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试论疑伪经文本的生成与流变——以《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研究为例

试论疑伪经文本的生成与流变——以《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研究为例

扫码查看
疑伪经在佛教文献史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样貌,它们几乎没有明确且完整的文本来源,并且因具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其生成和流变大多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倾向.《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是典型的疑伪经,属于戒律类的中国撰述经典,创制时间应在六世纪前半,作者身份疑为北朝僧人,响应断食酒肉运动产生,命名则得益于当时南北朝深厚的华严学传统.虽不见于传世文献,但在敦煌共计保存有十二号相关写卷,其中有四号采用经折装形式,均与多部因果报应类经典合抄,这说明《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并非始终因戒律性质而受到重视.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因果报应思想逐渐代替原本的戒律内核成为民间信仰群体关注的重心,经折装的使用也与这一转变关系密切.

李奥、郑阿财

展开 >

四川大学 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207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疑伪经 华严信仰 敦煌写本

2024

敦煌学辑刊
兰州大学

敦煌学辑刊

CSTPC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影响因子:0.208
ISSN:1001-6252
年,卷(期):20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