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大连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大连大学学报
大连大学学报

王文波

双月刊

1008-2395

ldxsqk@126.com

0411-87402179/3604

116622

辽宁省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大连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以展示本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其办刊依靠本校教师、干部和部分学生作者队伍进行学术著述,为本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体现综合大学的教育工作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种"对话主义和平哲学"的可能形态——池田大作的贡献与启发

    王明兵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池田大作的哲学形态,并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形态的哲学,而是呈现为一种植根于东方思想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做"和"事"的哲学形态.该哲学形态,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加深彼此的了解、沟通和理解,并借此终结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状态,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福祉为其终极目标.其中,特别是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之间"对话"的生态哲学理念及其实践形式,不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是一种修正,而且还超越了传统的生态哲学,在当今的哲学分野中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池田大作对话和平哲学形态

    女性文明与21世纪的中国——兼谈池田大作女性文明观的借鉴

    单珏慧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池田大作认为,21世纪是女性文明的世纪.中国的女性文明发展历程因国情的特殊性而独具特点,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一方面顺应历史潮流,女性综合地位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仍需尽快重构契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性别体系.以目前可预见的未来判断,女性文明在中国将经历从"无歧视平等"到"无利差平等"的发展历程,池田大作所倡导的女性文明观恰合借鉴:一是铭记人的尊贵性;二是尊重差异而让文明更丰富;三是肯定女性的价值.

    女性文明女性观池田大作21世纪的中国

    池田大作中国观浅析

    孙妍杨宇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68 年,在东西方冷战的大环境下,池田大作先生提出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他以此为开端,十余次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及教育、文学、文化、艺术、宗教等领域的人士进行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中日友好作出了巨大贡献.鉴于此,本文盘点和归纳池田大作与中国的交往"大事",考察池田大作中国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并结合他的个人经历,从历史与现实、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等多角度探析池田大作的中国观,认为池田大作的中国观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尤其是成长经历、受教育经历及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更受到了其恩师户田城圣及先师牧口常三郎的影响.

    池田大作中国观和平友好多角度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与海外国别中文教学大纲的对接——以太平洋岛国汤加为例

    刘玉川梁国杰
    19-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与传播研究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文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包括中文教学大纲本土化在内的国别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愈发受到关注.《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发布为世界各地的中文教育提供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重要参考,本文以汤加《中文教学大纲》为例,从"引"与"融"两个方面探讨二者对接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是一次实践层面的有益尝试,既可为《等级标准》的本土化应用提供一个具体案例,也可为其他太平洋岛国乃至更多国家制定或修订中文教学大纲提供借鉴.

    区域国别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文教学大纲汤加

    葡语系岛国语言政策与国家认同建构悖论

    周平赵书浩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与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国家建构中,语言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实施统一的语言政策是建构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举措.1974 年葡萄牙政府实施"去殖民化"以来,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布以及东帝汶先后独立,开始国家认同建构的探索.上述国家均选择了通过语言政策实施以建构后殖民时期国家认同的路径,实施了不同的语言政策,但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上述国家的语言政策具有三方面的共同点:葡萄牙语作为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主体族群语言的地位弱化以及群体性语言出现代际差异.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葡语系岛屿国家在后殖民时期所实施的语言政策与建构国家认同的愿景之间呈现相悖的态势,语言政策的实施并未能服务于国家认同建构的实践.

    语言政策国家认同葡语国家

    中国国际工程企业非洲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

    王克张茂庆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历次中非合作论坛有关政策推动下,中非合作不断深化,大量中资企业走进非洲,为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活力.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拓展项目,需要大量本土人才和劳动力加入,但是,中资企业在本土化人才使用上,遇到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管理有难度"等矛盾.为破解这一矛盾,中资企业采用的对策是加强对非洲本土化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国别化对策、企业个性化对策、项目个性化对策、本土化对策、延伸教育与培训——项目、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孔子学院"汉语+项目"办学策略等.

    中资企业非洲本土化人才培养

    互动交际中"你猜"的功能演变分析

    姚瑞吴春相
    46-5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言者的问答形式,将"你猜"引导的疑问句分为"言者问,听者答"和"言者问,言者答"两种情况.我们在分析语料时发现"言者问,听者答"情况中的"你猜"具有猜测的功能和语义;"言者问,言者答"情况中猜测的语义和功能消失,提示功能浮现."你猜"不再只是言者对听者的提问,而是言者提示听者注意听言者要表达的新信息."你猜"在由"让你猜测"功能向提示功能过渡的过程中,通过语用推理机制得以浮现,演变的条件是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言者表述中短暂停顿的需要.

    "你猜"猜测提示机制动因

    《史记》《汉书》"论赞序"语气类成分及相关句式比较研究

    张雨涛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史记》和《汉书》的"论赞序"为考察对象,全面统计比较两者在语气类成分(语气词、叹词、表语气组合)上的使用差别.综合来看,《史记》的语气类成分较之《汉书》在使用类型和总数上都要丰富,而且几类表言说主观性的语气词使用数量上差异明显.同时,语气词往往和句首词组成表各类语气情态的句式,两书在这类句法格式上也存在颇多不同.语气类成分使用的不同当为两书维持语言主、客观性的手段.

    《史记》《汉书》语气类成分使用差异表情态手段

    《仪礼》饮食相关类动词

    武振玉张馨月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礼》中表示吃喝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动词包括吃、喝、烹饪、盛放、舀取、置放、切割、除去等类,共有61个动词,其中超过100次的有4词,50-100次之间的有2词,30-50次之间的有8词,20-30次之间的有5词,10-20次之间的有6词,10 次以下的有 36 词,虽然个别词出现频次很高,但总体出现频次并不高.词义方面,各类大都既有用于一般意义的通用词,又有特定含义的特殊词,前者代表了《仪礼》与其他文献的一致性,后者体现了《仪礼》该类动词的特殊性.与上古汉语其他文献相比,《仪礼》该类动词一方面表现出与其他文献的一致性,主要是各义场核心词高度相同.一方面也展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一是一些动词在其他文献中不见或很少见;二是一些同义聚合成员少于其他文献,显示了其用词的局限性.

    《仪礼》饮食类动词同义聚合出现频次

    论徐小斌小说中的宿命书写

    李燕妮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作家徐小斌的小说《羽蛇》《敦煌遗梦》《天鹅》《别人》等,凭借深刻精彩的宿命书写,把握虚浮无定的人生百年.徐小斌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存在的真切感受,注入小说对"轮回"与"无常"这两大宿命范畴的关注中,用细腻的笔墨言说血缘流转中的轮回、剖析生命中的无常情境,同时又以小说人物昂扬的生命斗志呈现命定悲剧中人的无畏精神.徐小斌小说中的宿命书写,在对人类整体命运的观照中产生了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并以独特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为当代文坛中的宿命书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徐小斌小说宿命书写轮回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