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场域转换与揭谛信仰的历史变迁

    李小荣
    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明清诗文、小说、戏曲、宝卷等文学作品中,揭谛从未进入神祗谱系的上层,仅是听命差遣的小神,然其身影随处可见.若追溯其信仰的历史变迁轨迹,主要和场域转换密切相关:一者,从宗教层面言,唐五代时期是由佛教译场转向密宗道场;二者,从社会生活层面言,两宋以后是由都市转向乡间;三者,从文学层面言,是由唐宋时期的佛教灵验记为主转向赵宋以后各体作品的全面发展.究其文化成因,则源于以《心经》为主体的多面向综合性信仰所致.

    揭谛信仰场域转换历史变迁《揭谛咒》观音信仰

    回鹘契约文书反映的民间佛教信仰

    宋博文张铁山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鹘契约文书在反映回鹘人经济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其中两件放良书渗透着冥报、功德回转的佛教思想,一件结拜契体现了对往生净土的追求,一件借经契则反映了借经活动要遵循的程式.这些活动反映的多是民众从实用角度出发所关注的佛教思想内容.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世俗活动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在高昌回鹘,佛教信仰并非仅仅停留在僧侣信仰的层面上,其已经深入民间,内化为民众的行为准则,对世俗生活具有规范作用.

    回鹘文契约文书佛教民间信仰

    河西地区汉晋陶灶研究

    董文斌魏文斌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灶是汉代墓葬随葬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较为丰富的丧葬文化信息.通过对汉晋河西地区陶灶的考古类型学分析,理清了汉晋时期不同时段陶灶的特点与演变规律,并分析了产生这些规律的历史原因.同时与中原地区的陶灶进行比较,发现河西地区的陶灶在制作工艺与器型的精美度上相对落后,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河西地区偏远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传播的滞后有很大关系.

    汉晋时期陶灶类型学分期演变

    敦煌写本《大唐三藏圣教序》考释

    屈直敏
    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太子李治《述圣记》在敦煌吐鲁番文献和传世藏经中均有留存,学界对此尚未有全面系统的叙录和研究.笔者在此通过全面查考,对检得的19件敦煌写卷和4件吐鲁番写卷进行全面考述,进而结合传世藏经等文献,对序记及撰者题名进行考辨.研究表明,《大唐三藏圣教序》撰者原作"御制",高宗时改为"太宗文皇帝制";《述圣记》撰者原作"皇太子臣(李)治",李治即位后,撰者改作"大唐皇帝""皇帝""今上",高宗朝之后,撰者再改作"高宗皇帝",且标明"在春宫(东宫)日制"以表明并非御制.

    敦煌唐太宗唐高宗圣教序

    都江堰灵岩寺出土《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经版整理初探

    董华锋邓宗任何江涛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江堰灵岩寺出土经版中有两件《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残块.这一内容的经版首次在四川地区发现.经整理,可以大体复原这两件经版残块的原始面貌.结合敦煌、吐鲁番等地的写本,本文认为:这两件经版原本很可能题作《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是在唐蕃之战的大背景下伴随《金光明最胜王经》传入四川的,其满行16字的占行格式在灵岩寺出土的《金光明最胜王经》经版中也有发现.

    灵岩寺《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经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试论疑伪经文本的生成与流变——以《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研究为例

    李奥郑阿财
    6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疑伪经在佛教文献史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样貌,它们几乎没有明确且完整的文本来源,并且因具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其生成和流变大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倾向.《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是典型的疑伪经,属于戒律类的中国撰述经典,创制时间应在六世纪前半,作者身份疑为北朝僧人,响应断食酒肉运动产生,命名则得益于当时南北朝深厚的华严学传统.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在敦煌共计保存有十二号相关写卷,其中有四号采用经折装形式,均与多部因果报应类经典合抄,这说明《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并非始终因戒律性质而受到重视.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因果报应思想逐渐代替原本的戒律内核成为民间信仰群体关注的重心,经折装的使用也与这一转变关系密切.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疑伪经华严信仰敦煌写本

    论文本范式不同的讲经文——以敦煌本《佛本行集经讲经文》为中心

    计晓云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经文是敦煌讲唱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之一,也是唐五代俗文学、中国佛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伯2459号背、斯4194号写卷属于敦煌讲经文,且为同一体系《佛本行集经讲经文》的不同抄本.但其文本范式与传统讲经文并不相同,它们主要由"散文+韵文"的形式构成,无都讲唱诵经文环节;散文部分主要解说撰者或讲经法师选自《佛本行集经》中与释迦牟尼降诞、成长、出家、弘法等相关的故事,韵文部分主要摘抄经中相应故事之偈颂.这种文本范式不同的故事型讲经文的证实,不仅扩宽了学界对既有讲经文的定义与认定标准,还开拓了它的研究园地,为中国佛传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讲唱文体,对重构和书写敦煌讲唱文学史、佛教讲唱文学研究、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史都有重要的意义.

    《佛本行集经讲经文》《佛本行集经》敦煌讲经文

    敦煌《大般涅槃经》的传抄与流变

    唐露恬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唐时期《大般涅槃经》译本迭出,主倡"常乐我净"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其佛性学说在南北朝时期成为主流,甚至促使佛教思潮发生了从般若"空"到涅槃"有"的转变.此经传入敦煌后伴随着抄经热潮于此大量传抄,从写本的年代、数量、版本皆可见其传抄盛况.进一步对其敦煌写本研究后发现,《大般涅槃经》传抄于敦煌期间,不仅写经内容及卷次皆有改动,敦煌僧众还从义理层面研习此经抄写经疏,并在文学体裁上对此经进行了本土化的改编,由此形成了独具"敦煌特色"的《大般涅槃经》及相关写本,这既是历代敦煌僧众改编《大般涅槃经》的成果,亦是此经于如此长的历史时期兴盛于敦煌的重要原因,《大般涅槃经》于敦煌的流变概况可见一斑.

    敦煌《大般涅槃经》传抄流变

    敦煌令狐氏家族源流考论

    杜海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令狐氏祖先可上溯至先秦时期令狐文子.西汉末,其家族迁徙至敦煌.东汉中后期,敦煌令狐氏成长为地方大族,令狐溥为其家族代表性人物.五凉时期,令狐氏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颇具影响力,此一时期敦煌令狐氏代表人物为令狐亚.北朝隋唐时期,敦煌令狐氏地位显赫,《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了其家族先秦至唐代完整的祖先世系.不过,由于家族世系的建构痕迹明显,以至于令狐氏家族成员亦怀疑其家族早期历史.

    令狐氏迁徙世系敦煌

    俄藏敦煌六十甲子历文书研究

    宁宇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写本Дх01295+02976+03515、Дх04960是俄藏敦煌文献中的两件六十甲子历文书,虽然只有残损的只言片语,却依然可以让我们一窥敦煌六十甲子历文书的特征与概貌,也可以与其他六十甲子历文书互相印证补充.敦煌六十甲子历文书类属敦煌写本时日宜忌文书,是唐宋之际流行于敦煌地区的"民生占卜"文书.这一类文书以日为纲,按六十甲子的顺序将各日拟神化,行文格式工整,可以直接按日期或内容查询,往往不需要专业复杂的推占,吉凶宜忌的结果也直接列出.从内容上看,敦煌六十甲子历文书的占卜事象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所有问题,是敦煌写本时日宜忌文书中占断内容最为丰富、最方便使用者查找参考的占卜文书,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宋之际敦煌地区民众的精神追求与生活诸相.

    俄藏敦煌文献六十甲子历时日宜忌占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