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

樊锦诗

双月刊

1000-4106

dhyjbjb@vip.tom.com;dhyj1983@163.com

0931-8866013 8883870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522号

敦煌研究/Journal Dunhua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敦煌学专业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刊发敦煌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敦煌学的新资料,促进敦煌学研究,以弘扬敦煌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隋及唐初敦煌艺术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与创新

    赵声良WANG pingxian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敦煌艺术隋唐印度中原晕染法

    丝绸之路古代文字的传播与相互影响

    张铁山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网络,成为东西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记录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字也随着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出现各系统文字的相互影响.

    丝绸之路古代文字传播影响

    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石窟造像题材新考

    张先堂WANG Pingxian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西千佛洞回鹘时期造像题材佛教信仰世俗化

    选择性忽略——关于敦煌法华经变·提婆达多品画面的几个问题

    张元林宁璇WANG pingxian
    3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法华经变·提婆达多品表现释迦于过去世与提婆达多因缘的画面、"海涌菩萨赴法华会"的画面和与"龙女成佛"故事相关的画面中此前不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些细节表现做了重新识读与定名;同时,通过与日本等海外所藏相关佛经插画的比较,认为二者间在画面表现上有相当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敦煌提婆达多品画面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根源在于中国佛教信众对于提婆达多角色认知的不一致性相关.

    选择性忽略提婆达多品问题

    肃北五个庙石窟北朝遗迹考述——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一

    张小刚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迹与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遗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肃北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

    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中的纪功现象研究——以供养人像中抱弓侍从为例

    杨文博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高窟第 85、100、121、196、203、205、244、397、401、427、444、454 窟,榆林窟第 12、16、19、34 窟,在甬道南、北壁或其他位置绘有索勋、曹议金以及李圣天等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身后绘抱弓箭的侍从.侍从所抱的弓箭应是由皇帝赏赐.供养人像身后绘制抱弓箭的侍从,其实是对供养人功绩的记述和彰显.抱有弓箭的侍从出现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供养人像中具有纪功的性质.

    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抱弓侍从纪功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窟"祇园记图"考释

    赵燕林WANG pingxian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窟前室西壁的未知名故事画,根据遗存画面、榜题等内容来看,应为依《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的"祗园记图".此图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须达起精舍品》所载"须达起精舍""降魔"和"佛陀说法"三部分内容.是目前可知莫高窟同类题材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全、构图形式最复杂的一铺.该壁画的识读,不仅为该题材相关研究补充了重要原始图像素材,而且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后世降魔变文、劳度差斗圣变等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莫高窟第292窟祇园记图劳度差斗圣变

    四川仁寿石佛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仁寿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张亮...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石佛湾摩崖造像现存13龛,造像组合包括三佛、七佛、五十三佛、一弟子二胁侍、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可辨题材有弥勒、僧伽、三世佛、过去七佛、五十三佛、一佛五十二菩萨等瑞像.根据造像题材及风格,可推断石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8世纪晚期至9世纪上半叶.

    仁寿县石佛湾摩崖造像中晚唐

    甘肃省博物馆藏敦煌藏文写卷10556《苯教祝祷仪轨书》释录与研究

    张福慧陈于柱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博物馆庋藏10556号敦煌藏文写卷系吐蕃时期文书,保留了诸多藏文厘定之前的语法痕迹,内容主要是为吐蕃政权与百姓祈福祝祷,其仪轨与神祗均属原始苯教,应定名为《苯教祝祷仪轨书》.具有苯教信仰背景或支持苯教的吐蕃重臣与官宦,随着吐蕃的征战曾普遍任职于敦煌乃至河西陇右地区,是藏经洞出现苯教文献的深层次原因.对此件写卷首次完整释录与刊布,为深入研究吐蕃苯教历史以及对敦煌等地区的历史影响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敦煌藏文文献苯教仪轨书吐蕃

    杨富学等著《敦煌写本禅籍辑校》出版

    张丽蓉
    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