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左良

双月刊

1008-3758

xbsk@mail.neu.edu.cn

024-83687253

110004

沈阳 南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刊载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何为"增强":比较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的一个视角

    胡珍妮
    1-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增强技术的伦理讨论面临"增强"概念的界定难题,对"增强"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待此技术的态度,并形成了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两大阵营.双方都根据道义论和效果论等主流伦理学的观点,给出了自己的道德理由.通过对两大阵营的批判性考察可知,生物保守主义与超人类主义之间存在根本分歧,这一分歧不仅在于如何界定"增强"概念本身,还在于他们在界定该概念时所遵循的哲学范式与研究进路的差异,即对人与技术关系、技术与伦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通过对比二者在应对超人类革命危机时所采取的不同理论策略,可以看出坚持"内在主义"研究进路的超人类主义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上的理论优势.

    人类增强技术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外在主义内在主义

    机会的衡量:社会性冻卵的合理性辩护

    刘冠合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性冻卵,乃是女性保存生殖能力之理性选择,旨在实现生育机会的保留.就女性生育行为而言,其往往面临来自生育规律、主体身份和社会结构上的不利境地,这将导致其在生育选择过程中,遭受"内一外在因素"的双重禁锢.对此,部分女性寄希望于社会性冻卵为其设置"生殖保险",以实现其"生育自由选择""救济生育机会丧失""保障生育机会平等""维护生育自主尊严"等主体诉求.基于此,从自由主义立场、法权保护、人文关照及域外经验等维度,对社会性冻卵进行合理性辩护.然而,社会性冻卵亦可能导致系列社会风险,诸如冻卵商业化利用、女性客体化、冻卵权属纷争及社会结构分层等.因此,须对社会性冻卵行为设定必要限度,进行价值引导与技术规制,并最终实现社会性冻卵风险控制的伦理约束和法律规制.

    社会性冻卵生育机会正当依据行为边界

    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并购融资的影响研究——基于"陆港通"多期双重差分的经验证据

    姚海鑫杜心宇张晓旭
    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港通"政策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举措.利用这一外生事件,以2010-2019年中国沪深A股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陆港通"对企业并购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陆港通"实施可以降低并购的股权融资成本和债务融资成本,扩大并购的外部融资规模,缓解并购的融资约束程度,并且这种作用在非多元化和非关联企业并购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地探究"陆港通"对并购融资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该政策通过改善信息环境和加强治理效应两种途径缓解企业的并购融资问题.因此,并购企业应积极响应"陆港通"政策,从而引入更多成熟的境外投资者,达到提高并购效率、提升并购效果的目的.

    "陆港通"并购外部融资成本外部融资规模融资约束

    间接税归宿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时间变化趋势研究——基于减税降费期间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评估

    杨志安付正淦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证财政政策效能提升,须准确评估间接税改革的受益群体分布与收入分配效应.基于2012-2020年CFPS微观数据,构建了投入产出税收价格模型,对间接税归宿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增值税"扩围"、税目分立以及一般税率下调使得总体居民,尤其低收入群体间接税有效税率显著下降,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间接税及分税种K指数为负值,在减税降费过程中,税制结构性调整减弱了其累退性;间接税具有逆向调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但此阶段间接税总体效应已由-5.45%改善至-2.27%,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均有所改善.因此,提出关注初次分配公平,继续实施留抵退税、优化间接税税率与税目等建议,以发挥间接税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端制度优势.

    间接税归宿收入再分配投入产出分析减税降费共同富裕

    同事额外努力、员工绩效目标导向与工作结果——组织自尊的调节作用

    赵晨林晨周锦来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事额外努力是引发职场社会比较与影响员工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从他者视角出发,采用情景实验和两时点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同事额外努力对员工绩效目标导向及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同事额外努力通过影响员工的绩效趋近目标导向和绩效规避目标导向,进而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对组织自尊越高的员工,同事额外努力越倾向于激活绩效趋近目标导向,抑制绩效规避目标导向,进而提高工作投入,缓解工作倦怠.

    同事额外努力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组织自尊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保障参与有助于农村土地流转吗?——基于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

    张孜仪王瑞雪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得到缓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供给不断增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8年数据,构建了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旨在考察社会保障参与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土地转出具有显著影响;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农村土地转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显著抑制农村土地转入;劳动力转移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土地转出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土地流转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不明显.

    社会保障参与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

    迈向责任的分配正义:自动驾驶交通事故的归责逻辑——基于语境主义的视角

    张晒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语境主义正义论,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所面临的不同社会语境决定了其拥有不同的社会意义,进而决定了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分配应实行差异化原则.差异化原则由第一原则和第二原则构成,第一原则统领第二原则.第一原则为不能采用过严的制裁性原则,而宜采用适度的宽容性原则;不能采用单一的事后追究原则,而宜采用事前警示与事后追究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原则包括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对称性分配原则、针对生产商的恰适性分配原则、针对汽车所有人的还原性分配原则、针对乘客的共担性分配原则、针对行人的包容性分配原则、针对政府的兜底性分配原则.由生产商等六个主体组成责任分配共同体,以协商执行差异化原则,从而实现自动驾驶交通事故责任的正义分配.

    自动驾驶事故责任正义分配语境主义善的社会意义

    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物业管理互信共治新模式

    张雷杜泽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传统"中心型"的物业管理模式面临难以摆脱的"周期性危机",制约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导致危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看不透的"黑箱",即物业管理低透明度引发的信任关系紧张;难以达到的"专业化",即专业能力缺失致使物业管理陷入"囚徒困境";涨不动的"服务质量",即共识机制缺失激化了物业管理的"价值矛盾".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物业管理方式在业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三方之间搭建起信任纽带,构筑了物业管理的"互信共治"新路径,打破了物业管理的"囚徒困境",实现了物业管理的良性高效透明运转,建构了住宅小区"去中心化"物业管理新模式.

    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周期性危机区块链社区治理

    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演变、现实障碍与优化路径

    高佳朱耀辉赵荣荣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正式出台,中国黑土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黑土地保护政策的重点内容,将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建设"阶段、"体系化"阶段和"法治化"阶段.研究发现,黑土地保护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如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质量不断下降,农民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性耕作推广困难,以及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未建立等.为切实保护黑土地,应当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提出的新要求,从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探索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适宜的耕作模式、调动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建立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黑土地保护政策演变粮食安全

    从行为人刑法到行为人类型——责任理论的建构

    林若阳
    9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格刑法理论在出罪层面可以成立,但存在犯罪论体系不成熟、人格测量不精确、商谈性缺乏的短板,未能落实到司法实践.应当依托阶层体系与功能责任论,在责任要素下建构商谈性的行为人类型教义,以综合行为刑法的安定性与行为人刑法的预防性,联结个案事实与人格概念、日常语言与法律语言.从人格概念出发,罪责是不法行为与犯罪人格之间显现与被显现的对应关系,需罚性是显现的人格有处罚必要.在"藏区一妻多夫""帮派一般参与者"等类型中,责任要素不成立,即行为不能归属于犯罪人格,或显现的人格没有处罚必要,刑事责任不成立.

    行为人刑法人格行为人类型商谈功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