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情本体"路向

    于影丽江楠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人世情感为人生的根本依托、归宿之意,对促进情感性"内驱逻辑"的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审美情感的主体,提升师德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情本体"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以师德情感为根本依托,师德情感的主体性、直觉性、多元动态性、愉悦性、时间性可克服外驱逻辑下师德发展的局限,并且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增强师德培养的新鲜感以及美感,鼓励教师充实个人生活,关怀教师的情感,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关注教师道德成长的时间性等方式来完善新时代师德建设.

    新时代师德建设"情本体"情感理性

    初中物理教师新课标教学适应性及其对教学实施行为的影响——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彭佳于海波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AMO理论建构新课标导向下物理教师教学实施行为(TB)触发模型.以新课标教学适应性为依据对课改实验区的304名初中物理教师进行群体区分,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检验O-学校课改氛围(SA)、A-教学实施效能感(TE)和 M-教学实施内在动机(TM)在不同群体中发挥的作用与构成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课标理解-教学重塑"适应类型二维矩阵,教师新课标适应可以划分为四类型、三水平;(2)随着教师新课标教学适应性的提升,AMO之间的可能性作用路径呈现不断增加态势,对于低适应教师,中观-SA仅能通过"SA→TE→TB""SA→TM→TB"两条独立中介作用促进教师教学实施行为产生;对于中适应教师,TE与TM之间产生协同关联,两者间可以通过连续中介作用"SA→TE→TM→TB"激发教师教学实施行为;对于高适应教师,存在"SA→TB"的直接触发机制,教师可以直接对学校课改氛围做出符合预期的教学实施行为反映.

    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实施行为教学适应性

    中小学教师"减负"的集体行动逻辑与实践理路

    曹雨柔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减负"作为破解中小学教师负担问题的必要社会行动,犹如一个博弈"黑箱",其背后凝结了当下时空中各种力量关系.它们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由此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行动网络.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中小学教师"减负"行动的实质是政府、学校、教师、研究者和技术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围绕"教师负担问题"所进行的网络建构,展现了不同力量关于教师"减负"的利益博弈、磋商和协作的集体行动逻辑.不同利益者的多元价值诉求是触发转译的基础条件,也是教师"减负"网络关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动力.利益集团内部的目标替代和利益错位、外部的场域影响和认知偏差容易导致一系列的行动者偏差,从而造成网络的联结力减弱或消失.为解决"越减,负担越重"的实践困局,可以从学校的自主权和协调功能、参与者的利益诉求通道等方面促成理想转译,保证教师"减负"应然目标的实现;以协同的方式组建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教师-家长-研究者的行动联盟系统,促进教师"减负"的可持续发展;跳出"空间"限制和管理内辖,凝聚多来源的异质行动者,扩大教师"减负"的实践影响力.

    中小学教师负担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逻辑教师减负

    人物介绍

    封2页

    当代教育与文化(双月刊)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