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

王雪丽

月刊

1671-0460

ddhg88@sina.com

024-86389066

110043

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路240-1号4门

当代化工/Journal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部批准,由《中国化工报》专家指导,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的公开发行的化工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报导国内外石油和化工的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铜原子调控氰胺氮化碳提高光催化CO2还原性能

    毛倩宇毛翔宇李燕瑞
    1009-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铜原子调控氰胺功能氮化碳可有效解决g-C3N4光吸收范围有限、载流子-空穴复合率高等缺陷.通过KSCN熔融盐和g-C3N4热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氰胺功能氮化碳(NCN-CNx),再通过水相合成法形成一系列NCN-Cu催化剂,利用气相色谱仪对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分析,并采用XRD、SEM、XPS、FT-IR、UV-Vis、PL、EIS和I-t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理化性质、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铜原子通过氰基与碳氮聚合物相连可以显著提高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1%NCN-Cu的CO产率是43.2μmol·g-1,CH4产率是22.3μmol·g-1,展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

    熔融盐二氧化碳单原子内建电场催化剂

    糠醛抽出油对沥青基本性能的影响规律

    赵统茂郭庆林张艳珍吕小博...
    1015-1018,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沥青的化学组成成分,为了研究沥青组分比例对性能的影响,采用糠醛抽出油对沥青进行调和改性,制备得到了不同组分比例改性沥青,并对改性沥青进行三大指标测试和四组分测试.研究糠醛抽出油掺量对沥青组分比例的影响,沥青组分变化对针入度及软化点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糠醛抽出油掺量增加,沥青针入度逐渐增大,软化点逐渐减小,饱和分和芳香分的含量逐渐增加,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逐渐减少.根据沥青三组分变化与沥青针入度及软化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沥青针入度与沥青质成负相关关系,与饱和分和芳香分成负相关关系;沥青软化点与沥青质成正相关关系,与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成负相关关系.

    沥青四组分糠醛抽出油三大指标相关性

    仿植物茎状层级结构石墨烯-液态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罗州陈宇姚飞董群锋...
    1019-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电绝缘性和成本低廉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行业.然而,环氧树脂的本征低热导率(约0.2 W·m-1·K-1)限制了其在热管理中的应用.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加入高导热填料并形成有序结构是提高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有效方法.通过3D打印和定向冷冻制备了一种具有仿植物茎状层级结构的石墨烯-液态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在垂直方向上(40%总填料质量分数)表现出5.56 W·m-1·K-1的热导率,即约2.47倍于相同含量下的石墨烯-液态金属/环氧树脂共混复合材料.这种优异的导热性能可归因于沿石墨烯富集分层相的各向异性的茎状导热路径的形成和液态金属与环氧树脂间相容性的提高.同时,其独特的结构使该仿生复合材料保持了优异的机械性能.与纯光敏树脂骨架相比,该仿生复合材料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92%和240%.因此,该石墨烯-液态金属/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作为热界面材料的最佳选择应用于电子工业.

    石墨烯液态金属仿植物茎状层级结构环氧树脂纳米粒子热传导

    PEI-Ru@SiO2-Au@Pt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发光性能

    程高兴王春李桂新
    1026-103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聚乙烯亚胺-联吡啶钌@二氧化硅-金@铂(PEI-Ru@SiO2-Au@Pt)发光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灵敏稳定的响应界面,制备了精准高效的固相增强型电化学发光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电化学阻抗谱(EIS)、循环伏安法(CV)和双电位阶跃法对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了PEI-Ru@SiO2-Au@Pt纳米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结构以及电化学发光性能(ECL).结果表明:PEI-Ru@SiO2-Au@Pt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ECL性能,加入Au@Pt后,PEI-Ru@SiO2-Au@Pt纳米复合材料的ECL强度是PEI-Ru@SiO2的5倍.

    电化学发光发光功能复合材料金核铂壳聚乙烯亚胺-联吡啶钌@二氧化硅

    环氧树脂乳化剂的合成及其乳液的性能评价

    周海
    1031-1034,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环氧树脂E-44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水性环氧乳液.研究了乳化剂掺量对乳液粒径特征、贮存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的影响,并测试了最佳乳化剂掺量下乳液胶膜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掺量的增加,乳液微粒逐渐向粒径更小的方向迁移,贮存稳定性与离心稳定性均逐渐提升.当乳化剂掺量大于18%时,乳液平均粒径减小幅度与稳定性提升幅度均放缓,推荐乳化剂掺量为18%~24%.乳化剂掺量为18%时的乳液胶膜固化后铅笔硬度为3 H,柔韧性为1 mm,附着力为1级,具有较好的耐水耐酸性.

    环氧树脂水性环氧乳液粒径稳定性乳液胶膜

    CH4/CO2在SiO2孔隙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研究

    李田田王淑彦邵宝力陈曦...
    1035-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模拟页岩气藏体系中研究了CH4和CO2在页岩主体矿物成分SiO2孔隙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结果表明:CH4和CO2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吸附,高压低温能够促进两种组分气体的吸附,但不利于其扩散行为,同时CH4比CO2更容易扩散.孔壁对CH4的吸附以非键相互作用为主,CO2争夺吸附位点的行为可以有效抑制CH4的吸附,而随着CO2占比的增加,抑制效果更加显著.CO2和CH4在孔隙中的吸附行为均是典型的物理吸附,且CO2具有更高的平均等量吸附热.

    页岩气CO2吸附扩散

    乙二醛法脱水加固饱水榉木的机制研究和温度对性能的影响

    张昆吴涛周和荣张小文...
    1040-1045,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二醛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的脱水加固木质文物保护方法.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法脱水加固饱水榉木的试验过程,分析了脱水填充机制以及温度对脱水加固饱水榉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乙二醛进入饱水榉木内部后交联聚合形成乙二醛聚合物直接作用于细胞内部,与细胞壁结合,支撑细胞加固细胞壁;试样的增重率升高,收缩率降低,色差明显增加.乙二醛法处理的温度升高(40℃相对于20℃)能提高乙二醛在榉木试样内部的扩散和浸入量,增加乙二醛聚合物在榉木内部的含量,提高试样增重率和弯曲强度,降低收缩率,有利于木材细胞形状的恢复和保持,缩短脱水加固工艺处理的时间,对表面活性剂的效果影响较轻.

    乙二醛法饱水榉木弯曲强度FTIRSEM

    吸收-低温等离子体-吸附耦合脱除沥青烟气的性能研究

    朱冰冰陈海军
    1046-1051,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单一分离方法对沥青烟的脱除效果不佳的难题,提出了吸收-低温等离子体(DBD)-吸附耦合喷淋塔脱除方法.对DBD放电进行射流光谱分析;建立了实验装置,对某沥青烟气进行测试,分析各单元的脱除特性及关联,考察DBD放电电流及烟气量等条件对脱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BD放电区域内存在大量激发态的N2分子和OH自由基,会与NOx、SO2和VOCs发生碰撞和反应,形成协同脱除效果.净化系统各单元的脱除效果由强到弱顺序为DBD、喷淋塔、活性炭箱;DBD在NOx和SO2的脱除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NO2、N2O4或SO3等),且活性炭对其吸附量较小;对于VOCs,经过DBD后,产生的小分子等进一步被活性炭吸附脱除约19.56%.风量和DBD电流对VOCs的脱除率影响不大,但能明显调控对NOx和SO2脱除.系统对沥青烟气中的NOx、SO2和VOCs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口的尾气排放质量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GB 16297—1996)所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的浓度指标.

    低温等离子体(DBD)光谱特性沥青烟气脱除率排放指标

    BDO精制技术探究

    吕清林房畅李澜鹏包洪洲...
    1052-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缩醛作为1,4-丁二醇产品中的主要杂质,难以通过精馏方式分离.缩醛易于氧化显色,影响1,4-丁二醇聚合产品的质量,因此聚合级1,4-丁二醇对缩醛含量的要求≤0.1%(质量分数).对缩醛加氢精制1,4-丁二醇的方法进行了探究,讨论了本工艺对原料的适用性,对影响1,4-丁二醇精制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优化,并做了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对高沸塔采出的1,4-丁二醇产品进行精制,可以将1,4-丁二醇中的缩醛质量分数降低至0.1%以下,且催化剂稳定性良好.此种1,4-丁二醇精制工艺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工艺流程安全环保,有助于1,4-丁二醇生产企业提质增效.

    1,4-丁二醇缩醛加氢稳定性

    反应速率对锂硫电池放电性能影响的模型分析

    李鹏吕曹王飞李莎莎...
    1057-1062,1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硫电池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重要候选者,其性能改善需深入理解电池中锂、硫间复杂宏观电化学反应过程.基于Newman多孔电极模型思路,结合多孔硫正极特点,合理简化,建立了描述锂硫电池放电过程模型.模型计算与文献实验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能较好模拟放电过程趋势、关键特征,验证了模型有效性;不同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变化下放电结果模拟表明:增大锂离子交换电流密度有利于提高性能;对于正极硫多步电化学反应过程,S8(l)还原反应速率需保持在较高水平上,S82-、S62-还原反应速率不是多步电化学反应的控制步,提高S42-、S22-还原反应速率可以改善电池比容量、功率性能.

    锂硫电池模型动力学过程放电性能电化学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