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在本地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促进玉豆间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 3 个福建省春大豆品种(泉豆7 号、泉豆13 号和泉豆17)及玉米品种金百甜15 为材料,以2∶2大豆、玉米行比进行间作种植,以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测定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计算叶面积指数和茎占比,分析其变化规律与差异;大豆成熟后,分析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差异,计算不同处理下的产量、群体经济产值及土地当量比,分析不同间作组合间的差异,并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玉豆间作模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大豆生育期间:株高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P<0.05),且均呈现泉豆7 号>泉豆17>泉豆13 号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和大豆各个干物质重,同一生育时期的干物质总量均呈现泉豆13 号>泉豆17>泉豆7 号的趋势;大豆茎占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且均呈现泉豆7 号>泉豆17>泉豆13 号的趋势.(2)大豆成熟后: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其中泉豆7 号提高最多,泉豆13 号提高最少,泉豆17 表现居中;间作种植后,大豆主茎节数显著减少,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显著降低,其中泉豆 13 号减少最小,泉豆 7 号减少最多,泉豆17 居中;间作种植显著改变了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脂肪含量显著提高.(3)间作种植均显著降低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但均显著提高了群体产量,3 个玉豆间作系统的经济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泉豆13 号/金百甜15>泉豆17/金百甜 15>泉豆 7 号/金百甜 15,分别为 30371.15,30125.26 和 29866.71元·hm-2,均显著高于玉米和大豆各自单作模式下的经济产值,对应的间作大豆产量分别为 1229.94,1182.37 和1137.83 kg·hm-2,3 个间作系统群体间的经济总产值差异达显著水平,3 个间作模式下大豆的产量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3 个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间作种植具有明显优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底荚高度与大豆产量、群体总产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产量与群体总产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叶绿素含量和脂肪含量,显著提高间作群体产量,选择矮秆、茎占比小的大豆品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经比较分析,泉豆13 号适宜在泉州与玉米间作种植,并且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