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夏 斌

季刊

1001-1552

ddgz@gig.ac.cn或ddgz02@163.com

020-85290272、85290020

510640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科华街511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Journal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的地学学术刊物(季刊,公开发行),以刊载国内外学者在大地构造及成矿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推动地球科学研究,活跃学术思想,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目的。刊登内容涉及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成矿学、地球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和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本刊重点登载原创性和开拓性的学术论文,以及少量具有学科前瞻性、前沿性的研究评述,但不接受一般性综述文章。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兼容并包不同学术观点和派别的论文,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循环碳酸盐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的影响:来自Mg-Zn同位素证据

    王升鹏任钟元Tserendash Narantsetseg张庆霖...
    14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熔岩中的轻δ26Mg和重δ66Zn特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随板片俯冲进入并改造地幔的再循环碳酸盐组分,使得Mg-Zn同位素成为示踪再循环碳酸盐的强有力的工具.为了查明蒙古-鄂霍茨克洋俯冲可能携带的再循环碳酸盐物质及其对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报道了来自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北部的蒙古国中部(Jargalant、Tariat、Togo和 Orhon)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 Mg-Zn同位素组成.这些玄武岩整体上具有低的δ26Mg值(-0.43‰~-0.28‰)和高的δ66Zn值(0.33‰~0.52‰),显著低于地幔Mg同位素(平均δ26Mg=-0.25‰±0.04‰)和高于地幔Zn同位素组成(平均δ66Zn=0.18‰±0.05‰).Mg-Zn同位素异常不能通过地表过程、岩浆分异演化及同位素扩散效应来解释,而是与碳酸盐化辉石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相吻合.Mg-Zn-Sr同位素模拟结果表明,当辉石岩源区加入约 5%~10%的再循环富镁碳酸盐可以很好地解释玄武岩的低 δ26Mg和高δ66Zn特征.鉴于本次研究的火山区均位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附近,再循环碳酸盐最可能来自古生代-中生代俯冲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壳.玄武岩同位素和地球化学成分从南向北依次变化,即δ26Mg、87Sr/86Sr、Ti/Ti*和Hf/Hf*值依次降低,δ66Zn、Sm/Yb和La/Yb值依次升高.因此认为,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更多的菱镁矿从俯冲板片释放.蒙古国中部新生代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熔融深度和白云石/菱镁矿比例的共同控制.

    玄武岩Mg-Zn同位素再循环碳酸盐蒙古国中部蒙古-鄂霍次克洋

    镁同位素示踪古亚洲洋再循环碳酸盐

    王升鹏任钟元Tserendash Narantsetseg张庆霖...
    163-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δ26Mg值的玄武岩熔岩通常来自被俯冲碳酸盐岩改造的地幔源区,因此,Mg同位素成为追踪俯冲板块的潜在工具.为了探讨古俯冲碳酸盐的命运及其对大兴安岭-太行重力带(DTGL)西部新生代玄武岩成分的控制作用,本文报道了蒙古国东部 Dariganga新生代玄武岩的 Mg同位素组成.与大陆地幔(δ26Mg=-0.25‰±0.04‰)相比,这些玄武岩的δ26Mg(-0.35‰~-0.30‰)整体偏低.岩浆期后蚀变、地壳混染、结晶分异及部分熔融均不能解释 Dariganga新生代玄武岩的轻δ26Mg异常,因此低δ26Mg同位素组成可能与源区存在的俯冲碳酸盐有关.Mg-Sr同位素定量模拟计算表明,向辉石岩源区中加入 3%~6%的白云质碳酸盐可以解释Dariganga新生代玄武岩Mg同位素异常和 87Sr/86Sr值.根据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以及DTGL横剖面Mg-Zn数据分布规律,排除了古太平洋板块作为再循环碳酸盐的可能来源.结合区域构造历史,认为地幔源区中的再循环碳酸盐来源于古亚洲洋板块俯冲.

    玄武岩Mg同位素古亚洲洋碳酸盐

    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彭世利彭头平范蔚茗刘用民...
    178-193,中插11-中插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腾冲和保山地块广泛分布晚白垩世岩浆岩,主要集中于腾冲地块中部和保山地块西缘的龙陵-象达-平河地区,关于其岩浆起源、成岩构造背景、动力学机制以及其与新特斯洋演化的关系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本文对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形成于~91 Ma、~83 Ma和~76 Ma;矿物组成和主量元素组成上,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普遍发育白云母,具高SiO2 含量和总碱含量,以及高铝饱和指数(A/CNK>1.21),低P2O5、MgO、TiO2 含量等特征,属于高分异的 S 型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和富集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明,象达岩基晚白垩世花岗岩是古老的上地壳泥质岩石脱水部分熔融,并经历斜长石、磷灰石和含钛铁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基于前人对青藏高原和滇西地区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研究结果,滇西保山地块西缘象达岩基晚白垩世 100~70 Ma的花岗岩应该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的产物.综合分析显示,腾冲-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岩浆作用具多幕次爆发性特点,这些多幕次的岩浆爆发作用是新特提斯洋壳板片俯冲角度多期次调整的结果.

    晚白垩世S型花岗岩保山地块西缘新特提斯洋板块俯冲

    南海北缘IODP U1502B钻孔蚀变洋壳的热液作用特征及对海盆初始张裂过程的启示

    郑长声黄小龙杨帆于洋...
    194-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南海北缘洋陆过渡带的U1502B钻孔下部的蚀变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研究.按蚀变矿物的类型及含量样品可分为轻度(蚀变矿物含量<50%)、中度(蚀变矿物含量为 50%~80%)和重度(蚀变矿物含量>80%)蚀变玄武岩;随着蚀变程度增加,蚀变玄武岩的CaO含量显著降低.轻度和中度蚀变玄武岩的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富Fe绿泥石+钠长石+石英",并含少量的"绿帘石+碳酸盐+阳起石",应经历了主要温度范围为 280~340℃的高温热液作用.重度蚀变玄武岩的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石英+高岭石+镁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少量富铁绿泥石、黏土矿物、黄铁矿,应经历了高温和中温热液作用并叠加了低温蚀变作用.高温热液作用应发生在洋脊形成阶段,形成于脊轴岩浆透镜体作用下产生的高温、低水岩比环境,而该区域后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高水岩比的低温蚀变作用.位于狭窄的洋陆过渡带上的U1502B与U1500B两个钻孔玄武岩剖面在结构与热液蚀变作用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暗示了南海海盆由初始陆缘裂解到洋脊扩张为快速的构造转换过程.

    洋中脊初始张裂热液系统蚀变洋壳蚀变矿物组合南海

    北冰洋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中碱性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与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朱亚博陈华勇董彦辉糜梅...
    206-217,中插14-中插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楚科奇边缘地位于北冰洋美亚海盆的核心位置,作为水下高地,其从阿拉斯加-楚科奇大陆架延伸至美亚海盆中.楚科奇边缘地的研究对于重建北极地区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关于其地壳性质、起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晰.本次研究对楚科奇边缘地北风深渊平原斜坡上获取的碱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分析,使用矿物自动定量分析(TIMA)方法研究了其岩性特征,运用LA-ICP-MS测定了样品中 119颗锆石的U-Pb同位素年龄,同时使用LA-ICP-MS技术对样品薄片中的微晶白云母进行了原位 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119 颗锆石的年龄可划分为 94~636 Ma、929~1369 Ma、1655~2040 Ma和 2439~2735 Ma四组.结合前人对在楚科奇边缘地获取的变质岩锆石U-Pb年龄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发现,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捕获锆石可能来源于加拿大北极群岛基底.第一组年轻锆石Th/U值较高,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其中最年轻的 6 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100.9±1.2 Ma,可能代表该碱性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白云母原位Rb-Sr等时线年龄为 72±17 Ma,稍晚于样品中最年轻锆石年龄,能够与镜下白云母多呈脉状交代碱性岩的现象相对应,因此,样品中脉状白云母很可能是后期海底构造-热液活动的产物.本次研究所获得的锆石与白云母年龄从地质年代的角度证实了美亚海盆是由阿拉斯加-楚科奇微板块在早白垩世期间从北美板块边缘分离形成的,并且经历了后期的海底构造-热液叠加作用.

    北冰洋美亚海盆楚科奇边缘地锆石U-Pb定年白云母原位Rb-Sr定年北极地区构造演化

    哀牢山构造带晚二叠世花岗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意义

    黄卓辉夏小平徐健莫静...
    218-228,后插1-后插3,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哀牢山构造带保留了大量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地质记录,是研究古特提斯洋演化的关键区域之一.然而,该构造带经历了复杂的地质过程,特别是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强烈改造,其演化历史存在诸多争议.前人针对哀牢山洋俯冲的地球化学研究,多基于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缺少更精细的单矿物研究,且全岩元素易受后期地质过程影响,难以得到准确结果.锆石作为酸性岩浆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是更可靠的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在哀牢山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火山岩带采集了三件花岗岩样品,通过锆石微量元素探究哀牢山洋的俯冲作用.前人锆石U-Pb定年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样品均为晚二叠世S型花岗岩.本研究发现样品中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显著富集、明显的Ce正异常与Eu负异常等特征,大部分锆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其他典型俯冲带花岗岩相似,不同于碰撞/碰撞后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锆石的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支持哀牢山构造带两侧的花岗岩形成于哀牢山洋俯冲构造环境,而非哀牢山洋闭合后陆-陆碰撞阶段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哀牢山洋在晚二叠世处于俯冲消减阶段,且存在东向和西向俯冲.

    晚二叠世哀牢山洋锆石微量元素俯冲作用碰撞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