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下水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下水
地下水

吕书君

双月刊

1004-1184

dxs131@126.com;

029-87329077,87344844

710003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路185号

地下水/Journal Underground Water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从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和开发利用专业的广大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勘查设计人员、技术工人的综合性刊物,也是国内地下水专业唯一比较集中的技术与信息交流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典型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模式探讨——以乌苏市地下水超采区为例

    申学知曹伟安卡尔·阿合买提王翠...
    101-104,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天山北麓及吐哈盆地地下水超采严重,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维护地下水生态功能稳定,对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持续健康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乌苏市为典型区,确定超采区地下水取用水量控制指标、水位控制指标和管理控制指标,计算地下水压采量,提出新疆典型区地下水超采区"2+5+3+1"治理模式.即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2个体系;"节"、"换"、"调"、"休"、"停"5项工程治理措施;"计量监控"、"定额加价"、"监督考核"3项非工程治理措施;1项成效评估.可为实现当地地下水采补平衡、保障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同类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乌苏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模式

    引江济淮典型受水区水源置换与地下水压采研究

    陈小凤王再明刘猛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地下水引发了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等问题.《地下水管理条例》对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明确提出应推动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地下水压采和禁采.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为区域水源置换和地下水压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引江济淮典型受水区亳州市为典型研究区域,比对探讨各县区城乡水源置换方案,确定地下水开采井压采方案.结果可知:亳州是安徽省五个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是典型的资源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并存的区域,地下水是城乡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由于长期集中开采深层地下水,谯城区、古井镇、涡阳县、蒙城县及利辛县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区.引江济淮工程为皖北地区地下水置换和压采提供了好的条件和可能性,各县区城乡地下水源置换均可行,随着地表水厂建设逐步完成,预计亳州市至2030年可封停地下水取水井802眼,封井率为92.2%;压缩地下水开采量1.84亿m3.通过水源置换与地下水压采可改变现有供水格局,实现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引江济淮受水区水源置换地下水压采亳州市

    泰安市地下水超采区评价

    王琪尹俊凯迟鹏李友...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全面掌握泰安市地下水超采状况,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全市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评价.选用山东泰安市2010-2020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和开发利用数据,综合因地下水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对泰安市地下水超采区进行评价划分.结果表明:泰安市平原区各区县开采系数0.67~0.87,根据划分标准来看,不存在地下水超采区,河川基流量衰减率为-0.11,山丘区也不存在地下水超采区,与2014年地下水超采区划定面积103.2 km2比对看,经过多年治理,原超采区地下水水位已上升,基本实现采补平衡.结合评价结果,提出未来应通过实施严格控制地下水开发利用、加强地下水监测、实行全方位节水压采等相关方式,避免地下水超采,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动态水位变化速率开发利用

    湖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陈胜林潘立文蔡足根张海军...
    112-11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重要.全省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较高开采价值,但目前全省地下水开采利用率较低,地下水资源在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本文针对湖北省各地建设发展用水需求,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特点、现状、开发利用方式、缺水状况等实际,提出开发利用规划建议及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认为:湖北省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孔隙裂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四种类型.全省各地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应针对地下水资源状况与各地建设发展规划的需水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采取分期分类、合理有序、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针,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区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地下水资源现状利用方式需求分析开发利用

    矿床地下水致灾效应机理与防治措施研究

    王全征
    115-11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地质条件下地下水运动的特点及对矿床的影响,本文对矿床地下水致灾效应机理展开了深入研究,旨在为矿床地下水致灾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分析矿床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了地下水与矿床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分析地下水对矿山生产带来的水压、水位、水质及其他因素影响,阐述了地下水致灾效应的机理.基于上述影响,提出了加强矿山水资源管理、水害监测预警、水害应急处理及其他防治措施,以降低矿床地下水致灾风险.通过研究矿床地下水致灾效应机理与防治措施,以期为矿床地下水致灾效应的科学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地下水致灾机理灾害分布地质灾害矿床地下水生态环境

    陕北风沙滩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浅析

    陈文郁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陕北风沙滩区榆横、榆神和神府矿区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煤炭开采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剖析了煤炭开采对地下水保护带来的问题及其原因,构建了区域地下水保护机制,以期对陕北风沙滩区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煤炭开采地下水影响保护机制

    邢台市百泉复涌效益与持续性对策探讨

    吴丽英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北邢台的百泉相继断流甚至干涸.近年来随着河北省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及压减地下水等措施的实施,地下水位持续回升,百泉实现复涌.本文在对百泉流量动态变化特征及邢台市地下水超采和水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分析的基础上,对百泉复涌效益分析及复涌可持续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百泉(达活泉)的流量动态与水位动态随地下水位变化而变化,当岩溶地下水位低于泉口出露标高时则泉水断流.(2)邢台市通过管控取用地下水、调整农业结构、最大限度引用地表水、提高地表水调蓄能力及推进河渠生态补水等措施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有效推进地下水位持续回升,百泉复涌已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的社会效益.(3)为加强百泉保护和开发利用,实现百泉泉群的持续复涌,建议要持续性采取实施"河河有水"工程,持续进行生态补水、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农业井灌区的节水工程、严格实行泉域开采总量红线制度,加强泉保护及加强水系连通等对策.研究成果对于促进百泉复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复涌百泉效益分析对策持续性邢台市

    冬季沱江(成都段)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分布及来源分析

    何林东吴勇李洪涛田耘...
    12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冬季沱江流域成都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平行因子模型(EEMs-PARAFAC)及主成分分析(PCA)方法,探讨其水体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份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冬季沱江流域成都段水体中共解析出3种荧光组分,分别为分子量较高的UVA类腐殖质C1、内源类蛋白中的类酪氨酸组分C2和分子量较大的芳香氨基酸腐殖物质组分C3,其中C2主要为外源输入,C2、C3的则是以内源为主的混合型输入,3种组分分别占总荧光强度的22.9%、51.3%和25.8%.通过对比分析水体中DOC、SUVA254和SR,发现研究区整体DOM腐殖化程度和DOM分子量大小依次为下游>中游>上游;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研究区水体DOM的来源,其中内源输入贡献率为77.64%,外源输入贡献率为10.1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77%.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冬季沱江流域成都段的水质状况.

    沱江流域成都段三维荧光溶解性有机质平行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

    攀西某工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环境现状

    刘敏吴勇刘瑶竹娜...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攀西某工矿区透底河旁农田土壤,分析重金属Cr,Ni,Cu,Zn,Cd和Pb含量,探讨重金属间关系,评价其环境质量现状.相关性分析表明,Cr与Ni相关性极为显著,判定系数为0.371<0.4,说明Cr的含量不仅受Ni的影响,还受其它金属影响;Pb与Ni、Cr及Cr与Zn、Cd相关性不显著,表现出一定异源性.单因子指数显示,仅Pb污染水平表现为清洁.根据6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平均值大小,得出研究区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程度为:Ni>Cd>Cr>Zn>Cu>Pb.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最大值为5.87,最小值为1.01,平均值为3.03;在52个样本中59.61%的样本属于中度污染水平,30.77%的样本属于重度污染水平,9.62%的样本属于轻度污染水平,.整体上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属于重度污染.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环境评价

    天然水体中总α和总β放射性来源分析

    张译文谢银凤段明杰亓恒振...
    131-13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水放射性源自溶于水中的放射性核素.总α和总β放射性能够反映各类水体放射性总体水平,是水质辐射监测的筛选指标.原生放射性核素如铀系、钍系衰变系列核素和独立长寿命核素40 K等是天然水放射性的主要来源;238 U、235 U和232Th三个天然衰变系以α衰变为主,β衰变只占小部分;40K的β衰变过程常常是水中总β放射性的主要贡献者.20余种宇生放射性核素中除了3H和14C以外,其他浓度都很低,干湿沉降作用和光合作用可以使3H和14C迁移进入地球圈层并进入天然水中.遇酸遇热不稳定的、易挥发的、半衰期短的放射性核素不能被低本底测量方法有效测定,没有呈现在最终的表观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结果中.单一放射性核素的测量需要采用特定的采样保存技术和分析方法.

    天然水总α总β低本底测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