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左良

双月刊

1008-3758

xbsk@mail.neu.edu.cn

024-83687253

110004

沈阳 南湖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刊载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我国设立房地产税的正当性基础——基于"国民空间发展权代际公平"的新视角

    薛榆淞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存在着规则分散、征税范围狭窄和税负分配不公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但由于未能厘清设立房地产税的正当性基础,这使得该税种的制度扩围与结构优化长期停滞不前,由此所引发的地方财政风险和财富不平等问题不容忽视.为保障和促进国民空间发展权的代际公平,宽税基房地产税的制度建构既要关注该税种在地方税与财产税语境下差异化的目标定位,还应明晰房屋和土地在法律和经济属性上的差异,尤其是居住用房地产所承载的狭义居住利益与广义居住利益,并探索以"房地分离主义"为中心的税制设计方案,以期能更好地衡量和捕捉房地产的空间价值与自然增值,从而消解各界对于该税种新增经济负担的合理性质疑与正当性诘难.

    房地产税房地分离主义国民空间发展权量能课税税收公平

    新技术背景下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检视与思考

    邓栩健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法治政府建设"陷入了一定的误区,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在理论上,"宏观方案构建"板块的研究中存在"先入为主"式的技术偏见以及"望文生义"式的认知偏见;"具体技术应用"板块下部分快餐式的研究以及热点导向型的探索使得研究结论的效度、研究对象的限度、研究内容的维度和成果适用的广度处于非理想状态.实践中政府部门在对待技术纰漏、回应考核指标、探索数字化红利、整合部门机构资源、调整和优化传统行政程序等方面也暴露出一定的形式化倾向.对此,应当从夯实技术支撑和强化顶层设计两大维度纠正上述偏差:加强技术学习,赋能学科研究;重视技术应用,反哺学科研究;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统一技术标准,消除信息孤岛;摒弃政绩追求,兼顾权利救济;完善法律规制,平衡价值冲突.

    数字法治政府学科壁垒区块链

    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规范构造:要素缺失与补正

    蒋建湘赵媛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被分为效力性与管理性,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为防范公法的不当干涉,实现管制与自治的平衡.该概念构造试图仅根据规范意旨将强制性规定一分为二,并对法律行为效力具有不同影响,充斥着公法管制思维,先验地肯定某一社会公共利益绝对高于所有个人利益,却忽略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多元性以及最终服务于个人利益,而且个人利益也会转化为社会公共利益,应当采取违法行为效力个案具体认定的私法思路.评价法律行为效力不能完全无视私主体主观因素,法律行为无效作为私法上最严厉的惩罚,如果绝对否定主客观相一致将会过度侵犯行为自由.商事营利追求和自由主义等特性也要求对商事交易行为的无效更为慎重.应当避免将合同生效、履行这一私法逻辑推论不当套用到公法规制当中,不顾其对于私法自治干预程度的巨大差异.

    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利益私人自治公法管制私法逻辑

    论我国刑法中的"保全型"自救行为

    罗雨荔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刑法中有保留"保全型"自救行为的余地,但不应直接照搬德国模式的理论建构.如果权利人保全手段涉及伤害、拘禁等限制、拘束义务人人身的罪名,并不需要也并不能够适用"保全型"自救行为;若相应手段涉及的是故意毁坏财物罪,当该行为确属保全权利过程中的必要行为时,在涉案金额相对权利标的额仍属轻微的情况下,可适用"保全型"自救行为.权利人以私自取走、扣押义务人财物或收集义务人个人信息的方式保全权利的案件,都有适用"保全型"自救行为阻却违法性的余地.前者依《民法典》第1177条应以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为其成立要件,后者则不应受其拘束.

    自救行为违法阻却私力救济权利行使法秩序统一性

    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对人类自由解放的意义

    季驰然包国光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自由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发现的社会发展规律,描绘展望的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从替代工人体力劳动的机器和自动机器体系的应用中,看到了人类自由解放的可能性,预设了"人工智能"这类特殊的"自动机器"替代工人"智力"劳动的出现.人工智能是社会科技创新、人类智能发展和智能外化的必然结果,亦是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利用智能化机器系统替代"白领工人"劳动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增加了人类的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创造了条件.然而,人工智能系统成为劳动手段和劳动条件为资本所利用,无偿占有了一些社会成员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引发了"分配公平"和"劳动正义"等问题,因而也提出了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人类自由解放自由时间劳动正义

    译者资本对译介传播过程的影响——以瞿秋白译介实践为例

    胡茜王建华
    13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布迪厄的资本理论,译者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层面上的积累对其在译介活动中的表现有着决定性影响.借助资本理论研究瞿秋白的资本结构和类型,分析译者资本对译介作品传播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瞿秋白的译者资本以文化资本为主,以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为辅,他独特的译者资本贯穿译前、译中和译后三个阶段,影响其译介动机、译介选材、译介模式、译介理念、译介策略以及译著的出版、再版和传播.

    译者布迪厄资本理论译介传播过程瞿秋白

    地球与人类的共享、共振与共识——杰米辛《破碎的星球》三部曲中的生态共同体

    曹金蓉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届雨果奖得主杰米辛的《破碎的星球》三部曲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出全新的后人文哲思.三部曲用拟人化和拟石化的文学手法构建了一个人类与地球共生共存的生态共同体.地球被拟人化,成为了具有感知、理想和认知能力的主体,打破了"人类/非人类"的二元对立.后人类在拟石化的作用下,在生理和心理上与地球靠拢.守护者以核石为中介共享地球的感知,于"他者之痛"中赎罪.食岩人与地球实现了理想的共振,为促成生命的共荣而奋斗.原基人在沉浸式的行星体验中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贪婪,并最终领悟到人类与地球的共生关系.

    《破碎的星球》后人文主义生态共同体拟人化拟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