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胡泰林李月朱宇柯文前...
    2176-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各县域流动人口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的省内化趋势增强,快速省内化的区域在空间上连结成 3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横轴;相较于市辖区,县和县级市省内化倾向更加突出.②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就业规模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际化方向演化,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和普通县则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内化方向演化;相较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结构演化对空气质量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响应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中国人口流动结构转变规律的认识,亦可以为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流动人口结构流动人口人口普查福建省

    云南省古村镇资源品质与旅游流的耦合协调演变及对策研究

    赵书虹李晓光孔营营李琴...
    2185-2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资源品质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为旅游流的汇聚提供强大吸引力.基于当前云南省古村镇旅游经济价值实现难、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本文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剖析了云南省 125个县级行政单位 2019-2022年古村镇资源品质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云南省耦合协调空间分布以"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玉溪市"为轴线,轴线两侧的发展水平多低于轴线上的水平.②研究期间云南省整体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低水平耦合-拮抗阶段"的演变历程,但仍属较低耦合水平.③市州间及县级行政单位间的耦合协调差异是云南省耦合协调整体差异的来源.④第三产业增收在GDP占比、旅游人次等是影响云南省古村镇资源品质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发展的核心影响因子.因此,应从州市、县级行政单位的双重空间维度,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建设多点辐射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古村镇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流耦合协调Dagum基尼系数

    基于遥感数据的济南市旅游景区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研究

    张博顾方哲徐涛范雅静...
    2195-2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遥感数据的济南市旅游景区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模型.研究整合了地面气象站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定量反演技术进行分析.在深入回顾定量遥感反演技术在气温、地表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研究的基础上,针对UTCI指数计算所需的关键气象参数,制定了系统的定量反演方案.同时,利用地面气象站实测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和评估.结果显示,在以 2021年Landsat 8及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反演数据集、济南及附近城市的 22个自动气象站为验证集的 122组数据中,由随机森林算法建模后的UTCI估测值与站点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 0.89℃,均方根误差(RMSE)为 1.37℃,精度较为理想.进一步,对济南市旅游景区进行应用研究发现,第一,基于遥感数据对旅游景区UTCI进行反演是可行且具有一定可靠性;第二,旅游景区UTCI分布存在时间和空间差异;第三,UTCI与气象预报(气温)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第四,济南地区适合出游的季节和区域为春季全部地区、夏季高海拔景区的背阴坡及山谷地区、秋季的向阳坡地区.本文还对提升模型精度、提高数据质量、识别景区地物特征、甄别游客个体特征、控制游客主观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气象遥感定量反演随机森林(RF)旅游景区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

    基于地表温度和遥感云平台的中国城市水体提取与时空演化研究

    李楠崔耀平付一鸣冉立山...
    2205-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选取中国 32个省会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遥感大数据云平台技术,通过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结合传统水体指数和城市阴影指数构建了一个基于地表温度和混合指数的水体自动提取方法,并在24894幅Landsat遥感影像上自动生产了中国主要城市1990-2020年30m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水体数据.结果表明:引入地表温度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地表水体提取的精度,城市地表水体的提取总体精度均在93%以上;研究时段内,地表水体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从1990年的2758.3 km2 增长到2020年为3424.1 km2,2012年以后水体增长尤为明显.本研究提出的联立LST的城市水体提取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城市地表水体的遥感提取精度,同时本研究也可为中国城市水资源管理及规划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城市水体地表温度高反射地物城市阴影遥感大数据

    内蒙古森林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

    崔立晗郑盛徐敏
    2215-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MODIS、Landsat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集等多源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地上生物量样点数据,从反射率、植被指数、气候要素和土壤质地及养分含量 4个方面提取 21个特征变量,经特征变量优化后,对比 5种机器学习方法,选择精度最高的模型,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分区,反演各气候区 2000-2020年内蒙古森林和草地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特征筛选后的变量数量为 4~21个,其中反射率、植被指数和气候要素是所有生态系统和气候区地上生物量敏感的特征变量;②随机森林是反演精度最高的模型,而且分区能够明显提高模型精度;③年均森林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围绕平均值(3.68 kg/m2)上下小幅度波动,21 a间略有上升,而草地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整体上升,年均值从 2000年的 46.36 g/m2 上升到 2020年的 56.19 g/m2;④森林生长季地上生物量由北到南呈现"低-高-低-高"的空间分布态势,而草地则自西向东逐渐增高,21 a间低生物量面积减少,高生物量面积增大.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动态,为大尺度多生态系统生物量反演提供思路.

    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多源遥感数据内蒙古

    新疆阿尔泰山区泥炭地分布及不同泥炭累积过程对比分析

    武政张彦杨平徐福军...
    2225-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介绍了新疆阿尔泰山区泥炭地分布、类型及泥炭性状特征,对比山区内不同泥炭地的泥炭累积过程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疆阿尔泰山泥炭地主要分布在海拔 1 700~2 500 m的山间洼地,以草本和草本-泥炭藓沼泽为主.受地形和局地气候影响,泥炭地呈现出西北多且泥炭层厚、东南少而泥炭层浅的分布特征,东南部泥炭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远低于西北部.山区泥炭主要形成于早全新世时期,不同泥炭地的形成时间、泥炭累积速率和碳、氮含量变化存在差异.季节性冻土区铁力沙汗泥炭发育于约 10 000 cal a B.P.,而多年冻土区哈拉萨孜泥炭形成的起始时间约为 14 000 cal a B.P..铁力沙汗泥炭累积速率表现为在泥炭起始发育时期较高,中全新世时期降低,晚全新世时期又上升的变化趋势,而哈拉萨孜呈现整体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铁力沙汗泥炭在中全新世时期的碳、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而哈拉萨孜泥炭碳、氮含量变化趋势整体较为平缓,仅在晚全新世时期变化显著.研究发现,除区域气候变化外,地质构造、水文条件以及植被变化过程等局地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山区泥炭累积和发育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选用泥炭样本重建区域古气候时,要加强局地环境变化对区域气候重建过程的影响研究.

    新疆阿尔泰山泥炭地分布泥炭性状泥炭累积过程全新世气候变化

    积雪特性及土壤热状态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子龙单家珣姜秋香刘传兴...
    2234-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积雪特性是研究融雪规律、融雪径流特点以及融雪侵蚀过程的基础,是进一步探究积雪化学性质和土壤冬季温湿度变化前提.积雪和土壤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极为敏感的,气候变暖将显著影响积雪各项特性的变化特征和冬季土壤温度的变化.然而,气候变暖对这一过程的确切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采用红外辐射仪对覆雪土壤和稳定期积雪进行增温处理以模拟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一过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覆雪厚度和空气温度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是显著的,并通过检验后分别对H区表层、H区 10 cm土层、L区表层和N区表层建立了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关于积雪特性,本次试验积雪以干雪和微湿雪为主,全试验期积雪含水率始终<3%,高温加热区(H区)雪样含水率要高于中等加热区(L区);高温加热区(H区)雪样密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中等加热区(L区)雪样密度小幅度下降;积雪孔隙率全层保持在 75%~85%之间,同时各处理均表现出上层孔隙率显著大于下层的趋势;积雪粒径主要在 1.2~2.5 mm 之间,且上层雪粒相对独立,粒径较小,下层冰晶颗粒连结现象严重,冰晶颗粒较大,随着增温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试验为未来研究气候变暖对积雪理化性质以及覆雪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气候变暖稳定期积雪积雪特性土壤热状态线性回归

    洞庭湖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预测

    李丽蓉黄一民张秋锦郝丽婷...
    2247-2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高温热浪天气正在由极端事件逐渐成为常态,高温热浪给人体健康、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如何准确预测高温热浪的持续天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洞庭湖流域地处全球三大高温热浪频发区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本文利用 1984-2020年洞庭湖流域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 4大类高温热浪影响因子资料,通过全子集回归筛选影响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的显著因子,并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洞庭湖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模型.结果表明:①洞庭湖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在 20世纪 60年代至 20世纪 70年代初表现为下降;20世纪 70年初至 20世纪 90年中期变化不明显;20世纪 90年中期以来呈现显著增加趋势.②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与气温、地表太阳辐射、南亚高压东伸脊点、植被生长状况、气溶胶、地面硬化和城市化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相对湿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ENSO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利用全子集回归得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ENSO变化、气溶胶、地面硬化和城市化是影响洞庭湖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的显著因子.③基于显著因子的同期观测数据建立高温热浪持续天数预测模型,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全子集模型,可作为 1984-2020年洞庭湖流域高温热浪持续天数的最佳模型.其中,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集判定系数为 0.90,均方根误差为 3.03 d;测试集均方根误差为 2.51 d,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58%.

    高温热浪持续天数影响因子全子集回归BP神经网络算法

    历史地理学与国际法学的互鉴互促:评《南海的历史与主权》

    丁雁南
    2258-2261页

    "全球南方城市发展:城市地理与文化地理的对话"专栏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马凌何金廖席广亮
    22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