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闫支山

双月刊

1004-7182

ddht1972@163.com

010-68383377

100076

北京9200信箱21分箱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Journal Missiles and Space Vehicl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主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技术性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原名《国外导弹技术》,创刊于1972年,迄今出版250多期,被列为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多次被评为航天优秀期刊。1993年改刊名为《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主要报道中国导弹与火箭系统及分系统技术及与其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与报告,并适当报道国际航天领域的热点、最新成果及新动态。本刊设有综述与述评、专家论坛、运载器总体及分系统技术、论文与报告、研究简报、高科技窗口、国外进展、热点漫谈、简讯、广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零泊松比类蜂窝结构面内非线性刚度研究

    廖学知王洪波李宝玉赵晓宁...
    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几何非线性刚度研究对变形飞行器结构大变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具有正弦波纹壁的零泊松比类蜂窝结构面内大变形时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基于非线性梁理论,考虑几何非线性建立了大变形下的非线性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参数分析讨论了几何参数对等效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应变的增加,结构的几何非线性造成结构的等效拉伸刚度增大;应力-应变曲线受波纹度、蜂窝角、厚度比的影响较大,受高度比影响不明显.

    蜂窝结构波纹结构几何非线性力学性能零泊松比

    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敏感因素分析

    董瑞涛林三春荀飞刘金峰...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结构复杂,高速分离过程涉及大变形、复杂非线性接触等问题,其动态变形及力学特性分析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之一.基于Abaqus建立S形分离钢索动态分离仿真模型,分析了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动态变形过程及力学特性,并通过地面试验进一步验证建模方法的正确性.研究了S形分离钢索长度、截面直径、拖尾长度、分离速度等多种敏感因素的影响,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级间分离S形分离钢索高速分离变形过程力学特性

    基于空中回收的运载火箭尾舱挂取方案设计及仿真分析

    郑正路汪小卫吴琼隋毅...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载火箭空中回收的挂取过程是整个回收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针对运载火箭尾舱空中挂取的全流程,开展了将直升机作为回收平台的钩取装置设计,主要包括拉力传感器、过载保护装置、减载装置以及末端的执行机构.翼伞和减速伞从火箭尾舱的底部弹出,挂取装置可通过挂取翼伞顶部的牵顶伞实现对回收体的挂取操作.通过对挂取过程的仿真分析可以看出,回收体的质量增大时,过载显著增加,而当翼伞的收伞时间增加时,减载效果明显.

    运载火箭空中回收挂钩装置翼伞减载

    跨介质飞行器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赵子懿赵长见马奥家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介质飞行器是指兼具空中飞行能力和水下潜航能力的新概念特种飞行器,包括潜水飞机、潜射无人机等.聚焦可多次跨域的飞行器,通过文献调研,阐述了跨介质飞行器的特点和应用,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跨介质飞行器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实现跨介质飞行的技术难点,对跨介质飞行器所需要的关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结合调研的结果和国内外发展现状,对跨介质飞行器的前景进行展望,提出发展建议.

    跨介质飞行器飞行器可变体技术潜水飞机潜射无人机关键技术

    基于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故障检测

    张万旋卢哲张箭薛薇...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液体火箭发动机主级段工作过程,采用多变量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在两级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Dual Stage Attention 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DA-RNN)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时序分析工具——卷积两级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Dual Stage Attention 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CDA-RNN),从而建立故障趋势预测模型.通过对预测残差进行自相关性分析并定义故障置信概率,提出了故障检测量化依据.利用发生微弱故障的热试车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DA-RNN模型对非稳态工作段微弱故障多参数检测具有良好鲁棒性,该方法十分有效,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多变量时间序列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自相关性分析

    基于流场仿真的某型涡轮叶片的表面微结构分析

    刘士杰李伟王慧梁国柱...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流场仿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的方法,对某型涡轮叶片工作前后的表面微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高温高压环境对叶片表面形貌变化的影响.首先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根据叶片形式,建立了涡轮叶片流场的周期性对称CFD模型,并利用有限体积法对流场的温度和压力进行计算分析;然后利用扫描电镜对工作叶片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分析叶片表面微缺陷形式;最后根据仿真与试验观测结果,分析了叶片缺陷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叶片表面微结构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叶片前缘温度达到最高的860 K,在几何结构和波系的共同作用下,叶片前后缘、叶尖、叶根附近流场流动特性复杂,流道内温度和压力分布不均匀;叶片后缘根部出现长约180 μm的穿晶/沿晶混合模式的微裂纹,后缘叶尖处有长约30 μm的夹杂物裂纹出现,这是叶片热应力、叶片表面金相转变、氧化、氢脆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根据涡轮泵的实际任务情况对涡轮泵地面热试车程序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在关机阶段要考虑是否对涡轮叶片的冷却采取大气环境隔离措施.研究可为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叶片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涡轮叶片扫描电镜表面形貌工作寿命流场仿真

    火箭推力矢量控制伺服系统飞行数据高频特征复原方法

    陀希龙赵迎鑫郝伟一张朋...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运载火箭伺服系统飞行数据存在高频信息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高频特征复原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提取伺服系统地面热试车试验数据的特征;然后,利用摆角速度信号与高频特征之间的关联性,基于提出的特征匹配方法对飞行数据高频特征进行预测;最后,对信号线性叠加以实现特征融合,从而完成恢复飞行数据高频信息的流程.试验验证表明,数据复原结果与基准数据相比具有一致的换向频率规律,所提出的特征复原方法能够有效恢复飞行数据缺失的高频特征,为获取航天伺服产品真实飞行工作剖面特征提供了数据支持.

    特征复原飞行数据多分辨率分析伺服系统运载火箭

    增强探测信息可观测性的主动防御滑模协同突防制导律

    王昌平方峰王振亚彭冬亮...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敌方来袭拦截弹制导策略未知的主动防御协同突防场景,考虑目标弹-防御弹单向和双向协同配合模式,采用滑模控制方法提出了兼顾拦截弹探测信息可观测性和防御弹反拦截精度的协同突防制导律.构建了融合空间探测构型需求和拦截成功必要条件的滑模面,分别应用双幂次趋近律和带状态反馈的指数型趋近律,推导了目标弹-防御弹的单/双向协同制导律.相较于单向协同,双向协同通过引入加速度代价函数,应用最优化方法优化了协同突防制导律,目标弹通过协作机动帮助防御弹降低打击来袭拦截弹的过载需求.仿真结果表明,协同滑模突防制导律可确保目标弹和防御弹达到期望的空间探测构型,并能够精准地打击来袭拦截弹.

    主动防御协同制导滑模控制可观测性

    机载浪涌抑制电路研究与设计

    张益齐耿海龙徐秀华赵絮...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载机电伺服设备中,母线挂载较大容性负载,为了抑制机载配电设备开关闭合瞬间的浪涌,提高机载供配电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对几种供电母线浪涌抑制方案进行研究,着重就晶体管浪涌抑制方案进行原理分析和参数研究,进行了高低环境温度以及宽输入电压范围的试验,验证了晶体管浪涌抑制电路参数匹配的有效性.

    浪涌机载抑制参数匹配电源

    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动力单元载荷补偿策略研究

    赵宏志骆志伟
    63-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串联式混合动力车辆动力单元突加重载时发动机转矩负荷率过高导致运行异常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载荷补偿策略,通过控制发电机转矩来调节发动机转矩负荷率,避免发动机在临界条件工作.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策略有效改善了动力单元工作特性,使其可以稳定平滑地过渡到预期工作点,提高了动力单元工作的鲁棒性.

    动力单元模糊控制载荷补偿发动机鲁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