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财政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财政研究
财政研究

贾康

月刊

1003-2878

010-88191225 88191233

100036

北京复外三里河财政部科研所转/北京市阜成路甲28号新知大厦

财政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财政理论刊物。对财经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进实证分析和行理论探讨,报道财经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动向,介绍中外财经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知识,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改革探讨、工作研究、宏观经济、厅局长论坛、专题讨论、比较研究、经验介绍、财务会计、争鸣、地方财政、调查报告、书刊评论、学术动态、外国财政等栏目。读者为财经部和企事业工作人员、财经理论工作者和财经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税政策、最优收入再分配与经济低碳转型

    庄子罐林博源周上尧崔小勇...
    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碳排放的外部性内部化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机制.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政策(如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其政策组合,可提高高碳活动相对于低碳活动的成本,引导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低碳领域流动,因而成为国际主流的碳中和实现路径.本文构建一个包含排放外部性的新凯恩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碳税政策在长期改善环境和产生经济成本的渠道、最优的碳税收入再分配政策以及各种政策搭配下的经济低碳转型路径.理论和数值分析发现:(1)碳税政策通过减排效应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排放),但是通过要素价格扭曲效应以及劳动力市场效应产生经济成本(降低产出);(2)劳动税和消费税补贴政策在降低碳税政策的经济成本的同时使环境质量恶化,存在"双刃剑"特性,而减排补贴政策不仅能改善环境质量,还能降低碳税政策产生的经济成本,因而是长期最优的再分配政策;(3)经济向低碳转型初期将存在一段"衰退期",与劳动税和消费税补贴政策相比,当碳税收入以减排补贴政策进行再分配时,经济转型的"衰退期"最短;(4)转型初期,劳动税补贴政策的产出和社会福利大于减排补贴政策,但低碳转型一段时期后,减排补贴政策的产出和社会福利都更高.

    碳税政策收入再分配经济转型DSGE模型

    增值税中性、产业链溢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留抵退税政策的证据

    王一欢詹新宇
    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提升链上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为此,要以实现税收中性为目标,对纵贯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增值税持续改革.本文立足2018年部分行业退还留抵增值税这一事件,重点研究留抵退税对试点企业的积极影响,能否通过产业链向外溢出,进而影响上、下游更多非试点企业.结果显示,第一,留抵退税促使试点企业扩大采购、减少信贷,为上游企业积累了盈余资金、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二,留抵退税提高了试点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下游企业获得价格平稳、货源充裕和结构合理的要素供给,提高了下游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为下游企业提供了更富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推动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显示,一方面留抵退税对产业链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链主"企业的溢出作用更为突出,充分发挥了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的作用;另一方面留抵退税也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企业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起到增强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本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产业链与价值链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税收思路,同时为更好实行结构性减税、构建更加中性的税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产业链现代化全要素生产率税收中性留抵退税

    数字经济发展与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参与

    吴雨桐路先锋张明
    3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发展极大推动了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革,对非正规就业群体养老保险参与是改善还是恶化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基于2012-2018年四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考察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市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收入改善效应提高了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概率,支持了改善的观点;异质性分析表明,第一、三产业从业者、低技能从业者、赡养负担较轻的非正规就业群体改善效果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技能收入分化影响了参保种类的选择,利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保监督的社会参与可以提高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参保积极性.本文为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养老保险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为政府积极拓展养老金缴费收入来源,加快适应当前新兴技术发展与就业形态变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数字经济非正规就业养老保险参与

    新质生产力与财税体制改革:发展逻辑与现实路径

    王志刚胡宁宁
    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核心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财税体制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新质生产力内涵演变出发,在剖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从理念指引、现实基础以及目标导向等维度,逐一厘清新质生产力与财税体制改革的发展逻辑,从要素、行业、环境以及治理等维度剖析了新质生产力对财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方向,提出相应的现实改革路径及对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财税体制改革现代财税体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创业活力

    蒋伏心张恩蓓卞元超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为提升城市的创业活力提供更多动能.本文以工商注册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基本公共服务如何提升城市创业活力.研究发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提升了城市创业活力,扩大市场潜能和降低进入成本是两个重要的实现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对创业活力的提升作用与城市特征、企业所属行业类型有关:对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落户门槛较高与资源依赖度较高的城市以及第三产业的作用更突出.进一步讨论发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推动城市第三产业新创企业类型的多样性增加.结合本文结论,建议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基本公共服务创业活力市场潜能进入成本

    主权信用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担保了吗?——兼论省级政府的组合发债模式

    王敏白帆方铸
    8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特征、市场评价和实践情景层面,探究我国主权信用担保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主权信用担保是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确实存在"中央—地方"的递延式主权信用担保.第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券信用评级时涵盖主权信用担保的外部增信机制,从而推高信用评级结果为AAA.第三,当前省级政府组合发债面临财力下倾式与事权上移式的主权信用递延式担保.主权信用担保不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发展,易造成省级政府财力、财权集中和基层政府财政压力增加.据此提出,要推进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全周期主体相统一,落实破产和淘汰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债务主体意识,并制定合理的偿债准备金范围;健全中介机构评级标准,推进税制转型以提升纳税人意识,逐步形成地方政府债务的外部监督.

    主权信用地方政府债券递延式担保信用评级组合发债

    银政关系、地方政府债券投资者结构与积极财政政策效能

    竹志奇吕静怡温来成王涛...
    9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财政政策效能问题备受关注.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其与地方政府间的银政关系对财政政策效能具有重要影响,厘清其影响与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摩擦的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银政关系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与机制,并分析了债券投资者结构变化对该关系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银政关系具有扭曲激励效应和监管效应,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但也导致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和私人投资的挤出,从而削弱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债券投资者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缓解银政关系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负面影响,在稳增长和防风险双重维度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应该合理平衡银政关系,进一步加强银行监管,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防止银政关系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加快推动债券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地方债柜台发行常态化机制,丰富债券投资者结构,稳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务合并监管.

    银政关系地方政府债券财政政策效能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对企业短贷长投的影响研究

    冯海波宋凌菲
    115-128,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短贷长投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税务部门对企业进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信用风险识别的问题,客观上起到了"以税增信"的作用.那么,"以税增信"能否助力企业跳出短贷长投的"道德风险陷阱"?本文以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以税增信"对企业短贷长投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以税增信"使得企业的短贷长投程度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作用机制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声誉和降低过度投资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以税增信"还降低了企业债务风险,提升了企业业绩.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纳税信用与借贷信用之间的关系,并为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税增信短贷长投纳税信用分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