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滴灌下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秦德志崔文芳陈静刘剑...
    332-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氮肥减量结合生物炭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生物炭(2,4,6 t·hm-2)、氮肥减量(165,210,255 kg·hm-2)三因素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讨不同种植模式氮肥减量配施生物炭的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模式玉米适宜的用量分别为氮肥210与255 kg·hm-2,生物炭用量均为4 t·hm-2。间作系统产量达到13395 kg·hm-2,较单作玉米下降20。13%,间作玉米、大豆较相应单作产量分别下降35。69%和56。39%,有效株数低是导致间作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单位面积株数与单株粒数的合理调控是决定间作大豆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间作处理IN3C2(氮肥225 kg·hm-2、生物炭4 t·hm-2)玉米的Pn从大口期到灌浆期持续升高,在灌浆期达到峰值,大豆从开花期经历结荚期到鼓粒期持续升高,在鼓粒期达到峰值,较其它处理具有显著光合优势,且大豆在结荚期和鼓粒期表现显著的边际优势。综上,滴灌下,氮肥减量与生物炭配施,单作和间作玉米较优的氮肥用量分别为210 和255 kg·hm-2,生物炭为4 t·hm-2。

    玉米大豆间作光合特性产量

    玉豆间作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群体经济产值的影响

    林文磊吕美琴施迎迎李明松...
    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在本地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促进玉豆间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本研究以 3 个福建省春大豆品种(泉豆7 号、泉豆13 号和泉豆17)及玉米品种金百甜15 为材料,以2∶2大豆、玉米行比进行间作种植,以大豆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测定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株高、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计算叶面积指数和茎占比,分析其变化规律与差异;大豆成熟后,分析大豆单作和玉豆间作的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差异,计算不同处理下的产量、群体经济产值及土地当量比,分析不同间作组合间的差异,并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玉豆间作模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大豆生育期间:株高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P<0。05),且均呈现泉豆7 号>泉豆17>泉豆13 号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鼓粒期达到峰值,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和大豆各个干物质重,同一生育时期的干物质总量均呈现泉豆13 号>泉豆17>泉豆7 号的趋势;大豆茎占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且均呈现泉豆7 号>泉豆17>泉豆13 号的趋势。(2)大豆成熟后: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其中泉豆7 号提高最多,泉豆13 号提高最少,泉豆17 表现居中;间作种植后,大豆主茎节数显著减少,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均显著降低,其中泉豆 13 号减少最小,泉豆 7 号减少最多,泉豆17 居中;间作种植显著改变了大豆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脂肪含量显著提高。(3)间作种植均显著降低玉米产量和大豆产量,但均显著提高了群体产量,3 个玉豆间作系统的经济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泉豆13 号/金百甜15>泉豆17/金百甜 15>泉豆 7 号/金百甜 15,分别为 30371。15,30125。26 和 29866。71元·hm-2,均显著高于玉米和大豆各自单作模式下的经济产值,对应的间作大豆产量分别为 1229。94,1182。37 和1137。83 kg·hm-2,3 个间作系统群体间的经济总产值差异达显著水平,3 个间作模式下大豆的产量差异也均达显著水平;3 个间作系统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说明间作种植具有明显优势。(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底荚高度与大豆产量、群体总产值均呈显著负相关,大豆产量与群体总产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间作种植显著提高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叶绿素含量和脂肪含量,显著提高间作群体产量,选择矮秆、茎占比小的大豆品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经比较分析,泉豆13 号适宜在泉州与玉米间作种植,并且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大豆产量及群体经济产值。

    玉豆间作生长动态农艺性状品质产量经济产值

    播期对不同熟期组大豆品质的影响

    孙旭刚张立军李盛有王文斌...
    352-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大豆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不同熟期组(早、中、晚)的 20 个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不同播期(5 月13 日、5 月23 日、6 月2 日、6 月12 日和6 月22 日)条件下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播期推迟在10d以内,对大豆品质影响较小,推迟10~20 d,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对脂肪含量影响,推迟20d以上,各项品质指标与第1 期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40d时,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极显著下降,达到最低值。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熟期组大豆品质对播期推迟的响应。结果表明:大豆品质指标随播期推迟而变化的趋势与品种的生育日数(即熟期)密切相关,不同熟期组间存在较大差异,播期推迟越晚导致早熟组大豆平均蛋白质含量降低的幅度越大,第 3 期(6 月 2 日)及以后各期蛋白质含量较第1 期(5 月13 日)下降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中熟组和晚熟组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在6 月2 日和6 月12 日前,差异不显著;晚熟组大豆脂肪含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逐渐扩大,早熟组和中熟组大豆的脂肪含量分别在6 月2 日和6 月12 日下降未达显著水平;不同熟期组的大豆蛋脂总量总体上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其下降趋势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早熟组大豆在晚播10d以上时,蛋脂总量显著下降,而中熟组、晚熟组大豆蛋脂总量分别在6 月12 日和6 月2 日播种,蛋脂总量相对稳定;不同熟期组大豆晚播30d以上时,各项品质指标均会出现严重下降。本研究为沈阳地区晚播大豆的品质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播期大豆熟期组品质

    超高压处理对谷氨酰胺转氨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影响研究

    李丹赵世杰孙梦圆王梦奇...
    359-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提高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方法,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其作用效果,采用粒径、内源性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大豆分离蛋白的结构变化,并分析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水分分布状态、持水性、质构特性、微观结构、流变特性,探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未经超高压处理的TG酶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凝胶,随着冻融次数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凝胶持水性呈降低趋势,凝胶硬度呈上升趋势,凝胶微观结构孔缝较大,说明凝胶品质发生劣变;经过超高压处理的TG酶诱导大豆分离蛋白凝胶与未经过超高压处理凝胶相比,持水性、硬度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当压力处理为 400 MPa时,经 5 次冻融循环后SPI凝胶硬度和结合水含量较未冻融样品分别增高了 140。43 g和 30。019,持水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38。67%和7。87%。由此证明超高压处理是提高TG酶诱导的大豆分离蛋白凝胶冻融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超高压大豆分离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凝胶冻融稳定性

    全株大豆和玉米混贮采收时期和混合比例研究

    卢相义徐玉鹏陈雅琦滕霄...
    369-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全株大豆进行青贮的最佳采收时期,制定全株大豆、玉米混合青贮的最佳比例,本研究把不同品种大豆在不同生育期进行采收,检测饲草价值,通过对比确定最佳采收时期。将玉米和濮豆5110 按照鲜重比1∶0、3∶1、2∶1、1∶1、1∶2、1∶3、0∶1进行混合青贮,并对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进行测定,采用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对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品质进行评定,以筛选出最适宜混合比例。结果显示:比例为1∶1混合青贮的饲用品质、发酵品质和能量值最高,且相对饲用价值在此处理下达到最佳。同时,通过隶属函数得知1∶1混合综合得分为0。78,综合性能最好。结果说明在结荚期后期或者鼓粒期前期采收的全株大豆和 1/2~1/3 乳线区的全株玉米以 1∶1的比例混合青贮效果最佳。

    全株大豆混合青贮采收期青贮品质

    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王晓春马晓霞杨天辉高婷...
    376-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不同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以 2 种饲草鲜重比设置青贮玉米单贮(CK1)、全株大豆单贮(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1∶1(M1)、2∶1(M2)、3∶1(M3)、4∶1(M4)、1∶2(M5)混合,共7 个处理。青贮90d后,进行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CK1、CK2 感官评定为"良好",混合处理均为"优等";CK2 的pH最高(4。69),其余处理pH<4。2。乳酸含量在混合处理中都显著高于CK1、CK2,乙酸含量在CK2 中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粗蛋白含量随着全株大豆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淀粉含量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混合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都显著低于CK1、CK2(P<0。05)。RFV由高到低为M1>M2>M3>M4>M5>CK2>CK1;混合处理的有氧稳定性优于CK1、CK2。青贮玉米与全株大豆混合改善了青贮料的发酵品质,提高了营养价值和有氧稳定性,其中混合比例为1∶1时效果最佳。

    青贮玉米全株大豆混合比例发酵品质营养价值有氧稳定性

    双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的选育研究

    屈玉科岳鹏曹基秋唐克伟...
    382-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 年以鲁黄1 号为母本、汾豆56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 年参加了黄淮海夏大豆南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品质、病害鉴定和品种特异性等主要指标均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2021 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00 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16001);2020-2022 年参加了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绿色通道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项品种审定指标均优于对照,2023 年11 月经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品种审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26 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32011)。在圣豆16 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提升,同时对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稳产性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该品种表现出适应区域广、高产、高蛋白、抗倒、易机收、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在鲁豫皖苏渝鄂赣湘等省(市)大豆夏播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夏大豆品种圣豆16广适性选育高产栽培技术

    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的选育研究

    谢建国王曙明蒋洪蔚王明亮...
    38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吉育2517 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吉育257 为母本、金源71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单粒传法经多年鉴定选育而成。2020-2021 年参加吉林省大豆科企联合体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950。4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 平均增产5。1%。2022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183。9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 平均增产3。7%。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蛋白质含量两年平均为43。13%,属高蛋白品种。2023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对吉育2517 适宜的栽培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 2022-2023 年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示范,两年平均产量3041。9 kg·hm-2,较对照增产6。6%。

    大豆品种吉育2517高蛋白高产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