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地质学报

中国地质学会

陈毓川

月刊

0001-5717

dizhixuebao@163.com

010-68312410

100037

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地质学报/Journal Acta Ge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性刊物。刊登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第四纪地质等方面。读者对象为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及地质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不整合面类型及分布特征

    许艳华何登发毛丹凤成昌宇...
    3630-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支期(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代表了中国关键的变形期和岩浆发育期,该时期华北克拉通构造-沉积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大量的地层记录被保存在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为探讨印支运动对克拉通内盆地的改造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研究区内10条地震剖面、105 口钻井和28个野外露头,从井、震、野外剖面三方面精细刻画了印支期不整合面的类型、分布、演化和成因.研究表明:①印支期不整合面存在岩性突变、底砾岩发育、测井值(AC与GR)突变、地震强振幅反射等特征,据此划分出4种不整合面类型,即高角度不整合面(Ⅲ)、低角度不整合面(Ⅱ)、平行侵蚀不整合面(Ⅰ1)和平行不整合面(12);盆地中心以平行不整合面为主,向南、北缘过渡为低角度、高角度不整合面;②不整合面广泛分布于华北克拉通西缘和中部,并经历2期演化阶段,形成了纸坊组—铜川组之间的低角度不整合面和延长组—侏罗系复合不整合面;③华北克拉通南北缘双向挤压构造环境和干旱气候伴随季节性降雨促使形成了"下削上超"的角度不整合面与平行侵蚀不整合面共存的特征;构造-气候因素导致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角度不整合面与北部复合成因不整合面的形成.本研究厘定了印支运动形成的两期区域不整合面,确定了印支期不整合面的构造-气候复合成因.

    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不整合面古地貌秦岭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纪盆地属性与构造-沉积演化

    殷树铮何登发郭文建
    3647-3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阜康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富烃凹陷,利用阜康凹陷东部及周缘深钻井、测井及深反射地震剖面,结合大地构造背景,以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平衡剖面恢复和沉积充填分析等手段,识别出阜康凹陷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个区域性不整合面,系统恢复了阜康凹陷二叠纪3期演化过程,分别是:①早二叠世伸展断陷阶段,盆地西部断陷最明显,在阜康凹陷南缘和西部见同沉积断陷,盆地周缘的伸展构造应力由盆缘向盆内传递过程中减弱,伸展应力对阜康凹陷施加的影响较小,沉积相以扇三角洲—滨浅湖为主;②中二叠世弱伸展坳陷阶段,盆地内发生了广泛的湖侵,阜康凹陷内地层沉积范围扩大,由于构造环境稳定,中二叠统发育以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沉积为主要特征的滨浅湖—半深湖相.末期,进入挤压环境,阜康凹陷东侧的北三台凸起发生了隆升,造成了其上沉积的中二叠统发生剥蚀,阜康凹陷可能已经开始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③晚二叠世,阜康凹陷进入前陆盆地的演化阶段.该时期处于挤压的构造环境,前期的正断层发生反转,造成北三台凸起之上沉积的中二叠统继续发生剥蚀,阜康凹陷以半深湖—滨浅湖相沉积为主.阜康凹陷二叠纪的盆地属性决定了其源-储发育与配置关系.中二叠世发育的规模烃源岩和晚二叠世的储集体可以形成源-储配置.莫南凸起和北三台凸起的斜坡区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凹陷南缘的前陆冲断带为重要的油气区.

    盆地属性构造-沉积演化二叠纪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统及其控藏规律

    漆家福陈石罗彩明黄少英...
    3662-3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过渡区(阿-满过渡区)发育大量位移较小的走滑断裂.这些断裂从盆地基底向上切割了盆地不同时代的沉积盖层,并控制了古生界碳酸盐岩层缝洞型油气藏的发育,成为塔里木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也是近些年来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及其控藏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其与缝洞储集体分布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①走滑断裂在阿-满过渡区具有不同尺度的透入性分布特征,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可划分出中寒武统盐下基底构造层(T(€)2之下)、上寒武统到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构造层(T(€)3-TO2)以及上奥陶统到泥盆系碎屑岩构造层(TO3-TD)等3个构造变形层,在平面上可以划分为塔北斜坡区、阿瓦提东斜坡区、满加尔西斜坡区和塔中隆起区4个变形区,不同变形层、变形区的走滑断裂剖面构造样式与平面构造组合有所不同,总体上构成一个复杂的走滑断裂系.②阿-满过渡区走滑断裂系是多期构造变形叠加的结果,其形成演化过程大体可分为中晚寒武世、中晚奥陶世以及志留纪—泥盆纪等3个构造期,同一断裂在不同构造期的活动方式有所不同,同一时期不同变形区的断裂活动方式也有差异,总体上均以走滑剪切位移为主.③走滑断裂带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活动期及变形程度)特征对古生界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有显著的控制,优质的缝洞储集体沿着那些规模较大、中晚奥陶世走滑变形显著、古构造位置较高的部位分布,单条走滑断裂的主位移带位置变换、局部斜张、位移消减或变换等构造部位有利于缝洞储集体的发育,岩性及局部构造组合控制缝洞型油气藏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阿-满过渡带走滑断裂系多期活动缝洞型油气藏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震旦系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方向

    焦存礼何碧竹李扬黄臣军...
    3683-3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震旦系分布广泛,勘探程度较低.在塔北隆起北部震旦系已发现三道桥高潜山气藏,中南部见良好油气显示及工业气流,然而区域展开仍然困难重重,亟待对其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带进行深入剖析.根据新近超深层钻探和地震资料解释综合研究发现,塔北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上覆的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为稳定分布的深水陆棚相-盆地相泥岩-泥灰岩,既是厚层优质烃源岩,也构成了稳定的区域盖层;震旦系奇格布拉克组在塔北中西部发育局限台地相白云岩沉积,向东在阿克库勒凸起和草湖凹陷结合部于奇东地区发育台缘-斜坡带,并最终过渡到盆地相,其中台内丘滩相和台缘礁滩相形成两大类碳酸盐岩储层.在塔北隆起与满加尔坳陷过渡带深层发育南华纪—震旦纪裂谷和寒武纪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形成了下寒武统、震旦系—南华系3套盆地相、斜坡、陆棚环境的烃源岩.结合塔北隆起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史分析,提出塔北隆起震旦系具备形成雅克拉高断凸潜山带南北双源次生油气藏、阿克库勒低背斜潜山带新生古储气藏和台缘带古生古储-新生古储气藏的条件.特别是于奇东地区震旦纪晚期台缘带的稳定构造背景、优质储集相带和多套烃源岩形成了规模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震旦系礁滩相具备侧向古生古储和垂向新生古储的长期供烃条件,礁滩相控储、下寒武统泥岩封盖可形成加里东早期油藏、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晚期裂解气藏,将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有利区带成藏条件震旦系塔北地区塔里木盆地

    《地质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中文领军期刊"

    《地质学报》编辑部
    3702页

    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西缘鹰山组台地沉积分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杨孝群焦存礼邓尚张继标...
    3703-3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西缘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已经发现了塔河、富满、顺北等岩溶、断控型大型油气田,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针对相控领域迟迟未见突破、台地沉积结构不明确的问题,本次研究依据最新钻井、连片地震资料,开展沉积相、台地结构解剖和油气地质意义分析工作.从连井相-地震相对比分析,明确了满加尔坳陷西缘由东向西奥陶系沉积相变化快,碳酸盐岩台地分异性强.鹰山组下段为盆地—斜坡—台缘—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沉积格局;到鹰山组上段随着海平面上升,台地边缘逐渐向西迁移退缩,发展成盆地—斜坡—台缘—宽缓开阔台地.台地边缘表现为南北差异:从南到北台缘斜坡带坡度减小,台缘带由南部加积结构转变为北部退积结构.这种台地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与相带有关的碳酸盐岩规模储集体的差异分布,鹰山组台缘丘滩从古城到草湖西部由加积转变为退积为主,造成古城地区发育垂向叠加的礁滩相储层,厚度较大;北部由于鹰山组下段到上段台缘表现为退积特征,形成鹰下段高能丘滩储集体与上覆鹰上段斜坡相形成良好储盖组合,这种结构处于满加尔坳陷烃源岩运移方向,对于形成大型原生岩性圈闭油气聚集区带具有重要意义.

    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沉积分异规模储集体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性状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吴超孙晶章国威赵天天...
    3715-3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库车坳陷充填了巨厚的中生界碎屑岩沉积地层(最大残留厚度可达6000 m以上),其中三叠系、侏罗系包含的多个泥岩、含煤泥岩层被认为是库车坳陷的主力烃源岩层.受地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变形复杂等因素影响,基于地震资料解释的中生界分布一直不甚清楚,中生代原型盆地性状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分歧.近几年在库车坳陷实施了大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的统层解释.结果表明中生界下部发育有大量控制三叠系、甚至下侏罗统沉积厚度分布的同生正断层.这些正断层的发现,暗示库车坳陷早中生代原型盆地可能具有伸展或走滑伸展断陷盆地性质.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结构及后期构造演化过程,认为早中生代同生正断层在晚中生代、新生代区域挤压及新天山构造隆升作用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反转),导致形成复杂的冲断构造变形,一些区段的中生界烃源岩成为后期逆冲褶皱变形的局部滑脱层,而另一些区段则被后期逆冲断层掩覆成为断陷正反转构造的"死带".这一新的构造解释模型不仅可以合理地解释库车坳陷油气聚集的分区、分段差异性,也进一步明确了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需要研究的地质问题.库车坳陷那些位于正反转断层(包括拆离断层)下盘"死带"中的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的存在为深层油气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生界正反转断层分层滑脱构造烃源岩分布库车坳陷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隆升期次及能源效应

    贺小元刘池洋张龙王建强...
    3735-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丰富,继苏里格、榆林等大气田勘探开发以后,在盆地东北部又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油气勘探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盆地东北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对油气等能源矿产赋存、调整及成藏(矿)定位影响明显,然而其构造隆升期次一直悬而未解,制约着该区进一步能源资源勘探.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发现: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最小为257±22 Ma)普遍大于地层年龄,记录着来自源区的热事件,说明盆地东北部三叠纪以来构造事件温度低于锆石径迹完全退火温度;裂变径迹年龄统计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经历217~203 Ma、150~135 Ma、90~60 Ma和60~10 Ma四期阶段性抬升冷却事件,分别对应着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形成期、油气的充注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期及两次油气调整期,指示能源矿产的生成、迁移和富集与构造隆升事件密切相关.

    构造隆升期次裂变径迹多种能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岩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杜芳鹏刘池洋宁树正乔军伟...
    3751-3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盆地级宏观视角的煤岩特征研究,有助于深化盆地控煤理论、全面认识盆地演化过程,同时也对于煤层生物气、直接液化用煤、富油煤等资源的分布预测及整体利用规划具有参考价值.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炭资源丰富,经历了数十载的勘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煤岩资料,可供开展盆地视角的煤岩特征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前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岩显微组分数据,并于宁东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分别采取了代表性煤岩样品,开展了煤岩研究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具有富惰质组的特征,惰质组含量与镜质组含量相当,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含少量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和团块镜质体;惰质组以半丝质体为主,含少量氧化丝质体、粗粒体和碎屑惰质体;壳质组以小孢子体为主,还有树脂体、角质体和木栓质体.煤岩组分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特征,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惰质组含量降低、镜质组含量增高.延安组各煤层呈中部煤层惰质组含量较低,向上部煤层和下部煤层惰质组含量增高.对比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为典型的坳陷型盆地环带状聚煤模式,聚煤中心与沉积中心完全分离;远离盆地中心方向,泥炭遭受的氧化时间、氧化范围和氧化强度均逐渐增大,导致惰质组含量增高;反之,靠近湖盆方向惰质组含量减少.

    显微煤岩组分坳陷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富惰质组煤

    滨浅湖—深湖相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定量对比分析——以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一段为例

    程丽娟贾建亮柳波付晓飞...
    3773-3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时期发育厚层湖相页岩,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页岩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厘定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攻关重点.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不同环境页岩有机质丰度、岩石热解参数、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微量稀土元素等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滨浅湖—半深湖—深湖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最终建立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页岩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中低碎屑输入、存在盐度分层的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滨浅湖为淡水、弱氧化—弱还原波动环境,该环境初级生产力高,滨浅湖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模式",较差的保存条件限制了有机质的富集;半深湖以还原环境为主,局部弱氧化,半咸水为主,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相关系数0.65)与营养元素(相关系数0.45)双重控制作用显著,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保存共控模式";深湖环境整体以缺氧还原环境为主,进入盐度分层,半咸水—咸水环境,缺氧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富集模式为"保存模式".局限环境导致盆地处于饥饿状态,较低的初级生产力限制了深湖环境有机质的富集(相关系数0.8).论文通过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半咸水还原环境和盐度分层对有机质富集的关键作用,并建立了不同湖相环境的有机质富集模式,具有指导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现实意义.

    古环境有机质富集模式主控因素青山口组松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