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左良

双月刊

1008-3758

xbsk@mail.neu.edu.cn

024-83687253

110004

沈阳 南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刊载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调解不成无损于现状"机制的功能与法理基础

    宋连斌武振国周健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诚信调解,"调解不成无损于现状"机制要求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不得单方公开调解交流以改变调解前原有的权利状态."调解不成无损于现状"机制的功能,在于促进调解程序的顺利进行、维持调解员的中立地位、保证调解程序和后续争议解决程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但如何保证其实施,则存在多种选择路径.若借助于保密合同,则合同之外的主体难受约束;若借助于排除规则,则与仲裁规则的合同性质相悖;若借助于无损于现状特免权,特免权之外的自然人和法人都将成为特免权的义务主体.因此,以无损于现状特免权为基础,根据调解交流是否与促成调解这一目标有关,可以在提供主体、产生时间和信息类型三个方面有效构建调解交流的保护机制.

    调解保密公平审理无损于现状特免权

    区块链技术和个人信息权利之冲突与消融

    童云峰
    108-11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与更正权、被遗忘权、数据可携带权等个人信息新式权利存有抵牾,可能会违背数据最小化等个人信息基本原则,导致区块链技术存在合规难题,直接制约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寻找区块链技术与个人信息权利的兼容方案,学界的既有研究思路,多属于修正区块链核心技术优势以适应滞后法律规则的区块链改造论,会遮蔽区块链的信任基础和技术优势.应转变思路选择法律适应论,最彻底的方案是革新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则,构筑区块链豁免机制;相对缓和的方案是,在法律修订前,可借助目的解释论,对被遗忘权作软化解释、对匿名数据作扩大解释、对告知同意作重新解释等,推动区块链与个人信息权利的适度兼容.

    区块链技术个人信息权利被遗忘权可携带权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辩护冲突

    郭恒
    117-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检察主导模式"、"控审合作模式"、辩护律师职业伦理与被追诉人自身利益考量之间的矛盾,以及辩护律师与值班律师差别性法律帮助权是引发辩护冲突的主要原因.认罪认罚案件中辩护律师处理辩护冲突应当以辩护律师的忠诚义务为出发点,坚持有限的独立辩护原则,强化辩护律师的协商义务,并在特定情形下履行对法庭的真实义务.审查起诉阶段认罪认罚案件的辩护冲突要区分"认罪"协商与"认罚"协商之辩护冲突分别处理,并确立审查起诉阶段控辩争议问题待处理的程序机制.审判阶段认罪认罚案件的辩护冲突要区分"定性"与"定量"存在争议的案件分别处理,并构建审判阶段辩方否定认罪认罚的程序规则.

    认罪认罚控辩合意辩护冲突协商义务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基于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滕国鹏贾亦真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在网络上兴起的民粹主义及其话语表达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和网络民粹主义形成与传播的话语策略,以70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对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影响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上行社会比较在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使用强度调节了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上行社会比较—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中介机制的后半路径,较低的网络使用强度会增强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负性社会心态的影响,更高的网络使用强度会缓冲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负性作用.

    大学生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上行社会比较负性社会心态网络使用强度

    "冷山不冷":论查尔斯·弗雷泽《冷山》中的家园共同体

    张端朴玉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以《冷山》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冷山住民的家园书写闻名遐迩,而"共同体"理论内涵则成为理解冷山这一家园本质的关键.该作以人物对"共同体"理念的感知与实践为主线,真切描绘出一幅鲜活的家园共同体图景.在弗雷泽刻画的冷山家园中,有八口之家的"跨种族共同体"形塑,有作为姐妹情谊的"女性共同体"责任彰显,还有基于全球意识的"区域共同体"愿景表达,三者共同铸就了冷山中美好的家园共同体生活.《冷山》围绕美国南方冷山深处的家园生活展开叙述,探讨种族情谊、女性联结及区域生活等议题,表现出弗雷泽在21世纪对美国南方文学题材的再关注,以及对全球化时代喧嚣之下的家园生活的思考.

    查尔斯·弗雷泽《冷山》家园家园共同体

    人、房子与大地:《霍华德庄园》中"家"的重构

    南佳丽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关于福斯特《霍华德庄园》的研究多聚焦在社会、政治层面,而较少关注其中"霍华德庄园"表意的物人关系.20世纪初,伦敦城市化进程加快,租房成为主流的住房消费模式,人与房子之间的紧密关系受到挑战.小说通过刻画威尔科克斯家族、伦纳德和施莱格尔姐妹与房子不同的连接关系,描绘了三组人物各自对"家"的认知和情感关系,展现出英国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家园想象的复杂性及当时的家园焦虑问题.福斯特认为,人与房子的融合有助于形成空间感,摆脱流动感,回归大地之家.霍华德庄园不仅是"家"的具象表征,还是福斯特新物质主义式"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作家对英国现代社会中物人关系的前瞻性思考.

    《霍华德庄园》家园焦虑空间感流动感物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