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

陆大道

月刊

1000-0690

geoscien@neigae.ac.cn

0431-85542212

130102

长春市高新北区盛北大街4888号

地理科学/Journa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为学术类期刊。设有论著,综述,研究报道,研究方法,书评,简介等栏目。为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传统聚落景观的科学语言

    胡最刘沛林谭敏
    1309-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聚落是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解读传统聚落的文化特征成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命题.本文结合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理论(简称景观基因理论),明确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简称景观基因组图谱)作为传统聚落景观科学语言的依据:①梳理了景观基因的概念、特征、内涵和发展现状,阐述了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特征和意义;②结合科学语言的特征,从核心理念和框架的角度明确了景观基因组图谱作为传统聚落景观科学语言的内涵与特征;③从功能、方法论和哲学意义的角度明确了景观基因组图谱作为传统聚落景观科学语言的方法学意义.总之,景观基因组图谱是现代信息技术、自然科学方法与理论、科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在传统聚落景观研究领域深度融合的结晶,是传统聚落景观的科学语言.

    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基因景观基因组图谱科学语言

    基于MGWR的街道尺度下建成环境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异影响机制研究——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王恩旭周江杨俊王以诚...
    1322-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的关系是城乡规划领域的重点研究议题,本文以街道为研究单元,以沈阳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百度热力图数据、建筑轮廓数据、路网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与POI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模型),探讨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站点距离5个维度的建成环境指标对城市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活力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的圈层式结构,建成环境对于城市活力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②商业服务中心性、路网密度、建筑密度、功能混合度、地铁站点密度5个指标对各街道城市活力均呈较强的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规律;③绿化率、公交站点密度对于城市活力在所有街道上均表现为负向影响,且绿化率的影响强度高于公交站点密度;④人口密度对城市活力影响除马官桥街道外均呈负向影响,影响系数均较小,影响程度微弱.⑤道路交叉口密度对于中心城区西部的12个街道城市活力呈正向影响,影响系数较小,影响程度微弱,而对于其余街道均呈负向影响,且负向影响程度明显强于正向影响.

    建成环境城市活力街道尺度城市中心区MGWR模型多源大数据

    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张文斌姜莉娟张志斌陈龙...
    1332-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年以来,居住空间分异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梳理其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对后续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文中借助文献计量和CiteSpace可视化功能,分析了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文献,结果表明:①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自20世纪初形成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体系;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基础上亦进入成熟阶段.②国际上的作者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大部分跨领域、跨机构合作较多;而国内作者分布分散且跨领域、跨机构合作较少,高校是其研究的中坚力量.③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居住隔离、"种族隔离"、空间隔离等方面,且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等是其研究的前沿和趋势;国内则主要集中于空间分异、居住分异、居住空间等方面,且影响因素和机制政策等是其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最后,从立足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借助互联网及大数据进行创新研究、运用多维指标精准地探测居住空间分异并预警、关注中小城市等充实研究案例、结合分异机制考虑尺度效应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调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居住空间分异CiteSpace文献计量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

    王芳侯静怡牛方曲
    1344-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互联网普及与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检验互联网使用是否会对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结构产生影响,是否促进居民家庭消费升级.发现:①互联网使用人数、使用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的频率以及居民家庭总消费在时序上均显著增长;东部地区享受型消费占比最高,中部地区发展型消费占比最高,东北地区生存型消费占比最高;互联网使用人数和家庭总消费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且表现出空间扩张和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②互联网使用在促进家庭总消费的同时,也推动家庭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此外,互联网使用对于不同区域、城乡家庭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城镇、西部、东北地区家庭消费升级中有更突出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使用消费升级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和结构空间异质性

    土地空间连续体解析及其尺度划分初探——以阜平县为例

    尹海魁王树涛陈亚恒周亚鹏...
    1355-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空间冲突、尺度划分失真、功能错位等土地资源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通过归纳与演绎分析,探索性提出了土地空间连续体概念,并从概念辨析、哲学解释、分类学解释等方面开展了内涵解析.依托主导因素分析、DEM流域分析、图层叠加空间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土地空间连续体尺度划分理论框架.结果表明:①土地空间连续体概念能够从土地系统科学视角全方面、多尺度表达土地单元组合体内涵,科学诠释了土地构成单元在空间上连续与间断的辩证关系.②以小流域、土壤、植被、土地现状利用方式为主导要素将阜平县土地空间连续体逐级划分为"小流域尺度-土地链尺度-土地段尺度-土地块尺度"4级尺度类型体系,其中一级小流域尺度包含7种类型单元,二级土地链尺度包含54种类型单元,三级土地段尺度包含140种类型单元,四级土地块尺度包含560种类型单元,为土地空间多尺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借鉴.③土地空间连续体各级尺度类型是从土地单元空间连续的视角考虑了多种主导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综合反映环境和土地系统特点的基本研究单元.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开展特征尺度视角下的土地利用与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土地空间连续体内涵解析尺度划分

    青年旅舍"家"的概念化与地方协商——以丽江"背包十年"为例

    梁增贤徐海超
    136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背包十年"青年旅舍为例,构建了物质追求/社会追求、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的青年旅舍"家"空间概念化模型,通过实际调研与深度访谈,揭示青年旅舍不同功能形态与主体地方协商策略.研究发现,青年旅舍对于不同身份的青年人意义不同,分为提供旅游停泊的"传统之家"、以活动空间为核心的"社交之家"、延伸和互补原家的"生活之家"、表征青年部落文化的"理想之家".研究进一步发现,青年旅舍作为旅游情境中的家也存在对应以上4种家的局限性,需要青年人通过相应策略来达成地方协商.

    空间青年旅舍概念化地方协商

    城市蓝绿空间降温绩效评估及提升策略——以北京市为例

    李建春Chen Y Wendy袁文华
    1376-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和水体对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但因城市空间稀缺导致建设机会成本高,提升蓝绿空间绩效研究亟需深化.本文构建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降温绩效评估模型,定量测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蓝绿空间斑块降温效果,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与地表温度数据,评估大于1 hm2蓝绿空间辐射范围的降温绩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研究期内北京市蓝绿空间面积不断增加,呈现由小型面积(Ac)(1≤Ac<2 hm2)为主向中型(2≤Ac<10 hm2)和大型(Ac≥ 10 hm2)转变;水域持续增加,而林地、草地和混合类型减少;三环以内老城区面积基本持平,而四环减少、五环增多.②根据缓冲区降温模型,北京市蓝绿空间的降温区范围不断增加,从类型结构上看,大中型蓝绿空间形成的降温区增加,而小型蓝绿空间的降温区减少;林地面积虽然减少,但其降温区面积却在增加,而水体降温区面积增长不及自身面积增长.③不同类型蓝绿空间绩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小型和中型混合类型、大型水体的降温绩效比其他同等规模的绩效更好.因此,优化蓝绿规模和类型结构、调整空间形态布局、改善生态空间质量对充分发挥蓝绿空间降温效应起到重要作用,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蓝绿空间成本-收益分析降温绩效生态福祉

    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基于新疆83个县市的实证分析

    龙顺发曹开军商宁
    1387-1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推动力.以新疆83个县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空间杜宾模型探讨新疆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2006-2020年,新疆旅游发展与乡村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后者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强.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也存在逐渐增强的趋势.②新疆旅游业发展整体上可以同时助推"本地"及"邻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社会经济支撑的提升,进而促进乡村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新疆旅游发展影响乡村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时间上,以2011年为分界点,该空间效应表现出"负→正"的转变过程;空间上,该空间效应表现出"由北到南递减"的特征.从分解路径来看,该空间效应也表现出突出的区域异质性.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推进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与新疆乡村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乡村振兴旅游兴疆乡村发展空间杜宾模型时空异质性新疆

    河北省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分析

    杨丽花雷欣白翠玲和文征...
    1396-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重点村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河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依赖关系,揭示乡村旅游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运用组态分析方法,选择河北省4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案例,分析影响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构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锁定机理框架.研究发现:①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旅游设施、产业发展与乡村环境5个要素是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前因变量,变量共同作用影响乡村产业振兴.②变量组合方式及作用大小不同,产生多种组态类型.不同组态类型可归纳为2种路径,即乡村产业高质量振兴路径和乡村产业低水平发展路径.③案例区因自身发展的差异及主导因素的不同形成了 4种组态类型:环境突出型、产业带动型、市场锁定型和设施锁定型.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4种组态的成因及限制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

    乡村旅游产业振兴锁定效应组态分析河北省

    全球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制冷度日数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及模拟

    李元征王怡君赵国松贺添...
    1406-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冷度日数(Cooling degree days,CDDs)可指示空间制冷能耗与室外热环境,但在全球栅格尺度上同时考虑气温、相对湿度与人口的CDDs分析鲜见报道.据此,本文利用气象、人口、遥感等数据,曼-肯德尔法、相对重要性分析、机器学习等方法在全球0.25°栅格尺度上开展气温-相对湿度-人口驱动型CDDs时空变化、影响因素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基于湿球温度计算的CDDs(CDDswb,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在30°N~30°S间除北非与西亚外的不少地区均高于567(℃.d),极高值[1 469~2 677(℃.d)]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东南亚中南半岛南侧及其以南地区.基于湿球温度与人口计算的CDDs(CDDs based on wet bulb temperature and popu-lation,CDDswb_pop)大多低于17×106(℃·d·人),高值[277×10~2144 ×106(℃·d·人)]主要在恒河平原与印度南端、尼日利亚沿海、越南南北平原与爪哇岛.②1970-2018年CDDswb与2000-2018年CDDswb_pop在中高纬度呈现极高年际间变异,全球未来变化趋势多与过去保持强一致性.CDDswb显著增加(P<0.05)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与西亚、澳大利亚、里海东部、印尼西部的一些地区,显著降低区域主要分布在拉美、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胡焕庸线以南及中南半岛的一些地区.CDDswb_pop在一些地区显著增加,速率基本小于8×106(℃·d·人)/a,集中发布在北非、西亚与里海东部的一些地区.③纬度与高程均分别与CDDswb及其变异系数呈现显著负向与正向偏相关关系(P<0.05);在不同大洲内,年降水量、夏季反照率、增强型植被指数与PM2.5对CDDswb影响不同,夜间灯光影响不大.CDDswb实际值与模拟值间R2大多高于0.935,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多小于6.77%,均方根误差在15.63~184.51(℃·d).

    制冷度日数相对湿度人口加权PM2.5广义回归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