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杨传平

月刊

1000-5382

dlxb@mail.nefu.edu.cn

0451-8219171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林业、森林工业、林业经济、野生动物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科技简讯和学术动态。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科研、生产单位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模型进行的升金湖湿地景观模拟与演变预测

    程倩王杰马靖博王梦茹...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升金湖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区,根据2010-2020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分析该湿地景观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利用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GeoSOS)模型对2025年该湿地在不同发展情景(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进行景观模拟与预测,探究该湿地景观的未来演变趋势,并提出相关规划建议.研究表明:①2010-2020年间,草地面积略微减少,滩涂和水体面积有部分增加,景观结构趋于复杂化,主要受到年降水(自然因素)及GDP(人文因素)的影响;②GeoSOS模型中,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ANN-CA)算法的模拟精度最高,总体精度达到63.28%,Kappa系数达到0.503,品质因数(FoM)达到0.122,适用于湖泊湿地景观模拟与预测;③根据2025年不同发展情景湿地景观预测结果,采取生态保护策略最能有效保障自然湿地面积,维持湿地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湿地景观景观模拟地理模拟与优化系统模型地理探测器发展情景

    应用GeoSOS-FLUS模型估测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滕皎余英石兆明陈鹏...
    86-9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以长江上游地区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和驱动力数据为基础,利用GeoSOS-FLUS模型模拟2030年4种情景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趋势,并分析长江上游地区不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土地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GeoSOS-FLUS模型对长江上游地区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精度较好,Kappa系数为0.83,适应度系数(FoM)为0.068.(2)长江上游地区主要以草地和林地为主,草地和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70%;2000-2020年,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幅达148.66%,耕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小趋势,未利用地面积表现为先稳定后增加的趋势.(3)200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总生态服务价值呈倒"V"型变化;2030年各情景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2020年均有增加,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89 078.94亿元);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其面积变化趋势一致.生态服务功能一级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二级类型的水资源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最大,在各情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增加350亿元以上.(4)研究区各年份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以中等级和较高等级为主,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长江上游中部山地及青藏高原部分区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而四川和重庆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较低等级和低等级集中分布区域.因此,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对局部城镇建成区和扩展新区生态服务功能的补偿与维护.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GeoSOS-FLUS模型时空特征长江上游地区

    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算法在林业智能化的应用与改进

    柳运昌韩军宇冯灵霄刘远航...
    9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算法可实现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下的定位,并对周围环境构建增量式地图,是机器人实现自主导航的基础.针对单一传感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激光、相机等)的SLAM算法在林区环境存在定位精度低、构建的地图一致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多传感器融合的SLAM算法在林业智能化的应用与改进.首先,联合使用激光雷达、单目相机、惯导对林区环境构建三维点云地图的同时对林业机器人进行实时定位;其次,提出以时间为约束的RS-T回环帧搜索法,进行候选回环帧搜索.结果表明:针对M2DGR数据集,RS-LVI-SAM算法与当前经典的SLAM算法对比.RS-LVI-SAM算法生成轨迹的均方根误差与标准差分别为0.09和0.04 m,定位精度最高;在林区场景中,RS-LVI-SAM算法建立的林区点云地图中侧柏的胸径与真实胸径的均方根误差与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1.27、1.16cm,建图效果最佳;生成的轨迹与真实轨迹的均方根误差与绝对平均误差分别为0.46、0.34m,定位精度最高.因此,RS-LVI-SAM算法可以实现林区环境下的精准定位与林区点云地图构建,为机器人林区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林业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建图传感器激光雷达

    不同留茬高度对固沙植物梭梭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雅茹马迎宾郝需婷韩春霞...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了解不同留茬高度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其存在的差异,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不同光合有效辐射时,不同留茬高度(60、90、120 cm)梭梭的光响应曲线,分析不同留茬高度梭梭的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光合有效辐射0~2000 μmol·m-2·s-1范围内,不同留茬高度梭梭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加,胞间CO2摩尔分数呈下降趋势.光合有效辐射大于600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从大到小均表现为留茬高度90(14.313μmol·m-2·s-1)、60(12.726 µmol·m-2·s-1)、120cm(9.523 μmol·m-2·s-1)、未处理(6.184 μmol·m-2·s-1),其差异显著(P<0.05).不同留茬高度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留茬高度 90(3.093 mmol·mol-1)、60(2.329 mmol·mol-1)、120 cm(2.081 mmol·mol-1)、对照(1.583 mmol·mol-1).留茬高度120 cm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光合能力最弱;留茬高度60 cm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中等,光合能力中等;留茬高度90 cm梭梭的光合能力最高,通过降低蒸腾速率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留茬光合特性光响应梭梭

    不同针阔叶树蒸腾耗水特性及单位面积耗水量估算

    张禹赵雯昊乔沈启王亚童...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针阔叶树种单木蒸腾耗水规律,以河北省雄安新区主要造林树种针叶树油松和阔叶树楸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楸树(Catalpa bungei)的树干液流速率进行监测,并调查样木的冠幅、胸径、冠高和冠幅投影面积等林木因子,分析林木耗水量与林木因子的相关性,将实测的林木因子与耗水量拟合,建立不同林木因子与林木耗水量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冠幅投影面积的油松和楸树的液流速率及耗水日变化过程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两个树种整体表现为冠幅投影面积越大,液流速率和耗水量越高,楸树的时均耗水量和日累计耗水量均高于油松.(2)两个树种的耗水量均与冠幅投影面积、冠幅、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冠幅投影面积与日累计耗水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较好的拟合效果,两树种的日累计耗水与冠幅投影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3、0.901,确定系数(R2)分别为0.596、0.811;油松和楸树平均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累计耗水量分别为0.290 6、0.302 3 kg·m-2·d-1.

    油松楸树液流速率蒸腾耗水量无人机技术冠幅投影面积

    广东海岸带木麻黄造林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崔芳科许秀玉兰成峰马胜杰...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广东省海岸带木麻黄造林的土壤恢复效果,以惠东县黑排角和海龟岛海岸带分别选取木麻黄林地和相邻区域的自然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地调查,测定植物与凋落物的碳(C)和氮(N)质量分数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的变化,评估造林后植被的固碳增汇效应.结果表明:(1)木麻黄造林后,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多样性显著提升,黑排角木麻黄造林比海龟岛的效果更好.(2)造林措施改善了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肥力,黑排角造林样地速效钾质量分数显著升高,海龟岛造林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显著升高;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林下植物物种丰富程度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关系.(3)木麻黄造林后,林下植物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增加最多,土壤层碳储量变化最小;造林虽然增加了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凋落物的来源,但短期造林对土壤层碳储量影响不显著.因此,海岸带岩基质山地木麻黄造林显著提高了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与肥力,显著增加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碳储量.

    木麻黄海岸带造林物种多样性土壤碳储量

    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的土壤肥力

    庞宏东王瑞文杨佳伟黄颖...
    128-133,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整体情况进行评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土壤的全氮、碱解氮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21 g·kg-1、113.66 mg·kg-1,整体处于中上等级水平;全钾、速效钾、有机质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3.07 g·kg-1、68.17 mg·kg-1、18.50g·kg-1,整体处于中下等级水平;全磷平均质量分数为0.35 g·kg-1,整体处于低水平等级;有效磷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68 mg·kg-1,整体处于很低等级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南方丘陵山地泡桐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肥力得分范围为-1.97~2.59,利用聚类分析法,可将115个样地土壤肥力划分为极高、高、中、低4个等级,各等级样地所占比例分别为6.09%、31.30%、43.48%、19.13%,说明土壤综合肥力以中等水平为主.不同种植区之间,土壤综合肥力差异较大,其中湖北省京山市、荆门市、钟祥市、咸宁市,泡桐人工林的土壤综合肥力整体水平最高;而湖北省崇阳县土壤综合肥力整体水平最差.

    泡桐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季节性淹水对长江滩地杨树林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苗婷婷吴中能刘俊龙丁昌俊...
    1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季节性淹水对林分地力的影响,以安徽沿江地区滩地杨树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季节性淹水前后,土壤(0<深度(h)≤60 cm)的养分质量分数、物理性质及酶活性进行测定;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空间结构及功能类群等进行测定,分析环境因子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及其潜在关系.结果表明:季节性淹水后,滩地杨树林土壤0<h≤60 cm 土层的pH显著升高;除全磷、速效钾、水解氮养分外,其他养分质量分数均极显著降低;田间持水量极显著增加;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所下降,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降幅达99.68%;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升.季节性淹水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未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在各土层间的变化趋势.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发现,淹水前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淹水后具有显著差异;淹水前的真菌群落结构与淹水后具有极显著差异;且淹水后各土层间的细菌、真菌群落均呈显著差异.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生态功能以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硝化作用、氨氧化作用功能类群为主,季节性淹水后,土壤40cm<h≤60 cm 土层中,细菌群落的亚硝酸盐呼吸、硝化、亚硝态氮反硝化功能较为丰富.土壤真菌群落主要功能在淹水后,由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33.13%)向病理营养型(20.74%)转变.淹水前后,土壤0<h≤20cm 土层真菌群落的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酸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水解氮、全钾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季节性淹水杨树人工林地力维护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许涛李晓英蔡慧颖韩易伦...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h≤30 cm和30 cm<h≤60 cm 土层土壤土样,分析火后0~60 cm 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h≤30 cm和30 cm<h≤60 cm 土层的MBC质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h≤30 cm 土层的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分别增加90.82%、161.54%,土壤含水率、全碳质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h≤60 cm 土层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硝态氮(NO3--N)质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h≤30 cm 土层,MBC、MBN与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h≤60 cm 土层,MBC、MBN与全碳质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林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理化性质灌丛湿地大兴安岭

    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土沉香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赵鹏飞常明山蒋学建邹东霞...
    15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施用生防菌对植株根际和根围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以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为试验材料,应用生防菌悬浮液浇灌以及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方法,进行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对土沉香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和菌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在土壤中的留存活性高于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在培养7 d后,种群密度达到峰值,根际和根围分别为539.002× 104、776.041×104菌落/g,之后逐渐下降,并在后续时段内维持较低水平;球孢白僵菌的种群密度同样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速率较金龟子绿僵菌慢,培养35 d时,根际和根围数量分别为0.299×104、1.071x104菌落/g.生防菌的施用对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产生了不同影响,金龟子绿僵菌显著提高了根际和根围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培养35 d时,分别为对照组的2.53、1.90倍;球孢白僵菌则降低了根际的真菌数量,培养35 d时,数量为对照组的30.62%,并降低了根围的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金龟子绿僵菌处理后,短期内提高了根际微生物总量,14 d时为对照组的1.15倍,但降低了根围微生物总量;球孢白僵菌处理使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缓慢下降,培养35 d时,根际和根围微生物总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2.76%、61.37%.综上所述,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对土沉香根际和根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变化有显著影响,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生防菌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土沉香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土壤微生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