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周成虎

月刊

1007-6301

dlkxjz@igsnrr.ac.cn

010-64889313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科学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Geography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与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主要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对策、区域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设有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综述、专家论坛、学术动态、重大课题进展及书评、书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旅游邂逅视角下海洋边境空间的主权实践——以西沙群岛为例

    周雯婷丁哲璇刘玄宇刘云刚...
    1826-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旅游与政治地理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南海旅游活动已成为周边国家辐射地缘政治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关注海洋边境旅游作为地缘政治日常化的邂逅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理论和政策意义.论文以旅游邂逅为理论工具,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西沙旅游中政府推动的宏观权力下渗如何和微观个体的具身参与形成共鸣进而推动主权实践的实现,以期全面理解海洋边境旅游中的空间—权力关系生产.研究发现:在西沙旅游中,国家引导了具有政治性逻辑的空间制度设计,并通过旅游活动内嵌的社会文化元素,以"人—人"互动邂逅和"人—景观"感知邂逅的双重策略向游客传递地缘政治话语;游客在旅游前基于西沙情怀的边境地理想象,旅游中的具身参与、互动和感知,旅游后情感延续构筑的"主权属我"升华为集体认知,自下而上地推动了西沙主权实践的实现.研究有助于加深旅游地缘政治研究中的"旅游邂逅""主权实践"等概念的理解,为南海问题提供多样化的分析视角.

    海洋旅游旅游邂逅主权实践西沙群岛南海

    区域不平衡:理论回顾、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邢祖哥贺灿飞
    1839-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区域不平衡发展现象不断加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形成严峻挑战.区域不平衡是经济地理学的经典命题,其概念与研究框架不断被更新,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现有研究对区域不平衡研究的系统认知不足.基于此,论文梳理了国外区域不平衡研究发展历程和视角转向,通过国外趋势与国内外对比分析,提出区域不平衡研究方向展望.研究发现:①区域不平衡研究经历了早期萌芽阶段(19世纪末以前)、单一视角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二元视角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和动态视角阶段(21世纪以来)4个阶段,研究视角从趋同、趋异转向动态开放;②随着区域融入全球化程度日益上升,区域不平衡研究发生了由经济不平衡转向多维度不平衡、从静态均衡到外生冲击、由地方化到"全球—地方"互动的视角转变,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③当前区域不平衡研究范式变化趋势体现为衡量方法的改进、与现代经济地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对尺度效应的关注;④未来区域不平衡研究亟需融合借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区域不平衡的内外因素协同作用、动态演化趋势和周期效应、多尺度力量交互和多元主体互馈机制等问题.

    区域不平衡区域发展区域差异协调发展全球化

    乡村地域系统视角下农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与优化路径

    曹智黄奕嘉
    1853-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是城乡发展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实现乡村土地利用优化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城镇化中后期,城乡治理进入"深水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系统性研究为支撑.论文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并结合问题类型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路径.研究发现:①乡村地域系统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以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不同数量和品质的要素形成乡村地域系统结构,其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并承担调节乡村要素、优化乡村结构、提升乡村功能的双向传导作用.②当前土地利用问题包括资源与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③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包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和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研究可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升乡村土地利用效益,推进乡村转型振兴提供参考.

    乡村地域系统理论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优化路径要素—结构—功能农村发展乡村振兴

    结构二重性视角下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安丰平高金龙朱欣怡张溪彧...
    1865-1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地区的螺旋式衰落逐渐成为全球乡村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论文系统梳理回顾了乡村发展模式的演替过程,认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根植于地方又面向外部,能够实现"上下联动、内外共生",更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内涵,展示出较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为当下乡村发展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构建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的实证框架,重点总结了乡村新内生发展模式在主体与网络层面的主要实证研究,指出现有研究仍无法解决特定现实命题和理论命题上的操作性问题,缺少系统性行动框架指引;因此未来可从多学科视角展开乡村新内生发展的行动框架及评价研究,探索乡村新内生发展的差异化转型路径及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乡村地理学者推进乡村新内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转型新内生发展结构二重性乡村振兴文献综述

    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及其相关启示

    李琪胡晓亮张小林李红波...
    1878-1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已有研究仍缺乏对城乡融合发展参与主体的探讨.近些年,日本学界与政界提出"田园回归"理念,关注人的主体性,提倡以城市乡村化为前提的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多元化,并以此尝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论文首先介绍了田园回归的提出背景及概念内涵.随后,从主体视角出发,通过对日本相关政策、时代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及社会舆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了田园回归理念下日本城乡融合发展的多元主体变迁过程,总结出"定居人口 →移居人口→交流人口→关系人口"的变迁路径,表明参与日本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相关社会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此外,田园回归理念还践行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发展观,注重社会主体价值的实现,为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田园回归多元主体城乡融合发展关系人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