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滁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滁州学院学报
滁州学院学报

许志才

双月刊

1673-1794

czxyxb@126.com

0550-3510742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丰乐大道1528号

滁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zhou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岗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建议——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陈敬宇杨焕昌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近30年有关小岗精神的研究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从小岗精神的文献回顾、作者及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等几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对小岗精神的研究脉络和热点进行了探讨.当前对小岗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岗精神的产生、内涵、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对小岗精神的认识不统一,发文的数量和质量不理想,研究合作亟需加强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针对性,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建议.

    小岗精神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

    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的形态现象及其成因考析

    周广超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在将明中都午门须弥座石雕刻纹饰依内容划分为动物、植物花卉、几何三大类别基础之上,发现石雕刻纹饰尺寸失调、形制随意的形态现象.进而梳释出造成此现象的三重历史成因:由武官为主的官员和"本土""海外"户籍的普通匠人共同组成的复杂工匠群体;就地开采石材的质地、肌理所造成的视觉形态;工匠劳役繁重导致心理情绪的宣泄与转化.

    明中都石雕刻纹饰形态现象历史成因

    认同机制下跨圈叙事话语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研究

    杨家勤余云颜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让圈居在家的普通民众可随意参与任何舆情,同时也增加现代舆情危机应对的难度,召唤科学化跨圈策略.圈层的松散本性和话语的可渗透属性,为跨圈提供机遇.认同机制可借助叙事话语,表达超圈层话题、消除圈层间分歧和确定共同对抗因素等,说服受众突破圈层藩篱,接受劝说.共鸣议题促同情认同、众声喧哗寻除误立同和晓之以弊求对立认同等均是舆情危机应对话语者提升认同度实现跨圈的可利用策略,运用得当,能有效增强话语效度.

    舆情危机应对认同机制叙事话语跨圈叙事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流水句英译的汉英句子对应策略

    翁义明王俊琳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汉语在句子的概念与组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汉语流水句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拘泥于汉语原文的外在句子形式,而应当梳理原文语篇的内在语义层次和逻辑关系,按照译入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言表达习惯重新排布和调整语篇组织形式,可分别以对译、合译、分译和重组四种策略厘清原文句子与译文句子的对应关系.

    流水句文学作品句法对比汉译英对应策略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程建华丁婧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法以及地理探测器对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同程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上升,耦合协调性逐年增强.(2)从空间聚集的角度上看,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莫兰指数呈下降趋势.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上海都市圈,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皖南地区.(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程度和数字产业化程度是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推动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仍需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均衡发展,利用数字赋能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

    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长三角城市群地理探测器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吕颖洁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一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是实施区域统筹发展的关键.以长三角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长三角26个城市的数字经济数据,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数字科技创新、数字转型四个方面评价和预测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剖析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及关键因素,从"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产业化""数字技术创新""数字转型"四个层面,定量评价长三角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各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长三角地区综合评价灰色预测模型

    水适应性景观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以合肥为例

    冯艳李梦琪顾金金
    39-4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适应性景观是人—水不断融合、共处而形成的景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合肥城市为例,基于区域水文环境特征,分析了合肥环城公园水适应性景观构建所呈现的单点式城市格局,滨湖水适应性景观营建所呈现的多点式城市发展格局,以及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水适应性景观规划所呈现的通江达海城市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水适应性景观是解决城市防洪、排水和水源问题的载体,在构建其网络化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发展.并进一步指出合肥城市独特的水适应性景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艺术,在目前我国城市水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研究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水适应性景观城市发展合肥城市环城-滨湖-环湖

    场景再塑与艺术建构——油画《淮海大捷》的美育价值

    汪保群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的记忆常因现实的触发而被唤醒.革命历史题材油画《淮海大捷》选择了解放军部队乘胜追击、继续前进的主题场面,通过现实主义的典型场景再塑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准确表达了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豪迈的革命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在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让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与牺牲,更能获得审美价值熏陶和社会价值认同.特别是在当下社会,这对于年青一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向美向善的社会主义道德养成和审美浸润,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淮海大捷》鲍加现实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美育

    汉画像石中的大禹图式溯源与辨识方法

    陈国栋吴衍发
    49-5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刻挖掘中华传统汉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观念,以文献传说和历史遗存为参照,运用语图对比、格套的方法对汉画大禹形象进行考证,提出大禹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黄淮流域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其大禹形象可分为身穿襦袍的"治水像"和身穿黼冕的"帝王像"两种制式,其产生与汉代"圣贤崇拜"的社会信仰有关,旨在让维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汉文化和大禹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为汉画像中大禹形象的辨识提出基础判断依据,为有关大禹题材的文艺作品创作、文创开发等应用研究提供文化与文献方面的参考原型.

    汉画像石大禹形象溯源与辨识

    基于产品的数字化展示的镜头语言构建与影像意涵研究

    李振洋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定意义上,产品的数字化展示打破了传统设计实践与光影创作之间相对分离的"鸿沟",间接促成了设计实践与影像创作间的直接对话.其中,被置于数字语境中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需要充分地尊重产品自身内涵.另一方面,产品数字化展示过程中所承载的影像意涵和视听元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产品自身的影响与熏染,使得在数字化展示中的镜头语言呈现出了一种"物质精神".这种全新的设计样态对于产品的数字化展示实践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产品数字化展示镜头语言语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