学者发展了筛查甲状腺干扰物的T3诱导爪蛙变态试验(T3-induced Xenopus metamorphosis assay,TiXMA).为促进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本文综述了各方法的原理、终点指标、结果解释和应用现状,初步比较了各方法测试甲状腺干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提出通过开展更多化学物质测试以对方法进行验证的必要性.

    甲状腺干扰物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测试方法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逯南南褚福敏王明泉楚文海...
    14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作为一种环境新污染物被广泛关注.PFASs的生物毒性及生态健康风险成为生态毒理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PFASs不仅对环境中的微生物个体产生毒性效应,长期暴露可以对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酶活性产生影响,从而干扰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文阐述了 PFASs对不同环境介质(淡水环境、海洋环境、污泥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总结了 PFASs存在条件下酶活性和功能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对PFASs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客观评价PFASs的环境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酶活性

    环境污染物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杨阳李峻孔翠丽汝少国...
    15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目前全球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肝病,除了遗传和高热量饮食等因素外,环境污染也是致NAFLD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 NAFLD的发生机制,并从通过核受体通路影响肝脏脂质代谢、促进线粒体功能障碍、诱导肝脏炎症等方面总结了环境污染物致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了早期发育阶段环境污染暴露对增加机体患NAFLD风险的可能性,并展望了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污染致慢性肝病的分子机制和健康风险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环境污染物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

    微塑料-重金属污染对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体系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吴鑫王磊李祖然湛方栋...
    16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土壤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备受关注,土壤中不仅存在微塑料,还有重金属等污染物,微塑料与重金属的共存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和植物-真菌共生体系.研究表明,植物-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共生体系可以提高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耐受能力,但微塑料的存在会影响AMF对植物的定殖以及AMF对重金属的过滤螯合作用,进而影响植物体对重金属的累积.微塑料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增塑剂、稳定剂和阻燃剂等有害物质,亚微米和纳米级的塑料颗粒还会直接进入植物体,而且微塑料还会粘附在植物种子和根系上影响植物的发芽和幼苗生长,进而改变AMF对植物根系的定殖.此外,由于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和难降解等特性,可以吸附重金属离子,但这种吸附会受到微塑料和重金属本身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土壤环境而言,微塑料会改变土壤pH、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等,同时微塑料与土壤颗粒产生竞争吸附会改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尽管目前已开展大量对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但是,对于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AMF共生体系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综述了土壤微塑料与重金属复合污染对植物和AMF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对土壤微塑料和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研究做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微塑料重金属复合污染AMF共生体系

    不同生命阶段微塑料暴露的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耿燕陪李康林本成吕鹏...
    180-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塑料的种类、来源及暴露途径,重点阐述了微塑料在人体不同生命阶段(胎儿期、婴幼儿期、成人期、老年期)暴露的神经毒性效应及其可能机制,为进一步评估其健康风险和采取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微塑料神经毒性神经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氧化应激

    太湖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估

    赵思雅申珊齐李爱民
    19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被认为是新兴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对中国太湖中抗生素和ARGs的存在与分布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并探讨了对生态系统和公共健康可能造成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当前太湖抗生素和ARGs污染的建议与对策,旨在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抗生素抗性基因生态风险评估太湖

    双酚A在我国环境水体的污染及其潜在危害研究进展

    王鑫璇邢文山李超刘雅婷...
    208-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酚A(bisphenol A,BPA)作为一种良好的塑料添加剂,在我国的消费量逐年增长.但其也是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暴露于BPA即使低浓度也可对机体产生神经毒性、肝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等多种毒性损害,引发人体发生糖尿病、炎症、肥胖、焦虑抑郁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发展、塑料垃圾的排放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多种环境水体均检测到BPA的存在.且因地理区域、季节温度变化等原因导致各水样BPA暴露水平有所差异.本文介绍了 BPA的多种毒性损伤及毒性缓解的主要研究进展,归纳了我国近10年不同环境水体BPA的污染水平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BPA的人群暴露剂量与健康风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双酚A毒性水污染地表水生态环境饮水暴露

    我国关于抗生素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研究的文献调研

    李强刘青林刘萌硕王莉...
    22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生素彻底改变了兽医学和人类医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然而由于其环境持久性和耐药性,它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新污染物之一.本文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收集了 2023年12月31日前发表的23篇抗生素水质基准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抗生素水质基准的研究概况,对比了抗生素基准推导结果及所用毒性数据,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及注意事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研究对象方面,已推导出淡水生物水质基准的抗生素共计34种,仍有80.00%以上的抗生素待开展相关研究,建议将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和洛美沙星作为后续研究的首要对象.在推导方法方面,使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method,SSD法)和评价因子法(assessment factor method,AF法)进行抗生素水质基准推导的频率最高,分别为48.78%和33.33%,基于SSD法和毒性百分数排序法(toxicity percentage ranking method,TPR法)得到的抗生素水质基准值较为接近,建议优先选择SSD法.在毒性数据方面,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是最常用于抗生素毒性测试的3类水生生物,但是在水生生物短期水质基准(short-term water quality criteria,SWQC)推导时使用鱼类毒性数据的频率较长期水质基准(long-term water quality criteria,LWQC)少,LWQC推导时使用的无脊椎动物毒性数据量明显少于推导SWQC,建议加强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和无脊椎动物的慢性毒性研究.

    抗生素水质基准生物毒性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与BP神经网络对浙江某电镀厂遗留地块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及预测

    盛晓寅施维林郑家传马云霞...
    237-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电镀厂拆迁遗留地块污染恢复提供理论支撑,以浙江省湖州某已停产的电镀厂为研究对象,采用内梅罗指数法、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研究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浓度空间分布进行特征分析,并对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通过MATLAB构建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深层土壤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运用ArcGIS软件使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绘制地块健康风险预测分布图.预测结果显示Cr、Ni为研究区主要污染物,地下储罐埋地Cr的致癌风险达到0.35属于高致癌风险,表层土壤中重金属超标主要集中在地下储罐埋地、镀锌镀镍车间及临时废弃物堆积区,可能是由电镀作业地面防渗措施不足及电镀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的.构建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显示,调查地块内Cr、As、Ni在深层土壤(2.0~2.5 m深度)中仍然具有致癌风险,且Cr的致癌风险属于较高水平,Ni、Cr、As、Zn、Cu等在2.0~2.5 m处土壤中已无非致癌风险.

    重金属BP神经网络健康风险评价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