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音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音乐
当代音乐

月刊

当代音乐/Journal Modern Music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格拉祖诺夫《前奏曲与赋格》(Op.101 No.1)复调技法研究

    林久平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拉祖诺夫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音乐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套曲等,其中钢琴套曲是格拉祖诺夫写得比较少的体裁,因此本文研究的这部《四首前奏曲与赋格》(Op。101)就显得尤为珍贵。本文将这部套曲中的第 1 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明作品的主题特征及其发展、结构布局和复调技法等内容,来达到理解这部作品、挖掘作曲家创作理念的研究目的,并以此抛砖引玉,以期为此类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格拉祖诺夫《前奏曲与赋格》复调技法

    对位变奏模式于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应用——以杨勇的二胡与乐队作品《河曲》第二乐章为例

    魏慧洋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曲》是杨勇创作的一部以二胡为主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该作品扎根于山西河曲县的民歌素材,融对位技法与变奏技法为一体,运用五种对位变奏模式[1]架构乐曲发展逻辑,并将现代音乐写作思维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巧妙糅合,形成既有现代化风格又有民族化特色的个性化音乐语言。本文通过探析《河曲》第二乐章中对位变奏模式的运行轨迹考证对位变奏模式于当代 民族管弦乐创作应用的普遍性。

    杨勇《河曲》主题偶然对位对位变奏模式

    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意象空间"——以《凝望原野的片刻》为例

    李瑾靳竞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青年作曲家李肖昀的长笛独奏作品《凝望原野的片刻》作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构建属于演奏家独有的"意象空间"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作品中所使用的现代作曲技法,如结构、音响的设计,结合笔者的"二度创作"经验,深入阐述了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即,以演奏家的视角诠释当代音乐创作中是如何将长笛的现代演奏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

    长笛意象空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演奏技法

    新时代中国合唱作品创作与多元化表演形式融合研究

    刘瑞韬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新时代文化政策的推进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合唱音乐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在创新与传播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研究探讨了合唱音乐如何通过整合数字媒体艺术、现代舞蹈及交互式技术等多元化表演形式,以满足现代观众对艺术多样性和互动性的需求。这些融合不仅丰富了合唱音乐的表达方式,也使其能更深刻地反映社会主题和个人情感,更接近新时代公众的审美需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如何提升合唱作品的教育和表演质量,为合唱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中国合唱作品多元化表演新时代

    民族歌剧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艺术特征及演唱技巧探究

    周红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沂蒙山》是我国众多原创民族歌剧中的经典之作,演出规模宏大,不仅巧妙地将红色革命精神融入其中,还借助这一特殊的艺术载体传播了沂蒙精神,其中的唱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更是深受观众喜爱。该歌剧以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音乐表现,展现了沂蒙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人民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消亡,反而通过赋予新时代意义得以世代传承与弘扬,时至今日,沂蒙精神的意义仍值得深究,仍然激励着新一代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民族歌剧《沂蒙山,永远的爹娘》艺术特征演唱技巧

    歌剧《运河谣》女性形象艺术价值与形象塑造研究

    王维娜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族歌剧艺术在多年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在女性形象刻画与演绎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运河谣》是我国民族歌剧的精粹,设计了多个生动形象的经典女性角色。文章结合歌剧《运河谣》的创作特点,分析了歌剧作品设计女性形象的方式,从多个层面探索了《运河谣》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最后还结合水红莲角色在歌剧中的唱段,综合分析了水红莲的"柔情"与"英雄"两种形象,探讨了使用演唱技巧塑造不同角色形象的方式,给歌剧《运河谣》的完美演绎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运河谣女性形象艺术价值形象塑造

    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的呼吸技巧及演唱难点分析

    张戈成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是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具有代表性的唱段。该唱段中最突出的难点便是"绕口令"式的快速吐字。做放松横膈膜的吸气练习和"狗喘气"等呼气练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点。只有解决掉呼吸和吐字这两个问题,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情感,更好地表达歌曲内涵。

    快给大忙人让路男中音快速吐字呼吸练习

    萧友梅中西方融合音乐观探究——以作品《秋思》和《问》为例

    刘晗冰翟庆玲
    12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萧友梅是中国近现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其艺术成就卓越非凡,他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的融合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萧友梅的音乐创作理念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音乐的骨干是民族性"的演变,最终致力于创作具有民族性特征的中国新音乐。本文将从萧友梅艺术生平、艺术作品分析、中西方融合音乐观的现代启示三个部分详细论述萧友梅的中西方融合音乐观。本文通过对音乐作品《秋思》和《问》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诗与歌融合等方面的分析,探究两首作品在创作中,中西方音乐融合的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例证萧友梅的中西方融合音乐观。

    萧友梅《秋思》《问》中西方融合

    音乐剧《钢的琴》人物形象及唱段分析

    王芝馨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钢的琴》是三宝老师依据同名电影《钢的琴》创作的一部原创音乐剧作品,该影片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艰苦努力,最后通过身边朋友的帮助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一架钢琴的故事。音乐剧《钢的琴》还原了电影的故事情节,但又通过多彩的唱段升华了情感。这部作品在上演时得到了积极的反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剧作品。音乐剧通过剧情、音乐来抒发情感,刻画人物形象。本文从人物角色与音乐形象、各唱段综合分析以及本土化三个层面进行探究。

    音乐剧《钢的琴》唱段分析

    浅析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的艺术表现及创作特点

    冯丽管成峰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以莫扎特的生平及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和剧情为背景。本文从作品的音乐结构、人物角色设计和音乐语言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歌剧咏叹调《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通过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分析出这部作品拥有很强的古典主义气息,具有旋律轻盈、优美、和声清晰的特点,以及咏叹调在演唱中的情感表达可以让喜欢歌剧咏叹调的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演绎歌曲的内涵与精髓,以使歌剧咏叹调受到广大学习者的喜爱。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艺术表现创作特点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