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敦煌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敦煌研究
敦煌研究

樊锦诗

双月刊

1000-4106

dhyjbjb@vip.tom.com;dhyj1983@163.com

0931-8866013 8883870

730030

甘肃省兰州市滨河东路522号

敦煌研究/Journal Dunhuang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敦煌学专业的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刊发敦煌学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敦煌学的新资料,促进敦煌学研究,以弘扬敦煌文化,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本法成讲授《瑜伽师地论》笔记的文献学考察

    彭晓静WANG Pingxian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本法成讲授的《瑜伽师地论》笔记文献主要包括《瑜伽论手记》和《瑜伽论分门记》两部分,以此为题的写本约65个卷号,分藏于国内外等多机构.通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写本形制、抄写形式以及文字特征等方面的梳理,概括出写本的基本面貌.因听讲人不同,就有了不同版本的笔记形式,将各写本进行比对分析,以期进一步展现讲经笔记的理论特色和价值意义.

    法成《瑜伽师地论》讲经笔记敦煌文献唯识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服饰信息辨析——以褶袴为例

    沈雪郑炳林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鲁番随葬衣物疏记载的服饰信息情况多样,虽不能完全对应实际的随葬衣物,甚至后来只是作为象征物存在,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逝者生前的着装情况.其中,褶、袴、褶袴这三个词出现的次数尤多,这三者代表的服装在史籍及出土文书中均有记载,但多有歧义.尤其是"褶袴"的起源多与胡服关联,但"褶"与"袴"在文献里却并不属于胡服.本文旨在辨析这三者的真正面貌,从而管窥丝路上不同文化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服饰风格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高昌随葬衣物疏褶袴胡服

    清至民国时期道教正一派在敦煌地区的流传——以敦煌莫高窟所见斋醮榜文为中心

    段鹏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此前学术界关注不够的敦煌莫高窟清代、民国时期斋醮榜文,既是道士在莫高窟为民众建醮的文本遗存,也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史乃至近代中国道教史的新资料.榜文中"正乙弟子""安西直隶州敦煌县"等系列文字,以及清代、民国时期莫高窟游人题记中"正乙弟子"等文字均可证明,当时敦煌地区道教正一派一直在流传并有斋醮仪式等活动的开展.

    莫高窟道教斋醮榜文正一派

    从敦煌地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唐五代"马文化"为中心

    于良红WANG pingxian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区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滋养了畜牧文化,马文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共有文化符号.通过壁画呈现、文献书写、文学叙述等方式,以马文化为中心构建了唐五代特定区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鲜活历史,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敦煌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共同体唐五代马文化

    敦煌研究院编《甘肃藏敦煌文献》正式出版

    汪正一
    142页

    李贞伯等拍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的内容及价值

    张建荣宋利良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研究院有4万多张石窟影像档案资料,经过多年整理陆续进行数字化扫描后现已经保存于敦煌研究院数据库.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之前尚未整理的8000余张不同介质的敦煌石窟影像档案进行了整理.这8000余张石窟影像档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李贞伯与其他同事拍摄的,其内容主要为敦煌石窟艺术及常书鸿先生等莫高窟守护者们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各方面的影像档案记录,是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保存状况、自然演变、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资料.

    敦煌石窟影像档案李贞伯内容价值

    法国探险家保宁1899-1900年中国西北探查活动考述

    丁斯甘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宁是法国首位发现敦煌莫高窟和汉代长城烽燧的法国探险家,他于1899-1900年从北京出发,经内蒙古、山西、宁夏到达甘肃,后从敦煌出发,沿阿尔金山进入新疆罗布泊.本文利用法国学术期刊刊登的保宁探险相关报道及保宁的考察报告,梳理保宁途经的城市、抵离时间、所获文物,探析保宁在甘肃、新疆的活动细节.

    保宁敦煌探险

    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敦煌项目工作会议在莫高窟召开

    殷曦王嘉奇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