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

东华大学

严濒景

双月刊

1672-5220

xuebao@dhu.edu.cn

021-62373643

200051

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东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华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EI
查看更多>>本刊以纺织、合成纤维、服装等学科为特色,兼顾相关学科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本校师生员工的科技论文,同时也刊载校外、海外的科研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取向纤维基底和图案化双相金属层的高灵敏应变传感器

    刘璐惠鹏先刘飞黄莉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液态金属基应变传感器的灵敏度,研究了一种高灵敏度、可拉伸的应变传感器,该传感器由取向的静电纺热塑性聚氨酯纤维基底和图案化双相金属传感层构成。以液态金属Galinstan为"岛",固体金属银为"海",构建了图案化双相金属传感层。银"海"可阻止连续的液态金属导电路径的形成,基于银导电区域的裂纹扩展机制,传感器的灵敏度显著提高。此外,纤维取向(水平或垂直)削弱了在受力时纤维的重新排列,增强了传感层的变形。结果表明,对于单一液态金属层或Ag层组成的传感器,基底纤维垂直取向与随机排列比较,灵敏度分别提高1。09 倍和33。19 倍。最终制成的基于垂直取向纤维基底和图案化双相金属层的应变传感器具有超高的灵敏度(灵敏度系数高达 952。20)和宽传感范围(高达59。33%)。这种设计有望在可穿戴设备中显示良好的应用潜力。

    高灵敏度应变传感器纤维取向双相金属图案化传感层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无袖紧身传感服装设计

    白云峰郑丽丁浩朱世根...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小人体运动时搭载于紧身服装上的传感模块与人体皮肤间的滑移,采用数值模拟仿真的方法对服装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建立了人体上半身和无袖紧身服装实体模型;其次,根据紧身服装的款式及各区域皮肤变形范围,对无袖紧身服装进行了裁剪分片设计;最后,以跑步时人体的运动状态为例,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平台,研究了当不同弹性面料组合成服装时传感模块装配点相对皮肤的位置变化。结果显示,当前片和后片选择弹性较好的面料、肩膀和侧边片选择弹性较差的面料时,传感模块与人体皮肤之间的滑移量较小。

    Workbench传感模块无袖紧身服装滑移上半身

    基于织物传感器所测肌肉厚度特征的肌肉疲劳监测

    王传岭王玺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骼肌疲劳监测是康复医疗和运动科学等领域热点课题。然而受传感器的尺寸和价格所限,目前的肌肉疲劳监测技术不适用于运动场景。该研究基于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穿戴式智能带测量人体上臂肱二头肌的厚度变化,以期辅助常规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传感器监测肌肉疲劳。测试方案选用哑铃弯举动作,采用EMG过零率和EMG中位频率检验新提出的2 个基于厚度的肌肉疲劳指标,即电阻中位频率和电阻所围面积。结果显示,EMG中位频率和电阻中位频率相关系数达0。781 5,P值为0。022 0;EMG过零率和电阻所围面积相关系数达0。874 7,P值为 0。004 5。结果表明,基于厚度的肌肉疲劳指标与常用的基于EMG的疲劳指标显著相关。该研究验证了使用面向可穿戴的柔性传感器在运动中监测肌肉疲劳的可行性,显示出该类传感器在肌肉疲劳监测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

    肌肉疲劳监测肌电图(EMG)肌肉厚度织物应变传感器

    基于层次化多模态注意力机制循环神经网络的服装新品销售预测

    石闻达杜劲松李笛出乘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服装产品销售预测任务中,由于缺乏历史销售数据,通常需要充分利用其他模态的数据作为补充。然而,多模态服装数据通常具有冗余性和异构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包括三个主要元素的层次化多模态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hierarchical multi-modal attention based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HMA-RNN)。层次化结构将高层语义信息与低层语义信息分离,以避免信息冗余。在模态融合阶段引入多模态注意力机制(multi-modal attention,MMA)以减轻固有的数据不对齐问题。采用共享注意力机制构建跨多模态数据的依赖关系。在 Visuelle 2。0 数据集上的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加权平均百分比误差(weighted average percentage error,WAPE)为 72。07,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0。80,明显优于现有的方法,表明了该研究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服装销售预测多模态学习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MMA)

    OFP-VTON:基于感受野模块的原有特征保持虚拟试衣网络

    王昭阳陶然卢海伦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虚拟试衣(virtual try-on,VITON)技术是指将试穿服装按照模特图像特征进行扭曲并合成到模特图像中,以替换原有服装部分。当前的虚拟试衣技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保留模特图像头部、下装和背景等原有特征不足;扭曲后的试穿服装与模特图像匹配度不高。针对这两个问题,提出一种原有特征保持虚拟试衣网络(original feature preserving virtual try-on network,OFP-VTON),由语义分割图生成、试穿服装扭曲和试穿图像合成三部分组成。在试穿服装扭曲阶段通过使网络学习模特图像中所穿服装的扭曲映射,以更好地约束试穿服装扭曲;在试穿图像合成阶段提取并保留模特图像原有特征,并引入感受野模块(receptive field block,RFB)以尽可能保留试穿服装特征。在公开的VITON数据集上的定性与定量实验表明,OFP-VTON能更好地保留原有特征,扭曲后的试穿服装与模特图像匹配度高。

    虚拟试衣(VITON)深度学习感受野模块(RFB)原有特征保留

    多层蜂窝孔状填充机织物结构设计及其抗冲击性

    王斯琦葛兰薛文良樊平...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层蜂窝孔状填充机织物的结构设计方法,并研究了填充的织物支撑载体在多层蜂窝孔状机织物上的相关抗冲击性能。从织造工艺角度分析了参与织造的织物支撑载体内填充的纱线纤度、支撑载体表层结构和多层织物表层结构这3 个因素对织物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正交试验方案对每个因素确定了3 个水平设计并织造出9 种不同的织物。讨论了上述因素对织物的传递力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撑载体表层结构对织物的传递力峰值有显著影响。上述因素组合的最佳织造参数为绳状芯材纤度(22。22 tex)>多层织物表层结构(经纬交织比2/2)>绳状芯材表层结构(经纬交织比3/1)。

    抗冲击性多层机织物结构蜂窝结构能量吸收

    高效絮凝菌EbZL-1的筛选鉴定及采收微藻效果评价

    赵佳宇吕梁彧韩小玥闫宇飞...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东华大学镜月湖底淤泥样本中筛选到一株高效絮凝菌,采用 16S rDNA测序和菌种鉴定试剂盒确定该菌株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命名为EbZL-1。以高岭土悬液为待絮凝标准液,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探究絮凝菌EbZL-1 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絮凝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11。69 g/L葡萄糖为碳源,1。04 g/L硝酸铵为氮源,培养基pH=7。8,摇床转速为 160 r/min,菌株接种量为 45 μL(1。2×105 CFU/mL),培养12 h,EbZL-1达到对数生长期;Ca2+作助凝剂,高岭土悬液pH=7。0 时,10 min内EbZL-1絮凝率可达96。6%,优于商用絮凝剂聚合氯化铝(120 min,95。0%)。进一步探究菌株絮凝机制,结果表明EbZL-1 通过菌体自身紧密吸附待絮凝物实现大颗粒快速沉降。利用EbZL-1 沉降小球藻,5 min内其絮凝率高于95%,油镜观察絮凝后小球藻,其胞体未受损。与现有絮凝菌比较,EbZL-1 在广泛的pH范围(pH=5~10)内,均可快速沉降微藻,在微藻采收工艺中具有应用前景。EbZL-1 絮凝菌不仅有望提升微藻采收效率,且在污水处理等方面也有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微藻采收生物絮凝絮凝菌微生物絮凝剂肠杆菌属

    可见光催化烯烃的三组分串联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

    袁汶雯黄焰根孟卫东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描述了一种高效的可见光诱导富电子烯烃的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三组分串联反应。三氟甲基(—CF3)自由基由市售的三氟甲磺酸钠(CF3SO2Na)生成,依次与富电子烯烃和α-三氟甲基烯烃相匹配,最后通过β-F消除得到多氟烯烃。该方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官能团耐受性好,底物范围广,反应效率高,为药物和天然产物衍生物的后期改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自由基加成三氟甲基化偕二氟烯丙基化烯烃

    短脉冲激光加工微结构及其成型技术研究

    虞宙崔金晔胡俊姜振华...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脉冲激光具有高精度、非接触和高可控性等优点,可以针对各种材料进行表面精细加工。如在医用钛合金表面加工出不同形貌、尺寸的微结构,能够有效地改善植入物表面生物活性。利用短脉冲激光在材料加工上的优势,开展了纳秒激光脉冲烧蚀试验,探究纳秒激光与钛合金间的相互作用。阐明钛合金表面火山坑微结构的形成机理,并开展多脉冲激光参数试验,研究激光参数对微结构成型的影响,建立参数与特征尺寸间的映射关系。该研究可以获得具有特定尺寸、高加工质量的微结构,有助于短脉冲激光微加工技术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学术和工程意义。

    短脉冲激光微加工火山状坑微沟槽

    真空预载型多孔质空气静压轴承的静动态特性分析

    闫如忠张银宝
    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轴承刚度,将真空预加载技术与多孔质空气静压轴承相结合,使轴承在没有额外预加载导轨的情况下获得双向刚度。探讨工作条件和结构参数对真空预载型多孔质空气静压轴承性能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深入研究了供气压力、真空度、渗透率、真空抽气口直径、扰动幅度和扰动频率等因素对轴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一般多孔质空气静压轴承,真空预载型多孔质空气静压轴承的刚度提高了 22。34%;工作条件和结构参数对其静态和动态特性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对高刚度空气静压轴承的性能研究和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真空预加载技术计算流体力学(CFD)静态特性动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