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学辑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学辑刊
敦煌学辑刊

郑炳林

季刊

1001-6252

dhxyjs@lzu.edu.cn

0931-8913310

730020

兰州大学一分部衡山堂五楼兰大敦煌研究所

敦煌学辑刊/Journal Journal of Dunhuang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先后发行46期,从2005年起,本刊从原来的半年刊改为季刊,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本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交流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藏文文书IOL Tib J 731中的"血亲复仇"情节分析

    魏玉镯陆离
    11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IOL Tib J731号敦煌藏文文书是一份非佛教化色彩的苯教丧葬仪轨文献.为确保殡葬仪轨的有效性,在举行葬礼时需要讲述先例故事.在"rta rkyang dbye ba'i rabs la家马与野马分化的历史"的先例故事中,"血亲复仇"情节包含有丰富的内容,是"人马盟誓"的前提,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起落."血亲复仇"虽然发生在马之间,然故事的创造者则是活生生的人,因而也是吐蕃早期历史的反映."血亲复仇"情节中并列、前后呼应等表现形式的运用,增添了仪轨故事的生动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殡葬仪轨作用.IOL Tib J731号仪轨文书中所出现的"血亲复仇"与丧葬仪式中马匹驮载死者去往亡地有关.此外,也可将其置于吐蕃死后世界"不死",相信杀死仇敌或可使亲人重生的背景下理解.

    敦煌藏文殡葬仪轨文书血亲复仇先例故事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音译词语音系统研究

    陈云聪张铁山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译自汉文本,是现存回鹘文文献中篇幅较大、内容丰富的佛教文献之一.以Jens Wilkens的研究成果为底本,可以梳理出其中的音译汉语词,进而研究回鹘汉对音,为进一步认识汉语语音的音值和音变提供例证.回鹘译音反映的日母鼻音成分的失落、阳声韵尾的弱化等,是唐宋西北方音的延续和发展;见组对音分为两类、日母对y、韵母单元音化等则显示了回鹘语语音系统对汉语的影响.

    回鹘文《慈悲道场忏法》回鹘汉对音西北方音

    酒泉出土唐《李礼墓志》相关问题研究

    魏迎春郑炳林
    13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泉出土唐《李礼墓志》关于开元唐蕃会战中吐蕃攻玉门之役的相关记载,可以同传世文献及敦煌文献的记载互证互校,有助于还原这次战事的缘起与经过.墓志所载敦煌西关镇,当为唐改汉玉门关后之所称,其往西到石城镇,往北到伊吾,是敦煌前往西域的重要关隘.另墓志所载金河即今酒泉北大河,敦煌文献多有记载,墓志为金河水系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李礼墓志》玉门之战吐蕃西关镇金河

    青州新见唐代墓志四种

    马振颖
    149-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州翰藏阁收藏有青州当地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四种:苏希倩墓志、王璨及妻李氏墓志、刘士清墓志、诸葛季初墓志.刊刻年代均为安史之乱以后,以往未见著录.上述四种墓志的图版及录文为首次刊布,通过对志文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墓志对研究唐代地理、家族史、政治史等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青州苏希倩王璨刘士清诸葛季初平卢军

    神龙初册封罽宾考

    武绍卫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唐书·罽宾传》中关于"神龙初册封罽宾王"的记载一直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根据对《新唐书》记载的辨析,可以确认此处文字应该可信;并且,开元十九年蔡景撰写的《述二大德行迹》记载中宗初年僧人义紭确曾作为使团成员前往罽宾,由此亦可确认中宗神龙初年前后罽宾曾遣使唐廷通报事务,而中宗随后派出使团前往罽宾进行册封.神龙初前后,罽宾的遣使与其国内王位更迭有关,同时可能也与当时谢䫻王国以及白衣大食的军事进攻有关.

    神龙罽宾义紭谢䫻

    地质学与考古学的交汇点——袁复礼在中国西北科考团期间的甘肃考察

    徐维焱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建立的初期,地质学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从理论层面为考古学提供方法论,还主持和参与了实践性的考古发掘活动.在此过程中,西方学者固然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但中国科学家的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袁复礼作为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在考古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参与了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主持的考古发掘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田野发掘经验.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期间,他在甘肃地区独立主持的一系列考古调查活动,不仅是对甘肃地区史前考古发现的重要补充,同时也对甘肃民勤地区后续的考古工作提供了津梁.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袁复礼地质学考古学甘肃民勤

    袁复礼西北考察野外记录簿的内容与价值

    李正一
    18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复礼在参加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期间,于自备的野外记录簿中记录了随行日记、测量数据、收入支出账目、阅读笔记、调查杂写等内容,这些原始记录成为他后来撰写《蒙新五年行程纪》和《三十年代中瑞合作的西北科学考查团》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袁复礼西北考察野外记录簿中保留的日记、账目、数据和阅读笔记等内容,结合袁复礼旧藏地图、照片资料,对1927-1933年间袁复礼的考察行迹进行梳理和补遗.袁复礼在包头调查期间的英文日记和草图,反映出他作为地学家的独特学术旨趣.而袁复礼阅读斯文·赫定和勒柯克著作时的摘抄笔记,则说明他对西域史地和民族志研究产生了兴趣.袁复礼最早试译了勒柯克著作中的新疆地名,并根据考察时获得的口述资料撰写了《新疆之哈萨克民族》一文,这为理解袁复礼的生平和学术贡献提供了更丰富而详实的证据.

    袁复礼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日记包头勒柯克(AlbertvonLeCoq)

    袁复礼旧藏丁道衡西北考察文献探析

    徐姝
    20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参与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西北考察活动.在前后五年的考察中,成员们搜集了大量采集品,陆续运至北京保存并研究.由于战乱和工作调动,丁道衡的个人采集品保存在北京袁复礼处多年.1955年,丁道衡不幸去世,其西北科考的研究工作也戛然终止.通过袁复礼旧藏1955-1956年间的往来书信及物品登记册,可大致还原丁道衡采集品的情况,以及其家属与乐森璕、袁复礼处理采集品及私人书物的过程.前后历时两年的往复商量,不仅展示了一段地质学家早年交谊的往事,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学术为公器的奉献精神与科学操守,也为我们了解西北科学考查团藏品最终的归宿提供了重要个案.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袁复礼丁道衡书信遗物登记册

    书讯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