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吴孟超

月刊

2097-1338

bxue@smmu.edu.cn

021-81870791

200433

上海市翔殷路800号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第二军医大学学报》(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创刊于1980年6月,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第二军医大学主办并主管。主要报道基础、临床、预防、军事医学以及药学和中国医学等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主要读者对象为医药学领域的中高级科研、医疗人员和高等医药院校的师生。本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担任主编,众多国内外医药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本刊面向全国和海外作者征稿,来稿均经两位以上专家审稿及编委会定稿,刊发论文多数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规划项目等重要基金资助课题。采用A4开本,按国际标准编排,附有英文文题、摘要、图(表)题、目次、版权页,铜版纸印刷,彩图随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策略

    赖永康周显祝杜奕奇李兆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根除H.pylori是我国胃癌防控的必经之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pylori感染筛查与治疗是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H.pylori感染管理和控制策略.该策略具有更高的H.pylori根除成功率与更低的复发率,同时具有更好的效益成本比,无论在H.pylori高感染地区还是低感染地区均适合推行.在此策略的指导下,我国的胃癌防控工作必将更加精准、高效、全面,为全球胃癌防控工作提供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幽门螺杆菌家庭感染根除治疗胃肿瘤防治策略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人工韧带在军队前交叉韧带损伤中应用的专家共识》制订小组徐卫东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韧带作为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始终是ACL损伤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军队人员ACL损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人工韧带理论上能够弥补生物型移植物来源有限、存在供区并发症等不足,更符合军队伤病员术后快速康复和重返训练的需求,已在军队ACL重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人工韧带的理化特性决定了其手术适应证选择和骨隧道定位等操作具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已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在其疗效方面也存在分歧和争议,因而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和推广,至今仍未能完全替代生物型移植物.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人工韧带在军队ACL重建术中的应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骨科专业委员会运动医学关节镜分会牵头,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临床证据梳理和科学研讨,在手术适应证、操作技术和术后处置等方面达成了本共识(共 11 个条目),指出人工韧带可单独或联合自体肌腱用于军队人员ACL的初次手术和翻修手术,对超重和需要加速康复的病例具有潜在优势,在手术技术上应注意遵循保留残束、等长定位和皮质骨螺钉固定等要点.

    军事人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重建人工韧带韧带先进增强系统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王忠照唐昊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已于 2024 年 9 月发布.《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 版)》在 2023 版的基础上,在肺癌筛查、病理学评估、外科手术标准、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肺癌治疗等方面均进行了部分更新.本文主要围绕上述几个更新部分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

    肺肿瘤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人工智能在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赵优冬卫佳慧张颂李兆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是一种重要的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也是间期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结直肠SSL虽然具有独特的组织结构和形态学特征,但内镜下检出率低,组织病理学诊断变异度高,是结直肠癌筛查中最易漏诊的病变之一.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迅速增多,已有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辅助内镜技术可提高结直肠SSL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辅助病理诊断可提高诊断效率和一致性.本文就当前人工智能在结直肠SSL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人工智能结直肠肿瘤无蒂锯齿状病变结肠镜检查病理诊断

    结直肠癌非遗传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卫佳慧赵优冬张桓伟李兆申...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非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肠道菌群等.饮食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生具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纤维摄入不足、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多等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蔬菜、水果是有益因素,而钙剂、维生素D、乳制品和不同饮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的作用尚有争议.此外,肥胖、吸烟、饮酒、缺乏体育锻炼等问题与结直肠癌风险有一定关联.肠道菌群的失调也被认为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优化饮食习惯、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补充可能对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有益,对某些高风险个体采用药物干预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直肠肿瘤环境因素饮食因素肠道菌群

    基于代谢组学的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林泽帅陈佳妮姚厚山李明明...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结直肠癌(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寻找潜在卡培他滨肝毒性易感标志物,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 50 例接受卡培他滨化疗的CRC患者化疗前血浆样本及化疗肝毒性不良反应随访记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法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随机森林方法筛选肝毒性相关的内源性代谢物.将所有样本按照7∶3 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数据建立预测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及整个数据集中的预测效果.结果 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肝毒性相关内源性代谢物主要集中在脂质内源性代谢物,经筛选发现鞘氨醇-1-磷酸、神经酰胺、半乳糖、花生四烯酸、酪氨酸、胆绿素、肉豆蔻酸、磷脂酰胆碱(35∶1)、磷脂酰乙醇胺(36∶1)、棕榈酸等可能是潜在的重要肝毒性易感标志物.基于以上标志物建立的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预测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整个数据集中的AUC分别为 0.946(95%CI 0.842~1.000)、0.920(95%CI 0.720~1.000)、0.912(95%CI 0.810~0.982).结论 利用CRC患者化疗前血浆中的内源性代谢物可以有效预测卡培他滨化疗肝毒性不良反应,这些肝毒性标志物指示易感患者具有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特征.

    结直肠肿瘤卡培他滨肝毒性预测模型代谢组学生物学标志物

    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特征分析

    赵优冬柏愚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CRC)发病与死亡特征,为CRC防控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集2022年GLOBOCAN数据库和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CRC数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地域人群CRC发病和死亡情况的差异.结果 中国男性CRC的年龄标化发病率(SIR)为24.83/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SMR)为10.87/10万;女性CRC的SIR为 15.97/10 万,SMR为 6.56/10 万.全球男性CRC的SIR为 22.0/10 万,SMR为 9.90/10 万;女性CRC的SIR为 15.20/10 万,SMR为 6.50/10 万.中国男性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女性(χ2=10.037、9.994,P=0.001、0.002),全球男性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女性(χ2=7.093、7.853,P=0.013、0.011);中国与全球相比,男性CRC的SIR、S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CRC的SIR、SM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CRC死亡病例数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尤其是40岁以后,死亡病例数剧增,且男性死亡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死亡病例数在 70~74 岁达到峰值、而后呈下降趋势,女性死亡病例数则随着年龄持续增加并逐渐趋近于男性.中国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城市CRC的SIR和SMR均高于农村(21.71/10 万 vs 18.49/10 万,χ2=8.037,P=0.009;9.02/10万 vs 8.17/10万,χ2=5.669,P=0.031).结论 国家应结合年龄超过40岁、男性及风险地域等流行特征优化CRC防控措施,以遏止CRC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减轻疾病负担,增加社会公共收益.

    结直肠肿瘤发病率死亡率流行特征

    低能量CO2点阵激光通过激活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改善大鼠烧伤后瘢痕

    顾昊煜刘莹莹杨璐肖仕初...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瘢痕表皮细胞在低能量CO2 点阵激光改善烧伤后瘢痕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背部大面积烧伤后瘢痕模型.对 3 只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给予 30 mJ低能量CO2 点阵激光干预,观察瘢痕表皮细胞活化情况,分离表皮组织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激活通路.将18 只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3 组(n=6):对照组不予激光干预,激光组予30 mJ CO2 点阵激光干预,激光+抑制剂组予30 mJ CO2 点阵激光干预+IWR-1(Wnt/β-联蛋白通路抑制剂)瘢痕内注射,以验证筛选到的通路激活情况及其效应.通过H-E染色、马松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化、Wnt/β-联蛋白通路激活及瘢痕改善情况.结果 低能量激光干预后,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瘢痕表皮组织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角蛋白 19(CK19)、p63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活化明显;转录组测序结果结合文献分析筛选出Wnt/β-联蛋白通路作为候选通路.在验证性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激光干预后第 5 天烧伤后瘢痕模型大鼠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被激活,激光干预后第 30 天大鼠瘢痕组织真皮胶原排列更为疏松、真皮厚度变薄、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成纤维细胞数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比例下降;给予Wnt/β-联蛋白通路抑制剂后,上述低能量激光干预诱导的Wnt/β-联蛋白通路激活、瘢痕表皮细胞活化和瘢痕改善现象均被逆转.结论 低能量CO2 点阵激光可通过激活瘢痕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活化瘢痕表皮细胞、改善烧伤后瘢痕.

    烧伤瘢痕低能量点阵激光表皮细胞Wnt/β-联蛋白通路

    五灵胶囊对刀豆蛋白A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小鼠的保护作用

    陈琳曹凡宋忠兴孔鑫...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五灵胶囊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IH模型组、五灵胶囊低剂量组(0.5 g·kg-1·d-1)、五灵胶囊中剂量组(1.0 g·kg-1·d-1)、五灵胶囊高剂量组(2.0 g·kg-1·d-1),每组10只.五灵胶囊各剂量组按10 mL/kg的体积灌胃给予五灵胶囊混悬液,每天1次;对照组和AIH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14 d后,AIH模型组和五灵胶囊各剂量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20 mg/kg),注射 8 h后收集血清、肝脏和脾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结构,用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IL-6、IL-4 和TNF-α含量,用qPCR法测定肝组织中IL-6、IL-4、TNF-α、Toll样受体4(TLR4)和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用免疫荧光法分析肝组织中NF-κB p65 蛋白表达和核移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IH模型组小鼠肝脏形态结构异常,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组织中IL-4、IL-6 和TNF-α含量升高,肝组织中IL-6、IL-4、TNF-α、TLR4和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NF-κB p65 的入核增加.五灵胶囊明显改善AIH模型小鼠的肝脏病理结构,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降低肝组织中IL-4、IL-6 和TNF-α含量及TLR4、NF-κB、IL-4、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抑制NF-κB p65的入核激活.结论 五灵胶囊对AIH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五灵胶囊刀豆蛋白A自身免疫性肝炎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

    慢性应激对小鼠下丘脑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

    尹立峰刘庆朱健王晨旭...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鼠在慢性应激时及应激停止后下丘脑食欲调节因子的变化,并初步探索应激依赖性的食欲变化机制.方法 将 32 只雄性C57BL/6 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trl)组及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组,每组 16 只.CUMS组小鼠予以CUMS(持续 11 周)建立应激模型,Ctrl组正常饲养.记录小鼠摄食量和体重.通过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验证CUMS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第 12 周时从两组各随机取 8 只小鼠收集全脑、下丘脑组织待测;两组各剩余的 8 只小鼠重新编组为应激停止(C-CUMS)组和应激停止对照(C-Ctrl)组,继续观察 3 周后,取全脑、下丘脑组织待测.通过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下丘脑中食欲调节因子食欲素1 型受体(OX1R)、瘦素受体(LEPR)和刺鼠相关蛋白(AgRP)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激第 2~11 周,CUMS组小鼠累积摄食量高于Ctrl组(均P<0.05),11周内两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周后CUMS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和水中漂浮时间均长于Ctrl组小鼠(均P<0.01),提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CUMS组小鼠下丘脑组织中促食欲因子AgRP mRNA、OX1R mRNA表达量高于Ctrl组(均P<0.01),抑食欲因子LEPR mRNA表达量低于Ctrl组(P<0.01);CUMS组小鼠下丘脑弓状核中AgRP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trl组(P<0.05),LEPR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trl组(P<0.01).应激停止3周后,C-CUMS组小鼠累积摄食量少于C-Ctrl组(P<0.05),体重低于C-Ctrl组(P<0.05).C-CUMS组小鼠LEPR mRNA表达量高于C-Ctrl组(P<0.01),AgRP mRNA、OX1R mRNA表达量与C-Ctr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CUMS组小鼠AgRP蛋白表达水平与C-Ctr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P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C-Ctrl组(P<0.01).结论 CUMS导致小鼠食欲增加,其机制可能与LEPR和AgRP的功能调节有关;应激停止后其食欲下降,机制可能涉及LEPR的功能调节.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食欲调节因子下丘脑食欲素1型受体瘦素受体刺鼠相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