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大豆科学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刘忠堂

双月刊

1000-9841

dadoukx@sina.com

0451-86668735

150086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大豆科学/Journal Soybea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我国乃至世界大豆领域唯一的一份学报,现已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农学农作物类中文核心期刊(位居第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被引频次最高的300种期刊之一。一直被国家科技信息中心作为统计分析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的1000余种期刊源之一;还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多家权威文摘收和引用。本刊办刊宗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大豆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推动大豆学术研究和生产的发展。读者对象:从事大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豆种质田间耐旱性评价及优异种质筛选

    赵兴震徐江源于莉莉谷勇哲...
    825-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微核心种质成熟期耐旱类型、筛选耐旱种质资源,给大豆成熟期耐旱基因发掘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材料和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耐旱系数法、加权耐旱系数法和极值差异法3种方法对24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海南旱季进行耐旱性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株高均较正常灌水处理显著下降,同一性状不同种质间差异极显著;耐旱系数和加权耐旱系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变异系数均较大.采用耐旱系数法对2017-2018,2018-2019年度及两年度联合数据进行分析,筛选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1,30和37份,采用加权系数法筛选出高耐种质数分别为12,20和23份,2种方法共同鉴定出泰兴牛毛黄乙(ZDD04620)和小圆黄豆(ZDD08564)高耐种质2份.利用极值差异法筛选出高产且耐旱种质7份,包括黑河1号(ZDD00041)、大白皮(ZDD02866)、大粒黄(ZDD06363)、样田小黄豆(ZDD08190)、赤城绿黄豆(ZDD08238)、十月黄(ZDD12400)和什邡螺丝豆(ZDD12836).

    大豆干旱胁迫耐旱系数加权耐旱系数

    大豆种质资源芽期耐低温综合评价及筛选

    郑莉萍张云峰蒋洪蔚王明亮...
    83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活力高低直接影响大豆出苗质量,进而影响大豆的高产与稳产.为应对近年来东北地区低温胁迫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日趋严重的问题,筛选低温胁迫下高活力的种质资源,本研究鉴定335份大豆资源芽期的耐低温性,分别设置6℃和20 ℃处理,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各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利用隶属函数法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低温处理降低大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且各指标在品种间差异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彼此间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8;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35份大豆资源耐低温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聚类分析可将品种分为3类:合农97、吉林小粒豆CK和黑农69等17个品种耐低温性较强;合农76﹑SB8842和垦鉴豆43等161个品种耐低温性次之;公05163-3、华庆豆103和龙黑大豆1号等157个品种耐低温性差.研究结果将为耐低温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大豆芽期低温胁迫萌发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

    不同饲用大豆品种(系)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索荣臻王明玖赵天启杜雨芊...
    848-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在通辽地区种植的优质饲用大豆,以6个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进行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用大豆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受到收获时期和品种交互作用的影响.以这5个指标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从中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2.56%.以鲜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作为有效评价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时期收获的饲用大豆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饲用大豆的最适收获期为结荚初期,此时生产性能最佳;S001草实兼用杂交野大豆是6个饲用大豆中生产性能最好的品种,适合在通辽地区推广种植.

    饲用大豆生产性能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

    黄淮海夏大豆品种中黄39在南宁的三季繁育可行性研究

    郭小红房裕东韦清源汤复跃...
    856-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检验黄淮海夏大豆在华南地区春夏秋三季快繁加代的可行性,确定最佳播种期和收获期,以广适大豆品种中黄39为材料,于2019年2月10日-10月10日,在广西南宁进行分期播种试验,观察其在不同播期下的生育时期和农艺性状表现,并分别于鼓粒期(R6)、生理成熟期(R7)和完熟期(R8)摘荚风干,测定籽粒发芽率.结果表明:中黄39可在广西南宁1年连续繁育3代.第一季最佳播期为2月中、下旬,于5月中、下旬收获;第二季最佳播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于9月中旬收获;第三季最佳播期为9月中、下旬,于12上、中旬收获.在生理成熟期(R7)摘荚风干后籽粒的发芽率最高,为最佳收获时期.中黄39不同季度种植,秋播时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最好,其次是春播,夏播产量最低.

    黄淮海夏大豆广西南宁快繁加代生育期

    改进雷达图分析法在大豆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常世豪耿臻杨青春舒文涛...
    862-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传统雷达图在分析过程中存在因评价指标排序不同而引起最终结果不一致以及相邻评价指标相互影响的问题,本研究对传统雷达图分析法进行改进,引入评价指标权重,并根据权重大小首次采用"座次"排序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排序,以相邻评价指标的角度平均值作为夹角值,并计算评价对象所对应雷达图的n边形面积和周长,再引入评价函数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进行定量评价.以2018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区域试验南片B组的15个参试品种(系)为例绘制雷达图,周豆33号、兴豆6号和荷豆33号评价指标协调性较好,临豆11、山宁23和中黄202评价指标协调性较差,其它9个评价对象协调性趋于中间.改进雷达图分析法评价结果与仅依靠产量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稍有不同,排名结果差别最大的为兴豆6号、祥丰2号和临豆11.利用改进的雷达图分析法能够弥补仅对产量单一性状进行评价中存在的不足.

    大豆品种选育雷达图定量综合评价

    大豆黑农84体细胞胚诱导与再生条件的建立与优化

    薛永国刘鑫磊唐晓飞曹旦...
    869-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国内大豆实际生产上可直接利用的大豆品种的大豆体细胞胚再生途径,促进大豆的分化发育、遗传转化、诱变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本研究以大豆主栽品种黑农84为材料,针对影响体细胞胚诱导率的3个重要因素pH、外植体幼胚的直径和激素浓度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适幼胚直径为4~5 mm,诱导培养基最佳配比为2,4-D浓度40 mg•L-1、蔗糖浓度0.5%和琼脂浓度0.6%,pH7.0,此条件下体细胞胚的发生率为88.6%.同时利用获得的体细胞胚通过增殖培养、分化培养、生根培养和移栽,最终得到了再生植株,再生率为10.2%.

    大豆黑农84体细胞胚再生体系

    抗草丁膦G1和G2转基因大豆对除草剂耐性评价及田间节肢动物影响研究

    周启政钟宣伯崔楠刘璐璐...
    875-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转基因大豆的环境生态风险,本研究在田间和室内评价了抗草丁膦转基因大豆G1和G2对靶标除草剂草丁膦和非靶标除草剂草甘膦、灭草松和烯禾啶的抗性,同时明确了G1和G2对田间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喷施1、2和4倍浓度的靶标除草剂草丁膦后14 d,G1和G2均能正常生长,株高随喷施浓度增加略有下降,分别为33.8,31.9,29.1 cm和32.9,30.3,28.3 cm,但与G1、G2清水对照和转基因受体天隆一号清水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喷施后28 d,G1和G2植株均能正常生长且株高有所增加;喷施不同浓度草丁膦表现为转基因受体受害率平均为99.4%~100%,而G1和G2平均受害率为0.8%~6.8%,且随着喷施时间的延长,G1和G2的受害率有所减缓.喷施不同浓度非靶标除草剂草甘膦和灭草松后,转基因大豆G1和G2及受体大豆均出现明显药害症状,受害率为92.3%~100%,且于喷施28 d后植株全部死亡;而喷施不同浓度非靶标除草剂烯禾啶,G1、G2及受体大豆均能正常生长,平均受害率为10%以下,植株株高与清水对照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G1和G2大豆只对靶标除草剂产生耐性,而不受非靶标除草剂影响.同时,种植转基因G1、G2及受体大豆对田间节肢动物不存在生态风险.

    G1和G2靶标除草剂非靶标除草剂节肢动物多样性

    红壤旱地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封亮王淑彬杨文亭俞霞...
    882-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展玉米大豆间作产业,提高间作模式的作物产量,筛选适宜于江西红壤旱地玉米间作大豆带宽、行比配置的最佳模式,本研究设置2.0,2.4和2.8 m不同带宽,2∶2、2∶3和2∶4不同玉米大豆行比配置,以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分别为对照组,分析不同带宽、行比配置下间作模式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相对增长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宽2.4 m模式下,大豆株高、茎粗、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最佳.带宽相同,增加行比配置,大豆产量增加;行比相同,增加带宽配置,大豆产量降低.单作大豆产量最高,为823.11 kg•hm-2;间作模式下带宽2.4 m、行比2∶4产量较好,为736.4 kg•hm-2,较大豆单作减产11.77%,比带宽2.4 m、行比2∶3模式增产17.29%.带宽2.4 m模式下,增加行比配置有利于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相对生长速率和产量的增加.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带宽2.4 m配置下大豆的单株粒重最大、产量较优.综上,带宽2.4 m、行比2∶4模式为最佳田间配置,可为江西省红壤旱地发展玉米间作大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间作红壤旱地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

    大豆不育系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研究

    孙佳尧李资文崔天宇刘鹏...
    891-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内源激素在大豆质核互做雄性不育系育性调控中的作用,利用间接酶联免疫技术(ELISA)测定并分析高(A1)、中(A2)、低(A3)3种异交率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B1、B2、B3)在花蕾发育过程(花芽、花蕾、成花)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花芽期不育系花器官中GA3含量均低于同型保持系,低异交率不育系A3在3个时期GA3含量显著低于高、中异交率不育系A1和A2;成花期不育系IAA含量均低于同型保持系,中异交率不育系A2在花蕾期和成花期IAA含量显著高于A1和A3;成花期不同异交率不育系ABA含量均低于同型保持系,中异交率不育系A2在花蕾期和成花期ABA含量显著高于A1和A3;花芽和花蕾期不育系IPA含量高于同型保持系,低异交率不育系A3在3个时期IPA含量显著低于高、中异交率不育系A1和A2;大豆不育系IAA/ABA、GA3/ABA表现为下降趋势,且花芽、花蕾、成花时期不育系大于保持系,IPA/ABA不育系表现为上升趋势.结果表明GA3、ABA、IAA及IPA含量异常、多种激素间平衡关系被打破及比例失调都与大豆雄性不育的发生有关.研究结果能够为探究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机制及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

    大豆不育系花器官内源激素

    一株晋大53号大豆中慢生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抗逆分析

    秦杰高振峰岳爱琴张永坡...
    898-9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于在山西省主栽品种晋大53号推广应用的根瘤菌资源,以晋大53号大豆根瘤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平板划线法、震荡培养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根瘤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并研究其产酸、碱能力、耐盐特性以及结瘤能力.结果表明:从晋大53号大豆根瘤中成功分离并纯化出1株根瘤菌,编号为53-4,具有刚果红染料抗性,产酸快,可耐5%浓度NaCl.测序获得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经NCBI在线数据库比对后,发现53-4菌株同Rhizobia sp.(HQ589024.1)、Beijerinckia fluminensis(NR 116306.1)和Mesorhizobium sp.(JN622153.1)等具有高达99%的序列同源性.NJ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同Mesorhizobium sp.(JN622153.1)聚为同一支,表明53-4菌株属于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sp.).对该菌株结瘤基因nodA进行PCR扩增,经电泳检测能够扩增出明显条带,说明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根瘤菌关键结瘤基因nodA.回接53-4的晋大53号的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植株干重和根瘤鲜重均高于接种优良大豆共生根瘤菌株USDA110,其中地上部鲜重和根瘤鲜重显著高于接种USDA110处理,分别提高20.0%和85.4%.中慢生根瘤菌53-4的耐盐特性、产酸、碱能力以及共生效果均优于USDA110,表明其在晋大53号大豆种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晋大53号分离鉴定16SrDNA中慢生根瘤菌nodA回接抗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