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陈运泰

双月刊

0253-3782

dzxb79@126.com

010-68729330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北京8116信箱)

地震学报/Journal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地震学报》简介《地震学报》是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地震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该刊名誉主编为秦馨菱院士, 主编为陈运泰院士。 《地震学报》分中、英文版。中文版自1979年创刊(季刊), 英文版于1988年创刊(季刊)。中、 英文版内容一一对应。 并于1994年同步出版、发行。 从1997年起《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改为双月刊。 《地震学报》中、 英文版除印刷版外,还统一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期刊网(CJN), 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该刊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 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 地震地质、 地震工程等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 登载本学科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 介绍地震学及其有关的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登载与地震学有关的评述文章; 反映地震学及其有关科技工作动态。《地震学报》是中国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类的重要核心期刊。在1992年第一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 获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全优奖, 并获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首次科技期刊评比国际交流奖。 在1996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 《地震学报》再获国家地震局科技期刊一等奖, 并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和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二等奖, 英文版获国家地震局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 1999年《地震学报》获中国期刊提名奖。2001年《地震学报》被选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地震学报》已被下列国外重要文摘或数据库收录: (1) 工程文摘(EI)(2) 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3) 英国科学文摘(SA)(4) 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CBSTJ)(5) 美国地质文摘(GeoRef)(6) 荷兰地球物理文摘(Elsevier Geo Abstracts) 2002-04-1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井下地震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从井下到东海深井垂直地震台阵

    徐纪人李海兵曾祥芝许健生...
    919-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约有数百个井下地震观测台.井下观测可以避免地表噪声干扰和场地效应,填补在高噪声区域获取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空白.增加井下观测台站可以弥补地表观测能力的不足,使观测台站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也为地震学观测研究开辟新途径.井下台网观测波形有利于准确测定地震参数,建立高精度波速模型,探索地震成因,从而推动地震预报工作.唐山强震就发生在低速体与高速体之间,文安地震前波速出现了可信的地震前兆性降低异常.井下地震仪可观测到地表反射波,对研究地壳精细结构和资源评估均有重要意义.井下观测到的震级、矩震级以及拐角频率均小于地面台站观测结果.江苏东海大陆深井垂直地震台阵井下波形的平均信噪比为70 dB以上,在高噪声背景区可获得高保真度的地震波形,也为研究震源提供更直接的约束条件,有利于高可信度的震源理论研究,以及地震波传播的非线性效应和场地效应的研究,进而提高强地面运动预测的精确度.井下与地面观测的震级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的波形非线性增幅效应及波的频率有关,它们拐角频率差异可能与上层介质对不同频率波分量的影响有关.这些差异的成因也具有多重复杂性,有待于深入地科学研究和探索.我国近期将建设更多井下地震观测台站,井下观测网和垂直地震台阵观测研究是创新未来地球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井下观测井下垂直地震台阵地震学高精度观测研究低噪声震源

    2015-2017年南极长城站地区地震活动特征

    郭钊玥常利军
    936-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交错网格搜索的单台定位方法对长城站地震台2015-2017年期间记录的宽频带三分量波形数据进行了单台地震定位研究,定位了 112个高信噪比的近震,获得了此期间南设得兰群岛及其周边地区的地震分布图.结果显示,地震主要沿NE向展布于南设得兰群岛及邻区,最大震级为ML4.8,最小震级为ML1.3,震源深度范围为2-134 km.相对于稳定的南极大陆内部,长城站地区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在靠近南设得兰海沟的弧前区域和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弧后区域发现了可能与俯冲和岩浆活动有关的地震事件,弧前中源深度的地震事件说明该区域可能存在俯冲作用,这直接给出了菲尼克斯板块的俯冲活动仍在继续的地震学证据.

    长城站地震台单台地震定位地震活动板块俯冲火山活动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序列及发震构造分析

    王世广胥广银李帅杨婷...
    953-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了 MS6.2强震,震中位于柴达木—祁连地块东北缘拉脊山断裂系南段.本文基于地震重新定位与震源机制和应力反演结果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并对区域危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甘肃和青海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后10天的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共获得605个高精度定位结果,结果显示主震震中位置为(35.748°N,102.812°E),震源深度为16.4km.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6-15 km深度处,水平分布上,在震源区域内呈长轴沿NW-SE向展布,逐渐向北转变为近NS向展布,深度剖面显示出断层倾向为NE向.应用FocMech-Flow自动化流程反演震源机制解,获得MS6.2主震的最佳双力偶解,节面Ⅰ走向302°、倾角58°、滑动角45°;节面Ⅱ走向184°、倾角53°、滑动角138°.其中,节面Ⅰ走向与震源区附近余震展布方向一致,可判定其为发震断层面.应力场反演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最大主应力轴为WSW-ENE向.结合区域重力异常和已有地质资料,判断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积石山东缘断裂系中的一条较深的反冲断层,并将其命名为"大河家断裂".现有历史地震资料表明,近二十年来柴达木—祁连地块发生的强震具有向东迁移的趋势,此次地震的发生,暗示出位于积石山东部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

    积石山地震拉脊山断裂系积石山东缘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地震危险性

    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交会区断裂几何展布及运动特征研究

    王明明陈翰李圣
    969-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滑断裂系的几何复杂段落可以影响大地震破裂的起始、扩展和结束,并最终决定了大地震破裂的长度和最大震级.四川宁南至云南巧家一带为青藏高原东边界则木河、大凉山和小江断裂的交会区,针对三条断裂曾开展过1∶5万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但对三条断裂的交切关系认识仍不充分,并且缺乏从断层系统的角度认识该地区断裂的几何展布和运动特征.本文针对断裂交会区开展了航片解译及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识别出小江断裂北段的走向在巧家以北发生约25°的偏转,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弯曲构造;宁南盆地构成了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的分段边界,为宽约4.5 km的拉分盆地,该地区断裂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兼具正断运动为主.宁南盆地及小江断裂走向上的弯曲构造共同组成了宁南—巧家拉分区,该拉分区成为东边界断裂大地震破裂传播的障碍体,而大凉山断裂和小江断裂在巧家附近交会,两者之间缺少明显的几何障碍体,很难阻止大地震破裂的传播.该断裂交会区的断裂几何展布、断裂运动特征及破裂分段等研究结果,为我们预测断裂沿线宁南、巧家和东川的强震灾害类型和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川滇地块东边界断裂交会区几何展布断裂运动性质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的同震地表破裂带迹象变化识别——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为例

    李佳怡徐岳仁张军龙母若愚...
    982-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积扇上的地表破裂迅速地被活动性流水和气温变化等破坏,在影像上已无踪迹;震后二十年,低级阶地的地表破裂几乎无法识别,而高级阶地的破裂带保留较完整,可识别长度锐减至64%,呈"碎片"化展布.因此,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影像识别主要受所处地貌位置和气候变化等地表作用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影像获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较老地貌面上保留的破裂带遗迹仍有助于开展历史地震、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回溯研究.

    同震地表破裂带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锁眼高分卫星影像地表过程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地震与爆破识别模型及其在广东地区的初步应用

    曾晓燕邱强蒋策周少辉...
    1002-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处理简单、准确率高的人工爆破波形识别方法.利用广东省地震台网记录,选取人工分析入库的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事件数据源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搭建了一个适用于广东地区的爆破自动识别器,并对广东地区540个波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运用该模型所得天然地震事件的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均大于0.98,而人工爆破事件的识别精确率、召回率以及F1分数均大于0.90.表明该模型可以高效准确地判别广东地区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比人工识别方法更稳定、准确和高效.

    卷积神经网络事件性质判别人工爆破广东地区

    中国区域地磁场垂直分量日变化特征分析与研究

    张秀玲赵旭东范晓勇
    1014-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我国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首先根据地磁台垂直分量日变化曲线的形态特征,统计了 15个地磁台站垂直分量的极小时间(地方时),并重点探讨了这些极小时间在我国区域内的分布特性及其与台站经度的关系.其次选取27个地磁台垂直分量太阳活动高年与太阳活动低年年均值日变幅,分析垂直分量日变幅与太阳黑子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按照劳埃德季节划分的分点月份,夏至点月份、冬至点月份等不同季节及太阳活动高低年分别探讨垂直分量日变幅在不同季节和太阳活动高低年的变化规律及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内地磁场垂直分量的极小时间主要集中在当地正午附近,与台站的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且该时间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模式;②地磁场垂直分量的日变幅显著受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与太阳黑子数的相关系数为0.929,二者存在高度正相关性,垂直分量的日变幅显示出约11年的周期性变化;③垂直分量的日变幅变化受季节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地磁场日变幅在夏至点月份比冬至点月份更为活跃,在不同季节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果为了解地磁场日变化特征和规律及地球内部活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极小值时间正态分布日变幅太阳黑子指数相关性

    地震动频谱特性对黄土斜坡地震响应的影响

    孙雪晨常晁瑜薄景山冯凡...
    1024-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吉、海原和固原的野外调查资料建立了典型斜坡场地概化数值模型,通过选择合理动力人工边界,探究地震动频谱特性对黄土斜坡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斜坡加速度受地震动输入频率影响较大,在输入不同频率地震动时,不同监测点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同时,速度和位移受地震动输入频率影响较大,各监测点的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随频率的变化趋势一致;②低频是诱发斜坡失稳的关键频段,高频振动下斜坡不易发生失稳破坏,斜坡对低频地震波存在放大作用,对高频地震波具有一定的"滤波"作用;③随着高程的增加,斜坡的运动位移增大,且地震动输入频率越低,这种增大效果越明显.

    FLAC3D黄土地震滑坡地震动输入地震动频谱动力响应

    考虑震源不确定性的近断层高山峡谷场地地震动变异性分析

    孟思博魏石涛刘中宪李文轩...
    1034-1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震源不确定性客观存在且对近地表地震动特性产生显著影响,尝试将乘子降维法应用至考虑震源不确定性的近断层复杂场地地震动变异性求解,将不确定性分析问题转换为有限次确定性分析,获得与蒙特卡洛模拟一致的地震动参数统计矩,其中单次确定性分析采用边界元法模拟断层破裂—传播路径—场地放大的整个物理过程.基于乘子降维法,以近走滑断层高山峡谷场地为例,分析了在近断层效应、场地效应和震源不确定性三者耦合作用下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的空间分布变异性,以及关键地表点谱加速度(SA)的统计值.结果表明:乘子降维法适用于含震源参数不确定性的近断层复杂场地随机地震动求解;高山峡谷地形对地震波的散射效应叠加近断层效应后可引起断层上盘PGA和PGV均值的显著增大,可放大至两倍以上;震源不确定性经由场地传播,导致地表地震动变异性,PGA变异性强于PGV;考虑一倍均方差时,震源不确定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可达30%以上,大跨度工程结构还应考虑近断层地震动变异性的空间分布差异.

    场地效应近断层效应震源不确定性边界元法

    近断层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和脉冲特征的统计分析

    张尚荣何佳蔓唐响熊洋...
    1051-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了解近断层地震动的显著竖向特性和速度脉冲特性,基于NGA-West2强地面运动数据库选取1 706组强地震动记录,研究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aV/aH的总体分布特征,并探讨了aV/aH随矩震级MW、断层距Rjb、场地类别和断层类型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Baker脉冲识别方法选取出140组近断层速度脉冲地震动,并提取出每条地震动记录的脉冲周期Tp和速度脉冲峰值PGVp,研究其脉冲参数随矩震级 MW和断层距Rjb变化的统计规律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近断层加速度峰值比aV/aH与地震动参数密切相关,其概率分布呈极值Ⅱ型分布;脉冲周期Tp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与场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弱,脉冲周期Tp经验模型与Shahi和Baker模型在大震级范围内的差异小,且差异随矩震级的增大而减小,说明可忽略是否区分脉冲类型对脉冲周期随矩震级的定量关系的影响;速度脉冲峰值PGVp的大幅值主要出现在大震区和毗邻发震断层区域.

    近断层竖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比脉冲参数地震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