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供需视角下老城区通风空间识别与匹配研究

    方云皓赵丽元
    346-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通风空间作为风环境优化的场所,亦是热岛效应缓解、居民舒适度提高的重要载体.从供需视角下开展老城区通风空间研究,能够为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性与低碳发展策略提供支撑和指引.论文以上海徐汇区、广州荔湾区、南京鼓楼区以及武汉硚口区为例,基于建筑形态数据、遥感数据、POI数据以及常住人口密度数据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通风供给系数(ventilation supply index,VSI)与通风需求系数(ventilation demand in-dex,VDI)评估老城区的通风供给能力和需求水平,同时采用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通风供给空间与需求空间的匹配关联程度,识别不同类型通风供需区域并划分管控干预优先级.结果表明:①老城区整体通风供给能力较低,整体通风需求水平较高,二者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错落异质性,供给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蓝绿空间等开阔场所,需求系数高值区主要集聚在高密度、高开发强度空间.②老城区通风供需区域涵盖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以及低供给—高需求4种类型,其中处于供不应求(低供给—高需求)状态的空间单元比例约占14.9%~19.7%,通风供需匹配情况总体不容乐观,亟需得到管控优化以提升内部通风供给能力.③老城区高优先级管控区域分别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徐家汇街道,广州荔湾区的华林、多宝、岭南、沙面、花地街道,南京鼓楼区的华侨路、湖南路、挹江门街道,武汉硚口区的宗关、汉正街道.

    城市通风空间供需匹配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管控优先级老城区

    区域创新研究的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

    杨静銮刘卫东刘志高
    361-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学者高度关注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开展了丰富的区域创新研究.在研究早期,区域创新研究以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索了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机制及区域特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气候、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全球挑战的突显,区域创新研究在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已有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研究进行理论梳理,但未充分关注区域创新研究的社会经济背景变化及其对研究的影响.为此,论文全面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的研究范式变革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主张及主要研究话题,揭示了区域创新研究逐渐由封闭转向开放及由静态转向动态转型演进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和转型研究等研究视角对区域创新研究的贡献,强调区域创新研究需要重视全球知识对区域创新活动的重要性并审视创新的价值和方向.在总结国内外区域创新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未来区域创新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创新的多尺度、差异性、负效应及国家的作用.

    创新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全球知识流动可持续转型

    中国乡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再认知及展望——基于人口城乡逆流视角

    朱媛媛罗源
    374-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人口流动是改变并形成新城乡关系的重要驱动力.伴随中国城乡融合的深度发展,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出现新动向,即人口城乡逆流,这一重要社会现象正推动着乡村社会联系与发展.人业互动作用下作为空间载体的乡村社会空间的演进与重构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探讨中国乡村"人—地—业"格局复杂化背景下的人口城乡逆流对乡村社会空间的重构过程,对于理解目前"城乡中国"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从城乡人口流动与乡村重构、乡村产业发展与乡村社会空间演变、乡村社会空间重构过程及效应等核心研究领域着手,利用VOSviewer工具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凝练出当前研究重点关注主题取得的成效与亟需解决的瓶颈,进而从人口城乡逆流重构乡村社会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过程规律、作用机理、地方效应等4个方向进行研究展望,旨在重新认知并诠释新时代中国人口城乡逆流现象,破解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人口问题,为缩小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支撑.

    人口城乡逆流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空间重构乡村社会空间

    理解西方地缘经济与地缘经济学

    胡志丁毕诗瑶
    387-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商业和贸易越来越多地与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联系在一起,各国更加倾向于从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出发来考虑经济问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多极经济力量体系崛起,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不断升级,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对于地缘经济研究的兴趣.但当前地缘经济研究仍缺乏清晰的理论和概念界定以及完整的质性分析框架,难以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地缘经济理论支撑.基于此,论文对西方地缘经济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①西方地缘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可以划分为理论萌芽和理论初创两个阶段;②形成了地缘战略学派、经济地理学派、批判地理学派三大理论学派;③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分别基于"资本逻辑"和"领土逻辑",并相互纠缠;④主要实证研究议题涵盖了地缘经济战略、地缘经济工具的实施及其有效性、地缘经济话语与想象等方面.最后,论文指出地缘经济是一种现实存在,而地缘经济学作为其对应的理论总结,是基于资本逻辑的政治地理学,关注地缘政治空间经济.它与地缘政治学辩证统一,既是一种外交政策实践,也是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已有研究和中国面临时代背景的耦合性,论文认为未来可以从地缘经济韧性、不同尺度下地缘经济工具的实施及其有效性问题、小国与第三国地缘经济实践、城市区域主义视角下的地缘经济、地缘经济话语与实践关系研究等5个方面展开研究.研究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地缘经济,把握西方地缘经济学发展动态,更好地引导国内地缘经济学发展,以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和平崛起.

    地缘经济地缘经济学地缘政治领土逻辑资本逻辑

    "物质转向"视角下移民地理研究进展与启示

    周妍薛德升高权
    40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地理学"再物质化"思潮的影响,移民地理学开始将物的主体性纳入移民地理的研究框架,探索流动性与物质性相结合的移民地理研究新范式,以解释当前愈发复杂的移民局势,并形成了移民地理学的"物质转向".移民地理学对物质性的关注较早,但其对物的讨论往往过于宽泛而缺乏焦点,使得该领域一直未能形成一套主流的理论体系.基于此,论文拟通过梳理国内外移民地理相关文献,对该领域当前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前沿进行系统的综述,并围绕移民流动过程中"人—物—地"互动构建理论框架.首先,对西方物质研究的哲学脉络进行梳理,发现"物质转向"思潮最早根源于西方唯物主义、新物质主义与知觉现象学等理论,这些哲学思想与地理学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空间辩证思想.其次,通过对近10年的移民地理"物质转向"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其研究主要聚焦于4个研究热点:移民基础设施、移民身体与生命政治研究、移民物质文化与空间实践、超越人类的移民地理.最后,文章对西方移民地理"物质转向"的理论框架进行总结,阐述其对中国移民研究的借鉴意义,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中国本土化移民理论的展望.

    移民地理学移民流动性物质转向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