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中国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中国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

张星星

双月刊

1005-4952

ddzgs@iccs.cn

010-66572304 66572318

100009

北京市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当代中国史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简称国史)的学术论文、译著以及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资料、国内外研究论著和观点的评介、综述等,报道学术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龚云朱莹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在深刻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改革开放史来看,这次全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现代化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实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改革开放史现代化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肖贵清贺政凯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发新的时代活力,在交流互鉴中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中华文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视域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中心

    万其刚
    2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走过了 70年辉煌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政治制度,具有先进政治理念、鲜明中国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其确立、运行、完善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7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地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有效运行、显著特点和优势功效等.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宪法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自信

    新中国75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吕薇洲
    4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否在有效的监督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国家在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成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也成为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支撑.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各类监督的职责功能,还要注重群众监督的基础作用.各类监督主体必须各负其责、各种监督形式必须贯通协调,切实构筑监督屏障、形成监督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制度保障.

    监督体系党内监督群众监督

    学科、范式、话语:新中国史研究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柳建辉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推出系列笔谈文章.本期三篇学术史文章主题分别为新中国史研究理论的回顾与思考、国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检视、新中国史理论研究.文章结合新时代新征程国史研究的新任务新要求,系统梳理了其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发展现状,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加速推进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史学科知识体系.

    国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检视

    左玉河
    76-85页

    新中国史理论研究三题

    宋学勤
    85-93页

    表征新中国:澳门同胞搭建国庆牌楼的主题呈现与历史意义(1949-1965年)

    胡荣荣
    9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逢重要事件搭建牌楼庆贺是澳门社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搭建国庆牌楼成为澳门同胞表达爱国之情的重要载体,更是澳门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重要的节日文化呈现.澳门同胞搭建的天安门牌楼仿照北京天安门的空间样式设计,用象征符号表征新中国.其他主题牌楼会按照当年的宣传内容而制作,展示政治、外交、祖国统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农业建设,文化艺术、体育,各族人民大团结等新中国的最新政策和发展成就,具有鲜明的地方及时代色彩.这些国庆牌楼主题鲜明、生动直观、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通过表征新中国,推动澳门同胞认识祖国、热爱祖国.

    牌楼国庆澳门新中国爱国主义

    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金大陆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跨时空地捕捉整体性的问题演变.

    问题意识问题构架选题上海环境史

    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与初期实践

    袁萍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工业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化构想既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也不同于苏联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期待,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彰显出新中国工业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工业化构想实践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