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区环境感知对居民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以广州市为例

    古杰陈建国
    1801-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广州市 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 1 568份问卷,研究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感知、集体效能感知和社会控制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性别、年龄和犯罪受害经历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影响之外,社区环境感知对犯罪恐惧感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失序感知和物理环境失序感知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性正向作用;集体效能感知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社会控制包括正式社会控制和非正式社会控制 2个方面,其中正式社会控制对犯罪恐惧感具有显著的抑制性作用,非正式控制对犯罪恐惧感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

    犯罪恐惧感社区环境感知环境失序社会控制集体效能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脆弱性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识别与分类

    龚佳丽李红波杨和平
    1809-1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运用MSPA方法、景观连通性评估、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以"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基于VSD模型评价研究区 2010年和 2018年的生态脆弱性,综合两者识别出的生态修复区分类提出针对性修复保护措施.研究结果:①共识别出 10处生态源地,总面积 14 761.9 km2,45条生态廊道,19处生态"夹点",7处生态障碍点.②2010-2018年研究区生态脆弱度分别以潜在脆弱和轻度脆弱为主,潜在脆弱区面积占比下降 12.85%,轻度脆弱区增加 4.49%,非常脆弱区与极度脆弱区占比较小,合计占比从 12.44%增长至 16.89%.③共识别 4处生态修复区,总面积 3 779.7 km2,分为生态景观重塑区、重要廊道贯通区、人工修复区、产业转型区.本文将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融合到生态安全格局中能够更全面地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共同保障城市圈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脆弱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武汉城市圈

    乡村灾害脆弱性评价及影响因素——以河南省浚县为例

    李玉恒王晟业黄惠倩
    1818-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乡村灾害脆弱性,以河南省浚县 418个村庄或居委会为研究对象,从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力 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洪灾冲击下的乡村脆弱性.研究显示:①浚县乡村灾害脆弱性平均值为 0.47(满分为 1.0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灾害暴露度(0.72)和适应力(0.76)较高,敏感度(0.45)相对较低.各乡镇在灾害韧性表现上存在空间差异.②距离河道较近且地势低洼的地区一般具有更高的暴露度,相较于其他地区更早遭受洪水冲击,并倾向于面对更大的灾害损失.此时,灾前阶段具备良好的预警机制及预防性措施能够有效通过提高适应力降低乡村灾害脆弱性.③洪灾之初,民众由于灾情尚未威胁到人身安全时更倾向于保护个人财产,这体现为各乡镇了解应对措施的比重普遍高于实际听指挥的比重.此时,现场引导工作在遭受灾害冲击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文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乡村灾害脆弱性、提升乡村灾害韧性能力的政策建议.

    灾害脆弱性乡村系统气候变化洪涝灾害可持续发展

    基于PLUS模拟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以江西省为例

    杨子韬田莉
    1826-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西省 2010年和 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为基期数据,并结合江西省自然资源特点与土地利用政策,利用PLUS模型对该省 2030年土地利用进行 3种未来情景模拟(正常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耕地保护情景);通过模拟分析发掘其内涵生长规律和土地转变机制;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未来的 3种发展情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①2010-202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的持续减少,灌木和建设用地面积的稳定上升;土地转型过程中耕、林、灌木地转变突出,耕地和林地是建设用地的扩张之源,林地与耕地之间存在置换;②在未来(2030年)3种情景的模拟适宜性评估中,正常发展情景的面积变化较 2010-2020年基本一致,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情景模拟适宜性指数(SSI)值最大,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好;生态保护情景下灌木地、水域、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耕地锐减,对比其他两种情景,其生态效益最好,情景适宜性良好;耕地保护情景下的耕地资源回补,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建设用地和灌木面积增加,其经济效益最低,情景适宜性一般.多情景模拟反映了江西省不同侧重点的发展需求,为管理者在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上提供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PLUS模型情景模拟江西省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中世纪暖期以来的温湿模式:来自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沉积记录的证据

    曾巧曾蒙秀彭海军伍永秋...
    1837-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密度AMS14C测年构建黔西高原野鸡坪泥炭YJP01钻孔的年代框架,基于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野鸡坪泥炭中主要地球化学元素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恢复该区中世纪暖期至小冰期详细的气候变化过程.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解析西南地区及临近区域在这 2个时期气候条件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野鸡坪地区中世纪暖期(1 200―1450年)和小冰期(1 450―1880年)的气候特征分别为暖湿和冷干,与周边地区的古气候记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② 西南地区在这 2个气候特征时期存在"暖湿-冷干"和"暖干-冷湿"2种温湿度组合模式,在空间上存在一条分界线并呈现东西分异模式;③ 西风南支位置的南北移动对西南地区过去千年的温湿度组合模式具有明显影响.

    西风野鸡坪泥炭岩芯扫描小冰期喀斯特地区

    ERA5-Land强降水极值位置不确定性的统计分析

    王子晴董雪晨龚道溢
    1849-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 1981-2019年 5-9月 665个台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反演的降水格点资料,针对东部地区 97个台站 224个强降水事件(日降水量超过 250 mm),统计了 0.1°空间分辨率的ERA5-Land再分析资料中降水极值位置和降水量的偏差.结果表明:① 在以台站为中心的9×9网格的矩形区域内存在强降水极值中心的个例有 123个(占总个例数的 54.9%),其落点位于站点所在网格及相邻网格的有 45个(占比 36.6%),偏离的距离在 4个网格之内的则达到 119个(占比 96.7%),即落点偏差绝大多数在 40 km内.从方位上看,主要的偏离方位是偏北(占比 30.1%),这证明了模拟强降水极值中心的落点偏差大多数没有超出中尺度的范围,且普遍偏北;② GPM反演降水中约 35%个例的站点位于强降水极值中心所在网格或相邻网格内,存在极值中心的 68场强降水对应的ERA5-Land极值中心偏差主要集中在 4个网格范围内(占比94.1%),且主要偏北(占比 31.7%);③ 如果考虑强降水极值中心位置的偏差对降水进行订正,则能够减少ERA5-Land降水量偏差 37.7 mm(12.6%),这证明了考虑强降水位置偏差,能够在考虑模拟强降水强度偏弱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预报误差.强降水极值位置的不确定性,对于极端降水事件的风险及预警范围有参考意义.

    强降水位置偏差ERA5-Land中国

    泰山世界遗产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异分析

    韩芳李传荣申卫星李坤...
    1860-1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山是自然和文化双项世界遗产地.当前泰山的森林植被主要为 20世纪 50-60年代人工种植,因此其是否符合垂直地带性存在争议.为全面分析泰山植被的垂直分异规律,本文利用高空间分辨率(WorldViewII,0.5 m)遥感影像,参考泰山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的小班数据,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对森林植被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地形谱及垂直带地形谱.主要结论如下:泰山森林植被垂直分异显著,属于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扰动带谱".海拔 200~600 m,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杂乱混合;海拔 500~1 000m的阳坡和半阳坡,落叶阔叶林集中分布,阴坡和半阴坡为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海拔 1 000~1 500 m,温性针叶林集中分布.本研究全面定量分析了泰山的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异情况,对进一步精确分析泰山植被景观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及泰山世界遗产地生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具有参考意义.

    森林植被植被垂直分异世界遗产地泰山

    1980-2020年内蒙古暖季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变化特征

    乌吉斯古冷郭恩亮王永芳包刚...
    1871-1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强化对复合干旱热浪事件(CDHEs)的监测,选择内蒙古作为研究区,基于 115个站点数据,运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和高温相对阈值法,对该区干旱和热浪事件进行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复合干旱热浪强度指数(CDHMI)进行复合干旱热浪频率(CDHF)统计,继而开展干旱、热浪和CDHEs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暖季(5-10月)不同时间尺度(1个月和 6个月尺度)干旱强度皆呈增加趋势.内蒙古西部和通辽市中部干旱频发,中东部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显著增加.热浪频率显著增加、热浪期显著延长,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呈非显著增加趋势.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CDHEs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 1998年之后.空间分布上,CDHF高值区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内蒙古北部地区CDHF明显增多,而高强度CDHMI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和西南地区,增长趋势与CDHF相似.

    内蒙古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干旱热浪CDHMI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庆典成功举行

    席广亮甄峰欧亚根
    1881-18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