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院落资源代谢科学基础及研究框架

    薛冰许耀天李宏庆张宇鑫...
    2107-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人地系统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能够有效推动院落资源空间科学营建及促进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伴随老龄化与人口缩减加剧,中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未来绝大部分乡村居住空间更有可能回归到传统院落式结构.因此,论文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资源代谢理论等科学基础理论,探讨中国未来乡村院落发展情景,同时耦合资源代谢分析体系与院落微地理—经济—社会—产业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化院落资源空间配置与流动规律,综合考虑未来乡村居民各层级需求,建立了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改进的院落资源空间演变概念模型、空间复合结构下的院落全景资源流动模型、院落资源代谢评价指标体系与面向未来的乡村院落资源代谢研究框架,并系统阐释了院落资源代谢研究与空间功能及区域政策的外部科学关联.论文通过创新提出系统规范的以独立院落为研究对象的资源代谢科学基础及研究框架,从中微观尺度评估资源在院落内的流动规律,有助于精确识别区域内资源的最优分配路径,使资源配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居民情绪效益均能够被最大化实现,从而为实现院落资源全域化整合与多元化增值提供科学支撑,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决策提供高效指导,精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院落居民需求资源代谢评价指标人地关系

    家庭视角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与框架构建

    申悦
    2124-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城市空间重构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是从个体到社区和城市必不可少的中间层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家庭视角的时空间行为,但更多将家庭的特征和分工作为背景和解释性因素,对于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考虑得相对较少,尚未厘清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和效应,难以为家庭视角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生活空间的优化提供有效抓手.论文从日常生活和时空间行为出发,聚焦家庭与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构建研究框架.首先,构建"时间—空间—社会"的研究框架,提炼家庭成员的行为互动模式;其次,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深入揭示家庭成员行为互动的影响机理与效应;最后,以家庭生活质量提升为导向,提出面向家庭友好的生活空间优化方案.研究旨在补充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中的家庭尺度,推进行为地理学研究转向个体间的互动;为生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社区生活圈和城市空间的优化提供科学指引,推进城市规划和社会治理走向"家庭友好".

    家庭时空间行为行为互动生活质量生活空间

    基于GRACE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构建方法分析与展望

    罗增良董雯雯王伦澈丁相毅...
    2136-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GRACE卫星反演的水储量信息为研究水循环过程提供了高精度数据,但如何把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到现有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径流模拟过程,已成为限制GRACE数据应用于水文模型、提高径流模拟精度的关键科学问题.论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的常用方法、现有数据同化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以及不同数据同化方式提高水文模型精度的程度.进而,总结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存在的难点问题,并展望可能的破解途径.梳理结果表明,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面临的难点问题包括水文模型精细的建模需求与GRACE数据粗糙时空分辨率的矛盾问题,以及水文模型单独模拟水储量分量与GRACE数据表示陆表总的水储量变化的矛盾问题;综合前人在不同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RACE水储量数据同化,水文模型水储量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减少了约5%~40%,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10%~50%,但径流模拟精度的提高幅度比较有限,相关性系数提高了约2%~16%.研究结果将为推动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同化的水文模型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GRACE卫星水储量数据分布式水文模型陆表水储量数据同化径流模拟

    城市科学视角下的中国建成区域位序—规模关系研究

    邓小月何深静陈彦光
    2147-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成区用地是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从城市科学的视角出发,将建成区域视为一种遵循一定自然规律的研究对象,分别使用传统的和等级重构的位序—规模分布模型分析其面积与人口规模分布,并且检验了建成区规模增长是否服从Gibrat定律.研究发现,建成区域的面积规模在两种模型下都服从位序—规模分布,而人口规模仅在重构的模型下才服从位序—规模分布.而使用两种规模测度的建成区域体系,都不适用Gibrat定律.结果表明,中国建成区内部建成行为与人口流动动力机制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建成行为具有中心化管理的趋势,而人口流动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因此面积的扩张易于人口增长.在算法意义上,相比于传统的位序—规模表达,等级标度模型具有给数据降噪的功能,可以作为大样本量位序—规模分析时的优化算法;在理论上,等级标度模型从宏观结构上给位序—规模提供了一种解释,即位序—规模图式是一种宏观的、隐藏的秩序,需要在经验数据的重构中重新发现规律.

    城市科学Zipf定律城市标度律分形城市

    空间句法结合时空间行为分析的城市社区生活圈空间评价研究——以北京市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

    刘伟中张艳
    2157-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开放性、多样性和弹性化的宜居社区生活圈,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重要环节.在社区生活圈尺度进行服务设施时空优化是城市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论文以北京近郊当代—怡美社区生活圈为例,将空间句法模型与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相结合,开展城市社区生活圈尺度的空间环境评价并提出生活圈空间优化建议.研究发现,空间句法测度出可用性较高的空间通常因门禁管理、居民行为偏好、工作安排等因素而在居民日常活动中较少被使用;居民使用其他社区设施揭示了社区间空间共享的需求;社区生活圈内存在设施配置不合理、公共空间不足的短板,购物设施距居住区较远而较少被居民使用,休闲空间不足迫使居民将大型交通枢纽的开敞空间作为休闲活动空间.未来,从人的时空间行为需求与社区建成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出发,提倡社区生活圈内的社区间更多开放和共享公共空间、增加弹性化活动空间等,从而营造更加宜居和谐的生活活动空间.

    社区生活圈空间句法时空间行为空间优化北京市

    家庭制约对其成员通勤距离的影响效应探究——以武汉市为例

    牛强常云瑞张浩付文琪...
    2171-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对个体的制约是国内外行为研究的重要议题,然而缺乏大规模数据及效应测算.论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家庭对通勤距离的制约指数(下称制约指数),用以定量衡量家庭制约对成员个体通勤距离的影响,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运用2019年6月联通手机信令数据,通过社会网络模型进行家庭样本识别并检验,计算家庭对不同年龄、性别、单多职工成员的制约指数,定量分析家庭制约对个体通勤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家庭对男、女性成员通勤距离都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女性的制约指数均为"正向制约",即受到家庭制约女性的通勤距离小于无家庭制约的女性,而多职工家庭男性的制约指数多为"负向制约",即受到家庭制约男性的通勤距离大于无家庭制约的男性,总体上女性较男性受到家庭的制约作用更强,多职工家庭男性所受到的制约作用最弱;其次,从制约指数与年龄段的关系来看,单职工家庭女性的制约指数随年龄逐渐提升,并与多职工家庭女性逐渐持平,单职工家庭男性的制约指数多为负值,多职工家庭女性的制约指数也是随年龄逐渐提升,而多职工家庭男性的制约指数则稳定在0.03左右.研究基于大数据所提出的方法为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通勤行为研究拓展了思路,同时为开展各类家庭制约理论研究以及家庭影响个体行为的精细化建模提供参考.

    家庭制约通勤距离家庭制约指数大数据武汉市

    复杂系统视域下的江汉平原乡村社区空间演化机理及优化指引

    胡梦姗余斌颜梅艳何立翔...
    2183-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中国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意义,揭示乡村社区空间演化机理能够为此提供科学依据.论文立足江汉平原京山市乡村居民抽样调查与实地访谈数据,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空间组织三个方面构建综合测度指标体系,主要运用系统动力学方程从生活服务设施构件数量和匹配关系双重视角解读乡村社区空间演化特征与机理、解构乡村社区空间优化目标及路径.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江汉平原乡村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地区差异趋于减小,乡村社区空间综合指数由0.2205增至0.3742,空间变异系数从0.1700降至0.0545;居住环境维度主导乡村社区空间演化进程,贡献率达到67.07%,其中居住条件要素发挥主要作用,贡献率达到43.30%.②同期,江汉平原乡村社区空间协调性不足、总体协调度指数为0.0114,结构匹配不够合理、空间组织协调度仅为0.0001,基础设施—居住环境(β12>β21>0)和居住环境—空间组织(β32>β23>0)相互抑制可能阻碍了乡村社区空间系统的协同演化.③江汉平原乡村社区空间具有系统进化特性,阶段性优化目标为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空间组织三个分维指数值分别提升至0.4510、0.6867、0.2846,总体协调度提升至0.3400,据此从乡村生活服务设施构件数量和匹配关系两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乡村社区空间演化空间优化系统动力学方程江汉平原

    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程度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基于"融入—接受"二元分析视角

    林育豪古恒宇
    2197-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衡量户籍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成效的重要指标,对于新时代贯彻落实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从个体融入意愿和感知接受程度的二元分析视角出发,对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融入程度展开研究,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①东南沿海和青藏高原地区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程度偏低,北部、中部和川渝地区则相对较高,个体融入意愿和感知接受程度的空间格局与流动人口的主观社会融入程度相似;②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受到个体内部和城市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个体融入意愿在华南和西地北区表现为正向影响,而在山东及周围地区表现为负向影响,感知接受程度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全局正向影响,同时主观社会融入还受到年龄和流动距离的全局梯度影响及性别、民族多样性和经济水平的局部显著影响.各变量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差异明显,个体融入意愿、感知接受程度和性别的空间异质性更加突出.③个体融入意愿对主观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受到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和流动时间的负向空间调节效应以及公共服务的正向空间调节效应,感知接受程度对主观社会融入程度的影响受到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负向空间调节效应以及婚姻状况和公共服务的正向空间调节效应.研究揭示了流动人口主观社会融入的空间不平稳机制,为基于社会融入视角的各地区流动人口治理提供更精准的政策建议.

    主观社会融入程度个体融入意愿感知接受程度空间异质性MGWR

    中国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曾通刚何雄浪
    2213-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是区域发展的基础要素.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论文以"胡焕庸线"为参照,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相匹配的区域层面数据,运用非参数检验与多层Logit回归模型,分析中国西向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大约三成的西向流动人口选择长期居留,总体上居留意愿较低.在流入地分异上,城市规模越大,其居留意愿越高.②不同强度居留意愿流存在明显地域分异.自中原地区流向西北半壁中省会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高.③居留意愿受到经济与非经济要素的共同作用.个体层面上,居留时间、家庭规模、家庭收入、雇主身份、拥有产权住房、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心理融入以及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对居留意愿具有积极作用.流出地为东南半壁中的北方城市,其居留意愿更高.区域层面上,海拔高度对居留意愿存在抑制作用,地方发展活力和城市规模发挥积极作用.基于研究发现,论文提出稳定提高经济收入、构建家庭友好型政策体系、营造包容性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发挥城市群引领带动作用的政策建议.

    居留意愿胡焕庸线流动人口西向流动西北半壁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空间多尺度研究——以辽河口国家公园为例

    钟敬秋彭帅高梦凡王梦婷...
    2226-2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作为连接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桥梁,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实际获得的非物质利益,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国家公园是促进典型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价值化和普惠化的空间载体,其将生态保护、科研宣教和游憩利用作为管理目标,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开展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对于发挥国家公园生态—社会效益和满足公众非物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辽河口国家公园为案例区,基于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不同空间尺度研究范式,构建文化服务流空间多尺度集成框架,结合遥感、社交媒体等多源数据,应用MaxEnt模型和ArcGIS平台等空间分析工具,探究研究区游憩、生物多样性、历史和科教4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与服务流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在区内尺度,各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给大于区内服务流,4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主要集聚在河口及东部海岸地区;在区际尺度,各类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分布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大,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②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空间分布的因子作用强度存在差别,其中距国家公园距离和经济因素在不同尺度间差异显著,前者在区内、省域和全国呈现"强—弱—强"变化特征,后者则呈现"弱—强—强"特点.论文所构建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空间多尺度集成框架,不仅是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流分布格局与流动机制的探索性研究,而且可为提高国家公园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服务流社交媒体数据空间多尺度MaxEnt模型辽河口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