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意与设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意与设计
创意与设计

辛向阳

双月刊

1674-4187

creation_design@163.com; creation_design@yahoo.cn

0510-85326770

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蠡湖大道1800号

创意与设计/Journal Creation and design
查看更多>>《创意与设计》是由教育部主管、江南大学主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承办的一份以产品创意设计研究为主体、兼及各设计专业方向的全国性学术刊物。(国内刊号:CN32-1794/TS;国际刊号:ISSN 1674-4187;)本期刊创刊于2008年,2010年起将改版为双月刊。改版后,本刊将融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50年来教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等全部资源,在以产品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大设计研究中凸显出前沿性、专业性和学术性,力求及时介绍国内外设计领域的最新理念、方法、动态和成果,致力于为行业界和教育界提供权威的、专业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平台。作为无锡本地区创意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份全国性学术刊物,我们诚挚地希望它能在无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此,本刊编辑部特别希望得到您的关注和支持,最后感谢您百忙之中阅读此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创意与设计》编辑部
    4页

    中国"艺术乡建"研究现状、理论热点及知识谱系分析(1900-2023)——基于CNKI数据库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的应用

    蔡淑娟付绮齐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30年,针对艺术乡建的研究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文化景观,围绕艺术乡建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热点.从发文量来看,近几十年我国艺术乡建研究总体上呈递增趋势.使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0-2023年CNKI收录的1 506篇有关艺术乡建的论文进行分析、绘制图谱,并结合我国已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进行耦合分析,将针对艺术乡建的研究历程划为3个阶段,分析每一阶段的研究状况,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研究结论和展望.梳理近30年学界研究现状,能够推动艺术乡建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艺术乡建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特征及趋势

    艺术乡建中的在地性与原真性美育

    胡任元周凌方茗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乡建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营造适应中国乡村的"文化赋能"与"场所精神",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艺术乡建"在地性"与"原真性"美育概念,对艺术乡建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总结,然后从艺术展、造物民艺、艺术院校设计师下乡、艺术院校驻村基地4个方面阐释艺术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乡村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艺术乡建文化赋能场所精神在地性与原真性本土文化

    新时代江南水乡古镇艺术乡建的空间建构

    郁喆轩汪瑞霞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南水乡古镇依水而建,依水而兴,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个集建筑、景观、社会、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社会空间.历经百年乡建变迁,江南水乡古镇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江南水乡艺术乡建面临着物质空间碎片化、社会文化空间内核空心化和产业空间发展同质化的问题.本文结合江南水乡"南浔古镇"的空间建构设计,通过利用列斐伏尔的三元空间论,从"南浔古镇"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空间的实践3个方面针对其艺术乡建的整体系统思路、社会文化空间治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来探索南浔古镇艺术乡建的空间建构路径,以期对传统的江南水乡艺术乡建中寻求一种新的空间建构路径方式,为新时代江南水乡古镇艺术乡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时代江南水乡古镇艺术乡建空间建构

    竹之新置——装置艺术视野下竹工艺的再生

    曹斌华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装置艺术的视角推动竹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当代艺术与传统工艺互融互鉴等内容,旨在探讨一个隐含的城乡关系问题:传统竹工艺作为一种濒临消失的乡村手艺,如何通过装置艺术这一现代工业化产物的视角,实现当代社会下的再生与传承,认为通过装置艺术中的"装配"与"放置"的两条创作路径,当代竹工艺可以进行自我更新与再生;与此同时,提出了一个生成机制,即艺术家通过创意和艺术表达能力激发篾匠的技术支持和实践经验,使得两者能够共同探索并重新定义传统竹工艺,为竹工艺再生提供有力支撑.

    竹工艺再生装配放置竹装置

    场景理论视阈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复兴的路径

    刘娜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承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活态展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复兴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传统村落的空间演化是探赜在地社会变迁、发展的有益切入.本文以艺术介入这一村落振兴的常用手段,在场景理论的视阈引导下,结合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艺术介入传统村落路径的策略与成效.研究表明,艺术介入传统村落的场景营建不仅有助于激发村落文化活力、增强地方特色,还能促进社区参与经济发展.而传统村落的场景艺术化行动,也为场景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案例资源.

    场景理论传统村落艺术介入路径

    御宅族的技术加速式自我治理可行吗?——米哈游"技术宅拯救世界"对于二次元设计治理的启示

    邹其昌陈征洋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性与技术的结合预言了今日御宅族文化.御宅族与二次元是一种技术加速的"人机之恋",二次元既是"机器新娘"按摩尔定律发展的媒介环境,又是御宅族心中高速迭代的后人类情结.二次元负外部性的根源在于技术过速导致的人与技术之间扭曲的单向度关系.御宅族只有成为技术宅,与"机器新娘"建立互相建构、协同进化的双向度关系,才能破解技术垄断.米哈游在"爱驱动创新"的技术宅模式上加入了权力和资本的模块,让二次元媒介的技术发展得到大幅度加速.他们把二次元的技术垄断当做技术加速的燃料,令二次元的负外部性转换为正外部性.米哈游模式证明了技术宅或许能成为技术加速主义的补丁,因为他们天生就装备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政治纲领——用爱并为爱生产和创造.回归数字工匠的御宅族能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拯救自身",自行完成御宅族的治理.

    技术宅米哈游设计治理工匠文化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

    基于图式语言的滨河景观平面形态生成研究——以济南龙马河公园为例

    孙元煦雷晓婧易西多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河景观作为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在建设过程中呈现的形态同质化现象突出,有必要以形态研究为基础探讨滨河景观提档升级的内在动力.从作为空间生成基础的平面形态识别出发,引入图式语言范式,在尺度的控制下通过转译水体、驳岸、道路、地形、植物、构筑物六要素归纳了 122个基本平面形态图式及其组合可能性以构建语汇.基于设计案例的横向对比,阐释了语汇复现方法和上属语言体系的能动性.通过选取适宜的图式实践于龙马河公园景观平面形态的生成,验证了从功能、从场地出发两种语汇复现方法的可行性,表明平面形态图式的积累是滨河景观初期设计创新的一个切入点.

    图式语言滨河景观平面形态转译

    近现代汉族传统丧服及其文化变迁

    梁惠娥李冬蕾丁乾琨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族传统丧服是中国传统服饰及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文化变迁特征,梳理近现代汉族传统丧服及其文化的变迁历程,揭示汉族传统丧服、丧葬仪式及丧服制度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探究近现代汉族丧服及丧葬礼俗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心理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当前殡葬改革所面临困境与挑战的核心问题.深入理解传统丧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发展转变的现实意义,承扬优秀传统服饰文化,促进传统礼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丧服丧葬文化殡葬改革汉族服饰文化变迁

    中国岩画学的概念、内涵、使命与展望

    童永生周麟子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岩画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岩画遗址、文物、历史文献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学科,以实地考察、历史文献整理、文化内涵阐释和数字化保护与再生设计等方式深入探究中国岩画的多样性和文化底蕴.经过40余载的发展,该领域研究无论是在概念、内涵,还是在研究对象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交叉性和延展性,对中国岩画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岩画学术界的重要使命,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学术影响.展望中国岩画学的未来发展,仍任重道远,我们需要探索对中国岩画的整体研究,建设科学开放的中国岩画学学术体系,提高中国岩画学的国际学术话语权,加强中国岩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中国岩画学概念内涵使命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