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大豆间作适宜模式分析

    田艺心高凤菊曹鹏鹏
    571-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鲁西北地区最适宜的夏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选用豫单9953玉米和齐黄34大豆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以玉米单作和大豆单作模式作为对照,设置夏玉米/大豆6种行比间作模式(2∶4、2∶6、2∶8、3∶4、3∶6、3∶8),分析比较不同间作模式对夏玉米、大豆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表明:间作下玉米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均显著优于单作玉米,具有一定正间作效应;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分枝数、节数、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比单作大豆低,具有一定负间作效应.2∶4、3∶4、3∶6、2∶6、3∶8和2∶8间作模式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2、1.28、1.21、1.18、1.14和1.11,增产效益明显,均具有间作优势,尤其2∶4间作模式增产优势最大,相比玉米单作增收值达到4 879.28元·hm-2.综合考虑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2∶4间作模式较适宜在鲁西北地区推广应用.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光合指标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研究

    李照君田汝美蒲艳艳宫永超...
    57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豆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及其与产量相关性,更好地预测和评价大豆产量并筛选高产高光效大豆品种,以4个生育期差异较小、产量差异较大的大豆品种临豆9号、潍豆9号、菏豆12号和齐黄34为材料,测定不同品种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4个主要生育期的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规律及其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结果 表明:在开花期至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或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0:00;高产品种齐黄34在鼓粒期和成熟期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其它品种;产量在结荚期和鼓粒期与Pn日均值、ΦPSⅡ日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Ci日均值呈显著负相关;鼓粒期和成熟期,Gs日均值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说明结荚期至成熟期,Pn、Gs、Ci、ΦPSⅡ日均值是高产、高光效品种鉴定评价的重要指标.

    大豆光合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产量

    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拌种对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张春宇金喜军张明聪王孟雪...
    58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2种生长调节剂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促进复合型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采用小区对比方式,设置4个烯效唑和矮壮素与微量元素复配拌种处理,烯效唑+微量元素(S)、矮壮素+微量元素(C)、烯效唑与矮壮素混合+微量元素(S+C)和不拌种(CK)处理,研究2种激素与微量元素复配拌种对大豆光合、荧光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光合荧光特性方面,与CK相比,S、C、S+C处理提高了苗期、结荚期、鼓粒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导度(Gs),各项指标的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7.3% ~42.8%、25.2%~ 52.8%、4.6%~5.4%、19.9% ~ 30.8%;S、C、S+C处理能够改善苗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叶片φPSⅡ、ETR、Fv/m和Fv/o值,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26.7% ~71.1%、25.8%~ 60.5%、7.4% ~15.7%、51.1% ~89.1%;大豆形态方面,与CK相比,苗期时S、C和S+C处理的株高分别降低3.5%、3.1%和3.4%,而单株叶面积平均增长2.4%~23.4%;S+C、S和C处理更能促进地下部器官的生长发育;产量方面,S+C和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大豆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增长幅度分别为12.3% ~ 22.1%和19.3% ~ 20.7%,与CK相比,S、C和S+C增产幅度为20.2%、5.9%和22.7%.综上所述,烯效唑与矮壮素复配微量元素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改善荧光指标、促进苗期地下部生长、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最终提高大豆产量.S+C处理效果显著,适合黑龙江省垦区实际生产应用,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微量元素配施对大豆生长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效果好于单独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烯效唑矮壮素微量元素光合作用产量

    寄生真菌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毒力和防效研究

    许艳丽鲁建聪宋洁
    595-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验证淡紫拟青霉菌、镰孢菌属和厚垣轮枝菌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3个属的12种供试菌株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胞囊、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和对2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结果 表明:这3个属的12个菌株的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各种虫态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线虫的胞囊和卵孵化,对二龄幼虫有致死作用.供试菌株发酵原液对胞囊孵化抑制率为57.5%~81.2%,稀释5倍、10倍、20倍和50倍发酵液对胞囊孵化也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3.0% ~ 77.0%.发酵液对线虫卵孵化抑制率为41.6% ~ 80.6%.菌株发酵液均对大豆胞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原液处理1h有83.0%菌株对胞囊线虫幼虫出现致死毒性,48 h致死作用达到80.0%以上.供试菌株中以镰孢菌的F-9、淡紫拟青霉菌的P-E和厚垣轮枝菌V-25发酵液对大豆胞囊线虫抑制作用最显著,以此3种菌株进行盆栽试验的结果显示,真菌发酵液可降低盆栽大豆根部雌虫、胞囊、卵量和根内J2的密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加大豆鲜重.

    大豆胞囊线虫镰孢菌厚垣轮枝菌淡紫拟青霉菌发酵液防效

    巨大芽孢杆菌Sneb207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的防效及光合响应

    周园园郭永霞段玉玺李海燕...
    605-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巨大芽孢杆菌Sneb207对大豆抗胞囊线虫的防效及对大豆早期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Sneb207发酵液包衣感病大豆品种,以无菌水包衣为对照,接种大豆胞囊线虫,于显囊期调查植株生长指标及Sneb207对胞囊的防效,并且分别于接种线虫后3,7,10和14 d测定Sneb207包衣处理和对照处理大豆的光合性能及叶绿素含量.结合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选择4个与光合作用或叶绿体相关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 表明:Sneb207包衣处理,大豆主根长增加且须根数量增多,同时提高了对胞囊的防效,根上和土中胞囊抑制率分别达到44.93%和57.19%.Sneb207包衣处理提高了大豆的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所检测的4个基因在Sneb207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过程中2个被诱导、1个被抑制,且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表明它们可能在Sneb207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中起作用.

    巨大芽孢杆菌Sneb207大豆胞囊线虫光合性能差异表达基因

    徐豆24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筛选及应用

    李彦连王传雷徐保民张修国...
    612-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豆与根瘤菌之间的共生匹配性、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大豆根瘤菌,在黄淮海地区主栽大豆品种徐豆24的种植田中捕捉、分离得到32株根瘤菌,筛选与徐豆24共生匹配的高效根瘤菌株,再通过田间回接试验,研究施肥及接种高效根瘤菌对徐豆2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经rpoB基因序列比较鉴定,这些根瘤菌分别分属于Sinorhibizobium fredii、Bradyrhizobium elkanii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种群.其中,S.fredii的占有率达到了75%.菌株共生匹配筛选结果确定S.fredii 3为与徐豆24相匹配的高效菌株.田间回接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S.fredii3是试验地区的优势种,M2处理(施底肥、接种S.fredii3、不追肥)的根瘤数、根瘤鲜重、产量和蛋白含量均最高.根瘤数和根瘤鲜重与产量和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根瘤鲜重与产量达到了显著性正相关.土壤有效硼含量与S.fredii的群落分布的相关性最大,有效铁和有效钼含量是影响B.elkanii群落结构分布的最重要的理化因子.研究表明,S.fredii 3菌株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徐豆24的高效接种剂.

    徐豆24黄淮海根瘤菌共生匹配产量品质

    大豆异黄酮对过氧化氢致L0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郑峰金梅花金明刘思彤...
    62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过氧化氢所致L0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过氧化氢诱导L02细胞制备L02肝细胞凋亡模型.用Hoechst 33342荧光染色技术观察L02细胞核形态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L02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L02细胞中Caspase-3活性片段(Cleaved 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活性片段(Cleaved PARP)表达,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情况.结果 显示:过氧化氢处理L02细胞能使细胞核Hoechst染色和TUNEL染色增强,提示L02细胞凋亡增多.同时,过氧化氢上调L02细胞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表达(P<0.05)、Bax/Bcl-2比值(P<0.05)和NF-κB p65核转位水平(P<0.05).与损伤组比较,大豆异黄酮组L02细胞凋亡显著减少,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表达量、Bax/Bcl-2比值和NF-κB p65核转位水平均降低(P<0.05).结果 表明大豆异黄酮能抑制过氧化氢所致L02细胞凋亡,其作用可能与NF-κB通路有关.

    大豆异黄酮L02过氧化氢凋亡

    基于ARIMA和GM(1,1)模型的中国大豆进口量及进口额预测

    彭世广耿献辉
    626-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预测2020-2022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及进口额,分别采用ARIMA模型、GM(1,1)模型以及ARIMA-GM组合模型对2016-2019年大豆进口量及进口额数据进行拟合,以降低预测风险,并根据拟合结果选择最优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大豆进口量及进口额均可采用ARIMA-GM组合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2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分别为8.76×107,8.94×107和9.33×107 t;大豆进口额将分别为357.59×108,375.73×108和398.44×108 USD.研究结论科学、可靠,可为中国大豆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大豆进口量进口额预测

    大豆异黄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李硕王建
    63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豆异黄酮属于植物雌激素,主要有结合型糖苷和游离型苷元2种存在形式.众多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在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就国内外当前关于大豆异黄酮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大豆异黄酮在前列腺癌、乳腺癌、皮肤癌、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大豆异黄酮肿瘤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阿尔兹海默症

    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合农74的选育

    张振宇郭泰王志新郑伟...
    641-642,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农7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结合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针对高油高产优良性状育成的大豆新品种.通过黑龙江省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三年平均蛋白质含量37.59%,平均脂肪含量22.23%,为高油品种.植株具备高大繁茂,分枝性好的特性.该品种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有光泽,种脐黄色,百粒重为19.6 g左右.经过三年的抗病接种试验,鉴定为中抗灰斑病.适应区生育日数为120 d左右,活动积温2 450℃左右.该品种通过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紧密结合而育成,拓展了大豆育种途径,突破了资源环境约束,提高了育种效率,对作物分子育种创新起到推动作用.

    大豆新品种分子设计育种高油高产合农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