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

郑红

双月刊

1009-5322

ddcb@xjdaily.com

0991-5593946,5593316

830051

新疆乌鲁木齐市扬子江路1号

当代传播/Journal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当代传播》主要展示我国新闻传播理论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前沿理论,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进规律,揭示各种传播现象的本质内涵,推进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设有新闻与传播研究、环球视野、传媒产业、传媒观察、新媒体、新闻教育研究、应用研究等栏目。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新闻单位、传媒研究机构等从事新闻理论科研、教学以及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教授、研究人员和在校师生等。 《当代传播》连续五届入选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自2008年起入选CSSCI来源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中国社科期刊学术论文统计数据库核心刊物、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500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第一、二届新疆优秀社科期刊等称号。自1999年(首届)至今,已连续六届荣获新疆期刊奖。其刊用的论文被其他知名刊物采用、转载、摘登的比率居全国新闻理论期刊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舆情治理的全新转型:复杂性范式及其操作关键

    喻国明
    1页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体系"呈现方式

    杨保军
    4-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知识生产、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呈现、传播、传承的过程.在"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知识体系"之间,知识体系是总体性的存在,"三大体系"则是知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落实方式.就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与新闻学"三大体系"之间的基本关系而言,"三大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总体性呈现方式.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分支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学术体系是知识体系主导性的理论化呈现方式;话语体系是知识体系系统的表达性呈现方式.因而,构建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与构建新闻学"三大体系"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三大体系呈现方式

    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

    常江刘松吟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起扁平的、物种主义的认知框架;后人类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内置于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对真实的合理化建构行动之中的能动现实主义;而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重视对机器逻辑的拆解并密切观照由技术类行动者主导的另类新闻实践.本文指出,后人类主义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人本主义作为人类新闻观念与新闻经验的价值内核在规范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后人类数字新闻人工智能人本主义新闻价值内核

    "真实"的鸿沟:人类认知与大语言模型判定新闻真实的比较研究

    虞鑫王金鹏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嵌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技术背后可能带来的算法偏向、虚假信息等诸多问题愈发为人们所重视.为了更好地评估大语言模型的认识能力和潜在偏见,本文引入"图灵实验"(Turing Experiment)的方法,让大语言模型模拟人类的态度和行为,将"新闻真实性判定"作为测量人类认知与大语言模型的特定任务,在针对中美德三国民众的问卷调查(N=3000)中设计判定新闻真实性的调查实验(政治新闻组/非政治新闻组),并通过大语言模型GPT-3.5依据性别、国别等人口学因素生成与人类样本相对应的3000份"硅样本"(silicon sample),进而对比分析其在判定新闻真实性上的认知能力和潜在偏见.研究发现,ChatGPT在判定新闻真实性这一复杂认知任务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在政治新闻、真实新闻的判断上表现得比人类更准确,但在判别非政治新闻、虚假新闻上表现得不如人类.ChatGPT还存在着一定的代际偏见和语言偏见.就公众本身而言,政治新闻、虚假新闻仍是人们鉴别新闻的薄弱环节.

    大语言模型ChatGPT人工智能虚假新闻图灵实验

    超越视觉中心主义:触觉媒介研究的源流、对象与新方法论

    谢静陈露菡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强化触觉感知在人与世界交往中的作用.然而,以视觉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忽视了触觉感知的特异性与交互性,导致媒介研究对触觉技术革新的习焉不察.本文认为,触觉技术的革新为触觉脱离学术边缘地位提供了重要机遇.重新审视触觉不仅有助于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扩展,还可以为理解媒介效应开辟新的解析路径.基于此,本文梳理了触觉媒介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研究对象,引介触觉民族志这一创新方法论,旨在突破视觉主导的研究惯例,从多元感官的角度关注人与媒介的复杂关系.

    触觉感官身体情感触觉民族志

    微博热搜的议题可见性与把关行动者——基于舆情事件的计算传播分析

    孙少晶刘志远
    30-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22年的舆情热点——"唐山打人"事件为案例,以网络化把关与网络化框架为理论视角,将舆情期间的实时热搜和微博作为数据来源和分析对象,对热搜、微博以及行动者之间的复杂动态关系展开全面深入分析.结果显示,热搜话题进入榜单的时段、在榜单中的最高排名、议题框架等对该话题的在榜时长具有显著影响.时间序列分析显示,热搜与微博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不同议题框架下,媒体组织、政务机构、网络大V和普通网民等"把关行动者"的动态关系差异明显.

    微博热搜网络化把关网络化框架议题可见性把关行动者

    动之以情:面向青年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模式——基于情感联结与同一的探索性研究

    赵永华赵家琦石俊窦书棋...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传播情境下,主流媒体面向青年群体的舆论引导具有情感交往特征,其并非单向"宣示",而是一种在话语交互中生成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过程.本文对主流新媒体账号面向青年的舆论引导话语展开多案例研究,指出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可概括为"公私情感联结"与"同一情感凝聚"两条路径."情感联结"通过语言风格趋近创造性地联结公共情感和私域情感,表现为语态使用的口语化、共情符号的接近性和情感经验表达的完整性;"情感同一"则通过运用认同范畴,将流动分散的社群化情感凝结为具有民族国家与代际文化特征的整体性情感.更进一步,可根据话语交互中情感联结与情感同一的效果,将舆论引导的情感交往划分为四种模式:共情式交往、博弈式交往、规制式交往和对抗式交往.其中,共情式交往是面向青年舆论引导的理想模式,其形成的前提是对语言风格及认同范畴的恰当选取,以及对不同受众群体情感体验的了解与尊重,这类情感交往能够在流动的语境中取得和谐与平等的交往效果.

    主流新媒体舆论引导青年情感交往情感认同

    党史微视频动漫叙事效果的眼动实证研究

    汤天甜刘川郁梅浩冉
    44-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漫类党史微视频凭借生动的视觉呈现方式,成为当前党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创新路径之一,其叙事效果与适用范畴亟待探索.本研究借助眼动追踪技术,以视觉注意效果、在线学习效果和视频传播效果三部分组合评估党史微视频的动漫叙事效果.研究发现,以动漫形式来演绎党史故事可以显著提升视觉效果,在记忆层面和认同层面也都有明显改善,但是学习效果却未发生显著变化,党史文化的传播仍然停留在单次触达层面,且传播范围呈现广泛普适的分布状态,缺乏针对性.基于实证性结论,本研究对党史影像乃至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出优化建议,明确建构面向青年群体的"提升认知-增进情感-转化行动"资源矩阵的重要性,为主旋律文化"微媒"转化实践提供现实参考.

    党史微视频动漫眼动叙事效果

    儿女赡养倦怠与老年人短视频成瘾之实证研究——以农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王鹏程苗雪纯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农村老年人短视频成瘾,本研究以儿女赡养倦怠为自变量,以老年人之抑郁和累赘感为中介变量,以社会调查为手段,通过实证检验的方法验证了儿女赡养倦怠引发老年人之抑郁和累赘感,并进一步导致其短视频成瘾.从老年传播角度来看,是儿女赡养倦怠招致老年人的社会损害,进而促使老年人被动沉迷于手机短视频;从相互作用理论来看,儿女赡养之亲情沟通可能会让老年人重归健康的社会化互动关系网络当中.本研究试图为老年人短视频成瘾的原因与解决方案提供传播学的理论依据.

    儿女赡养倦怠短视频成瘾老年传播社会损害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农村老年人

    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考察与辨析

    韩逸伦蔡雯
    5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技术创新是重要催生因素之一.本文聚焦技术创新在新闻生产中的评价与应用过程,主张技术创新不等同于新近技术,成果是评判创新价值的关键指标,渐变性创新是创新发展常态.新闻生产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技艺,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转化应用创新成果,即围绕流程和业务,建构合适的技术体系,探索技术产品的灵活应用和收益提升,进而建立面向互联网的、充分开放的新型生产模式.

    新型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