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电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电池
全国电池工业信息中心 湖南轻工研究院
电池

全国电池工业信息中心 湖南轻工研究院

文力

双月刊

1001-1579

batterie@126.com batterie@yahoo.cn

0731-85141901

410015

湖南省长沙仰天湖新村1号

电池/Journal Battery Bimonthl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第一家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池专业科技综合期刊。《电池》的英文摘要早已被多家国内外公认的权威文摘刊物收录,并被美国Advanced Battery Technology和美日联合出版的ITE Battery Newsletter等多家专业刊物引用、推广和宣传。1992年、1997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并多次获省、部级一等奖,1999年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0、2004年又荣获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称号,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2003年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5年再次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电池》是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已发行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报道电池应用技术和科研成果为主,兼顾国外经验和动态,可供电池界人士及高校师生、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为商业、商检、外贸、消费者和电池用具设计生产人员所必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锂离子电池耐燃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田浩然夏兰
    260-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中小型设备储能,热失控是导致电池发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电解液是热失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降低其可燃性有助于保障电池安全.针对目前商业电解液闪点低、易燃等问题,已有很多解决方案.总结几种锂离子电池耐燃电解液体系,包括含磷、含氟和含硅有机阻燃剂等不燃体系.含磷阻燃剂的阻燃效率及电池兼容性等综合性能较好,含氟代溶剂闪点高但阻燃效率一般,而硅基阻燃剂热稳定性好但很难作为纯溶剂使用.对锂离子电池耐燃电解液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锂离子电池耐燃电解液添加剂安全性含磷阻燃剂含氟阻燃剂含硅阻燃剂

    锂离子电池浸没式冷却的研究进展

    钟恺为王长宏吕琪铭张志会...
    265-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浸没式冷却是极具潜力的热管理技术之一.罗列浸没式冷却的优势,描述浸没式冷却的工作机理,归纳目前常用的冷却工质,讲述冷却工质改性的作用.介绍浸没式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梳理调整流道结构与传热附件以增强冷却性能的研究.对浸没式冷却抑制热失控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将浸没式冷却技术未来的发展分为3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冷却工质改性、调整结构参数以强化系统的冷却性能、浸没式冷却抑制热失控机理的研究.

    锂离子电池冷却工质浸没式冷却热失控结构优化冷却机理

    高纯石英粉 灵寿县德泰矿产品有限公司

    270页

    双碳目标下绿色制氢技术的进展

    李海鹏孙邦兴李嘉烨
    27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高能效、低成本、零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途径.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价格持续下降,利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高效的电解水制氢正逐渐成为未来氢能的主流技术路线.围绕当前绿色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电解水制氢、太阳能分解水制氢以及生物质制氢等"绿氢"技术的产氢机理、技术难题和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绿色制氢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讨论.

    碳中和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

    《电池》微信订阅小程序

    275页

    废旧锂离子电池涡流分选模型与影响因素

    毕海军夏冬松秦宽曹成茂...
    27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涡流分选工艺由于影响参数过多,分选效果并不理想.为探明各参数对分选效果的影响,提高涡流分选法的分离效率,开展废旧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破碎产物的涡流分选研究.利用COMSOL仿真软件模拟磁辊交变磁场分布,建立产物在交变磁场的受力模型与运动模型,研究磁辊长度、磁极对数、磁辊半径、进料速度、磁辊转速、颗粒尺寸和颗粒形状等因素对分选效果的影响,提出将传送带摩擦因数纳入影响参数之中进行模拟,以指导涡流分选模型的建立.上述因素均会影响颗粒的运动轨迹,减小摩擦因数有利于提高分选效率,颗粒尺寸和形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锂离子电池COMSOL仿真模拟废旧电池涡流分选交变磁场输送带摩擦因数

    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电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王亚丽金占双马昌
    28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专业侧重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跨学科素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新能源电池专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工科对新能源电池专业人才的要求和定位,以及目前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符合新工科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培养方案、注重新工科特色和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等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

    新工科新能源电池课程教学

    "互联网+教育"视角燃料电池专业课程建设

    徐曼徐自为
    284-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料电池专业课程具有知识点多、理论与实践并重等特点,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目前,燃料电池专业教学存在师生互动少、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资料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互联网+教育"可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燃料电池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为院校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专业人才.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对燃料电池专业课程提出建设策略,包括课程内容设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指导答疑系统开发以及线上-线下实践平台的搭建等.

    "互联网+教育"模式燃料电池专业课程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燃料电池专业教学的建设

    徐树正石璐
    287-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产学脱节、场景单一化等问题,已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为提升学生学习燃料电池课程的效果,基于产教融合,提出对燃料电池课程进行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并初步评估教学实践成效.

    产教融合燃料电池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电源系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杨菁刘伊敏张烨宇
    后插5-后插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