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下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下水
地下水

吕书君

双月刊

1004-1184

dxs131@126.com;

029-87329077,87344844

710003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路185号

地下水/Journal Underground Water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从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和开发利用专业的广大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勘查设计人员、技术工人的综合性刊物,也是国内地下水专业唯一比较集中的技术与信息交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博州2022年与2021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对比分析

    张骜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评估当地农田灌溉用水效率,进一步进行博州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工作.本文选择了 2022 年位于博州地区的 2 个大型样点灌区和 4 个中型样点灌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了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效计算 2021 年、2022 年博州农田灌溉用水系数.2022 年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 0.657符合科学合理.通过改进灌溉方法以减少用水量、增加投资并改变统计范围,可以提高博州地区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博州对比分析

    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效益与影响评估

    郭轶明
    10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敦煌市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为例,在掌握灌区基本情况、水源和工程建设信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规划目标合理性展开了评估,对项目实施带来的节水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同时对项目实施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灌区GDP和农民收入、灌溉效率以及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影响评价分析.评估结果表明,项目实施明显提高了区域节水量和输水能力,在水土保持、环境改善、灌区GDP和农民人均纯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工程成效,能够为类似灌区的节水改造提供参考.

    党河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项目实施评估效益评价影响评价

    地热井降压试验相关特征分析及等效降深换算

    王来宾崔娅杰张银妹陈穆贤...
    104-10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压试验可直接测得水位降深与对应的流量关系,求取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但地热水由于其埋藏特征、温度属性等因素影响,其与普通地下水特性明显不同,温度及压力自井底向井水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以河北衡水饶阳中学馆陶组地热井、XK05-1 馆陶组地热井、XK05-2 蓟县系地热井、JK01-1 蓟县系地热井为例进行分析.初步分析降压试验过程中水温、水位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以此为基础对地热井降压试验降压前、水位稳定后、停泵后三个阶段的孔底压力进行了计算,以此为依据对水位观测值进行了等效降深换算,结果显示:4 眼井降压时水温受不同地层压力、孔隙特征、岩性等因素影响,基岩热储比新近系砂岩热储的水温上升速度较快,基岩热储水温上升到稳定状态速率是馆陶组上升速率的2-4 倍;不同热储层、不同地热条件的地热井其水位变化趋势也有一定差异.基岩热储层埋深深、岩层成岩性好、致密均一等特性导致了其热储压力高于馆陶组热储,更有利于热水的快速释放基岩热储孔隙的释水能力要优于馆陶组热储孔隙的能力;将不同温度下水位测量值进行等效换算,可以使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更加合理.同时压力换算也是验证热水头求取准确性与否的方法之一.

    水位水温孔底压力等效降深

    注水试验在章村矿四井获取水文参数中的应用

    程红元
    108-109,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当钻孔中地下水位埋藏很深或试验层透水不含水时,而又需要了解该岩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时,可用注水试验代替抽水试验,近似测出该层的渗透系数[1].本文以章村煤矿为例,在查明章村矿四井的煤层、地质、水文地质特征等后,发现由于研究区奥灰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无法通过抽水试验获得水文地质参数,故对该孔进行注水试验,以获取相应的水文地质数据.研究成果可为将来矿井东部减水治理工作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水文参数注水试验煤矿

    综合物探方法在某地区水库渗漏点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程志
    11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应用高密度电法和人工源面波勘探在某地区水库渗漏点勘查的具体案例.前期调查发现该水库坝体南侧背水面存在渗水,急需开展有效方法查明该水库渗水通道平面位置及埋深情况,以为下一步的治理明确方向.基于此,在工区开展了包括高密度电法和人工源面波勘探的综合物探方法,结合前人已开展的渗漏点地球物理异常特征分析得到:(1)渗漏位置表现明显低电阻率低横波速度异常特征;(2)详细查明该水库布设物探工作区域存在 2 条渗漏通道,通道 1 空间展布为L3 线 60 点—L2 线 55 点—L1 线 64 点,通道 2 空间展布为L3 线 50 点—L2线 50 点—L1 线 50 点;(3)L1 线—L3 线北侧深部的大范围低速异常可能为古河道所引起.实践结果证明了综合物探方法在该地区水库渗漏点勘查的有效性,解译推测的渗漏通道空间分布情况有助于后期有针对性地加以治理;另外物探方法具有无损高效优势,未来有望在水利领域防灾减灾方面获得更大发展.

    高密度电法人工源面波勘探渗漏点勘查异常特征水库堤坝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刘豪放赵建军段海澎
    113-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区公路边坡数量多、穿越地质单元多,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多而复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对边坡稳定性做出快速判断.然而,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很少考虑多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影响稳定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本文选择安徽汤屯高速公路 30 个代表性边坡为样本,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矩阵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主要认识包括:利用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确定了指标重要性排序和权重取值,从 8 个评价指标筛选出边坡尺寸、边坡坡度、边坡高度、岩体强度、结构面方位、结构面特性、结构面组合、岩体结构单元类型七个指标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按半定量专家取值法对指标赋分,结合指标权重计算不稳定指数(SⅡ),划分边坡不稳定指数等级.基于相互作用关系矩阵的指标重要性排序方法为权重确定提供了一种定量计算方法,所构建的边坡不稳定指数法所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边坡稳定性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互作用关系矩阵边坡稳定性指标体系不稳定指数

    广东省罗定市大水坑水库大坝安全运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杨敬良邓石林简兴飞李志强...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建设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水利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以广东大水坑水库大坝安全运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地质钻探、原位试验、物探检测、室内测试等手段,对该水库大坝进行了安全运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库不存在水库渗漏和库岸稳定问题;如水库高水位运行,坝体渗漏危胁大坝安全,建议进行相应的防渗处理;并加强运行期间的监测.本研究为类似条件的水库后期安全运行、水库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水利工程水库大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安全鉴定

    新时期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找矿发展分析

    蔡金定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伴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石油矿产等能源产业也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大的重视.作为关乎我国国防科技、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矿产产业不仅对于我国的就业有着较大的的推动作用,对于工业化、制造业的推广也有着积极意义,随着我国制造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找矿技术的规模发展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现阶段,如何平衡我国地质资源矿产资源勘查与当地环境保护的平衡,如何以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地质找矿最大的经济效益,是研究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能源产业与矿产资源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命脉,提升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与提升找矿效率也将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场极大的革命.笔者作为一名相关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与长期的现场工作,针对新时期我国地质矿产资源勘探与地质找矿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提出的问题制定了一定的解决措施,并总结了目前勘察找矿的一些技术,这些总结研究工作希望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地质勘查工作地质矿产资源勘探地质找矿技术研究分析

    运营公路高位崩塌危岩体监测技术研究现状浅析

    叶咸罗方姜睿赵鑫...
    126-129,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崩塌地质灾害受到地形条件约束,一般在峡谷地带尤其发育.地形陡峻、沟谷深切,加之强烈的风化作用影响,导致运营公路在峡谷路段安全风险剧增.该文通过文献调研简述了崩塌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总结为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拉裂式和鼓胀式五类;危岩落石的运动特征复杂,受地形条件控制表现出崩落、跳跃、滚动、抛散等形式.该文分析了高位危岩对公路设施的危害及其特点,论述了当前崩塌危岩体监测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优越点.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初步提出了适用于运营公路高位危岩的监测思路:无人机贴近倾斜摄影测量快速识别→危岩体与监测区段划分→视频/激光雷达图像识别监测→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该文提出的监测思路旨在崩塌发生后迅速预警,可有效应对次生灾害的发生,减少灾害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赢得抢通救灾的宝贵时间,对山区公路类似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运营公路高位崩塌危岩监测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上古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赵子丹谭云龙杨茜郭雨嘉...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剥蚀厚度恢复是进行盆地地质建模、埋藏演化、油气成藏等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在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基础上,优选地层趋势对比法为主、泥岩压实曲线外推法为辅的剥蚀量恢复方法,对剖面进行了剥蚀量恢复.研究表明,晚三叠纪和侏罗世,延长组顶部遭受剥蚀的强度较弱,整体上呈现出东厚西薄的特征,剥蚀厚度介于0~300 m.晚白垩世延长组在黄陵-富县-子长一线以东遭受剥蚀,厚度普遍在500 m以上,延安/富县组剥蚀范围向西扩大,剥蚀厚度介于0~400 m,直罗/安定组在延762-延1773-延268-延1092-延893-延908-延1410 以东发生剥蚀,剥蚀厚度在 0~300 m之间.下白垩系普遍遭受了剥蚀,剥蚀厚度在 650~2000 m分布,在平面上具有西部厚度低和东部厚度高的特点,在靖边、子长、子洲等地区剥蚀厚度最大,可以达到 1 500m以上.

    地层剥蚀厚度地层对比延长组上古生界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