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文虎

双月刊

1673-0887

xbsk@oa.czu.cn

0519-85217535

213002

江苏省常州市通江南路299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新出版部门正式批准的学术期刊。本刊坚持改革开放,贯彻“双百”方针,弘扬时代主旋律,秉承“活跃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增进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人文学科各专业的教学改革,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宗旨,立足本院和常州,面向全国、全省,竭诚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希腊小庙"背后的"宗教情绪"——论沈从文的创作与古希腊文化渊源

    李乾熠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腊小庙"是沈从文的人性理想得以实现的前提.古希腊宗教的神灵观念为沈从文神性意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来源,两者具有明显的互通性.沈从文的生活经验同古希腊宗教的世俗倾向具有高度的精神共鸣,但又更具本土化特征.沈从文对古希腊宗教传统的接受与想象建立在他的人性理想的基础上,在和谐生命观的建构中推崇自由、平等意识,这是沈从文对古希腊宗教精神的一种"他者"式理解.

    沈从文古希腊文化宗教情绪人性理想

    公共性倾向中的女性书写——对女性非虚构文学的考察

    唐倩
    57-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非虚构文学是近年来女性文学不可忽视的现象与热潮.在遵守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非虚构写作规约的同时,女性作家运用了集体型叙事和细节描绘的写作方法,在创作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嵌入了女性独有的视点,反映了沉默的女性弱势群体的声音,发展了性别书写的新形式.尽管女性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仍存在缺憾和失衡,但其依旧是公共性倾向的女性书写的突破性尝试,是沟通性别书写与社会历史立场的重要桥梁.

    非虚构文学公共性倾向性别书写集体型叙事

    后人类语境下《全息玫瑰碎片》中的女性身体研究

    郑映雪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息玫瑰碎片》是赛博朋克之父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集,展现了吉布森对女性身体的独特思考,女性身体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形成人机耦合或灵肉分离的新模式,在父权凝视和消费场域内面临主体性和价值丧失的危机,如何促进女性身体自治的回归成为后人类时代不可忽视的议题.分析《全息玫瑰碎片》中科技介入下女性身体的重塑和面临的困境,反思女性身体的救赎之道,能为我们研究后人类女性主义作品和女性身体提供新的启示.

    《全息玫瑰碎片》后人类女性身体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彭伟曹雨平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共生、崇德和谐与尊重包容的特点,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源泉,亦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随着社会变迁、教育体制改革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与认同的多重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传统文化如何创新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探讨.实现跨代对话与互动,触发媒介融合与载体更新,推动社会参与与政策支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践策略.

    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传承创新

    民族民间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张慧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乡村文化资源,发挥着凝聚人心、教化乡民、沉淀乡愁、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和重要载体.民族民间音乐赋能乡村振兴不仅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政策基础、实践基础、资源基础,而且有着清晰的产业逻辑、文化逻辑、生态逻辑和治理逻辑,这表明民族民间音乐赋能乡村振兴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深入探索民族民间音乐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为乡村振兴赋魂、赋制、赋力、赋能、赋智.

    民族民间音乐乡村振兴现实基础内在逻辑实现路径

    新中国十七年美术展览中人民新形象的呈现与传播

    文苑仲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十七年美术展览不仅是美术交流、传播的平台,而且是中国人民新形象的展示窗口.专业美展表现了专业美术工作者塑造人民新形象的探索,工农兵美展表现了劳动者对自身形象的建构,赴海外交流展则将中国人民的新形象播布四海.这些美术展览呈现与传播了人民新形象,以视觉化的方式印证并强化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及身份认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国十七年美术展览人民新形象

    新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优化策略研究

    刘立军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质量之"纲",知识能力素养是人才培养规格之"核".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须适应社会人才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强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化和流动性,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对人才的新需求及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新要求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中,推动人才培养供给端与人才市场需求端有效对接.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探析

    吴洁周宏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媒体"的论述,全方位加深了大众对全媒体的认识.全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了崭新的教学场域,对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理念、方式、环境等面临现实挑战,可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建设、提高教学互动性、加大网络媒体监管力度等措施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性.

    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数字化模式建设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案例的分析

    陆婷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数字化模式建设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典型案例,总结数字化建设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大学生就业在精准式、场景式、新范式等方面进行赋能.高校就业指导数字化模式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政策驱动、技术赋能和主体培育等综合性因素,需要制定就业工作数字化的政策与制度,构建数字化平台,提升高校师生数字化素养和能力,从而助力高校就业指导数字化模式顺利发展.

    高校就业指导就业典型案例数字化模式建设

    融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曹鸣谦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元化、复杂化和影响广泛性等特点进行研究,揭示其对大学生"三观"形成、群体极化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从理念重构、机制完善、队伍建设3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为高校进一步控制好、疏导好网络舆情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依据,为提升高校网络安全管理质效、助推新时期网络思政育人和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网络舆情高校突发事件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