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及启示

    葛全胜朱会义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理解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逻辑、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找准历史方位,确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集成现有研究成果,梳理了两千年来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变迁过程,总结了主要要素的变迁特点,探讨了这些历史变迁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研究表明,两千年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的多尺度准周期波动、黄土高原破碎化、北方地区沙漠化土地扩张、河口三角洲海岸在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步外移、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湖泊萎缩、森林和温带草原面积下降.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突出表现在人口增长和格局变化、经济中心向东南迁移、耕地向外围扩张、交通网络由道路网和运河网向立体化综合交通网转变.依据上述变化的历史逻辑,未来基本自然地理格局和地理界线仍将长期存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星罗棋布的湖泊水系已难再现,南粮北运成为历史,但森林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网络建设仍需进一步推进,同时还要加强沿海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防控体系建设.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历史变迁过去两千年

    探讨过去人地关系演变机制的"支点"概念模型

    董广辉仇梦晗李若陈发虎...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规律和机制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人类社会演化的不同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人地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轨迹和机制可为有效衔接古今人地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对过去人地关系研究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提出"支点"概念模型尝试解释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当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达到平衡状态,随后的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变化都有可能打破其平衡状态.人类社会系统在面对生存环境变化压力时可能出现两种不同方式的响应:①通过人口数量的调节适应生存环境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其特点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式(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支点"位置)不变;②通过人类社会组织结构或技术革新方式使社会适应生存环境变化的"韧性"增强,体现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韧性呈增强趋势,人地关系演变的主导因素也整体呈现由自然因素向人为因素的偏移.最后,以河南、山西和陕西三省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一公元前3000年)至周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256年)的人地关系研究为例,运用"支点"概念模型分析了其演变机制.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支点"概念模型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社会韧性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张兴航张百平王晶余付勤...
    3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一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东大巴山南麓(EBMS)4个地理单元,从植物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面,对区域气候分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植物种类层面,EQMN主要为北方植物,EQMS出现常绿树种且北方植物减少,东大巴山以喜湿喜热的南方植物为主.②群落结构层面,EQ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0个,广布群系1个)、EQMS有6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1个,广布群系2个)、EB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2个,广布群系2个)、EBMS群系3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3个,广布群系0个),只有EQMS群系出现南北性质混合;③丰富度层面,随着纬度增加,科、属、种3个分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减小,但南北方植物混合现象开始在EQMS出现.本文对植被变化序列的研究增加了对东秦巴山地南北分界线判断的科学性,东秦岭南麓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秦巴山地南北样带植被序列气候南北分界

    秦岭陕西段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及空间差异

    齐贵增白红英赵婷孟清...
    4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也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可以折射出暖温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对于湿变化的响应规律和机制特征,对深入理解不同气候带植被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秦岭山地32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探讨了2000-2018年秦岭南北坡NDVI和SPEI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南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秦岭植被覆盖情况整体显著改善,但秦岭南坡NDVI上升幅度和面积占比均高于北坡,南坡植被比北坡改善情况好.秦岭湿润化趋势不显著,但秦岭北坡湿润化速率和面积占比均大于南坡.②秦岭北坡植被比南坡植被更易受干湿变化影响,秦岭北坡植被对3-6月总体干湿变化最为敏感,南坡植被对3-5月(春季)干湿变化最为敏感.秦岭南北坡植被主要受3-7个月尺度干湿变化影响,对11~12个月尺度的干湿变化响应较弱.③秦岭有90.34%的区域NDVI与SPEI呈正相关,大部分地区春季湿润化能促进全年植被生长;随海拔上升,植被对干湿变化响应敏感性先上升再下降,海拔800~1200 m是植被响应最敏感的海拔段,海拔1200~3000 m随海拔上升植被响应敏感性下降;南北坡草丛均是对干湿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植被类型,但秦岭北坡多数植被类型对干湿变化响应比南坡敏感.

    秦岭陕西段NDVISPEI敏感性空间差异

    新疆气候"湿干转折"的信号和影响探讨

    姚俊强毛炜峄陈静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
    5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对新疆区域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呈"暖湿化"特征;但1997年之后,干旱变化趋势、干旱频率、干旱发生月份等均有明显增加,导致70%以上的区域变干,新疆气候出现了从"暖湿化"向"暖干化"转折的强烈信号,即发生了"湿干转折";②新疆气候转折对区域生态和水资源造成明显的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1982-1997年植被趋于"变绿",但1997年之后植被长势迟滞,土壤水分明显下降,生态逆转,生态负效应凸显;③新疆河流径流变化出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对干湿气候转折响应复杂,受冰雪融水对径流补给比例的影响,发源于天山的河流径流对区域干湿变化有正响应,但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径流响应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湿干转折"和极端气候事件加剧背景下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相关成果可为区域干旱灾害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湿干转折水资源生态逆转影响评估新疆

    新疆南部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及景观格局优化

    史娜娜韩煜王琦汉瑞英...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致灾因子一孕灾环境一承灾体"3个维度,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开展新疆南部地区风沙扩散风险评价,然后借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优化关键景观格局组分,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结果表明:①区域致灾因子危险性较高,孕灾环境较为脆弱;和静县、阿合奇县生态本底较好,而盆地及其南部各县易于风沙扩散,尤其是和田地区、且末县及若羌县;绿洲人口和农业生产高度聚集,易损性较大.②46.53%的区域沙源丰富,立地条件差,风沙扩散风险较高.区域下垫面植被覆盖度和土壤类型是影响风沙扩散的最主要因素,风场强度是区域沙源扩散的主要诱因.③基于MCR模型,构建20条生态廊道连通生态源地,包括5条河流型、9条道路型和6条绿带型廊道;其中,1号和4号廊道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余廊道沿塔里木盆地外缘呈圆环形分布;同时,判别出30个生态节点,包括A类生态节点7个,B类生态节点23个,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区和巴州,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等措施降低风沙扩散风险.研究结果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扩散风险防控与景观格局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风沙扩散风险评价景观格局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新疆南部地区

    藏东地区斜坡土壤冻融侵蚀力学机制及敏感性分析

    黄海田尤刘建康张佳佳...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侵蚀是青藏高原草甸覆盖区的主要侵蚀方式,以气候条件一致的藏东地区斜坡表层土壤侵蚀为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条件和土体赋存特征,分析了土壤剥蚀输移的力学过程,探索了缓变的隐性因子和灾变的显性因子对冻融侵蚀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地表冻融侵蚀是自基岩风化和土壤演化起始,经历冻融拉裂破坏与沙土输移,到重新裸露基岩的一个循环演化过程;②冻融侵蚀输移驱动力为受全因素控制的重力和径流动水压力,抗侵蚀力则由土壤二元结构特征和植被根系锚固力控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冻融侵蚀演化具有"多因素,同表观"的特征;③基于土体极限平衡状态的破坏机制,冻融侵蚀分为牵引式的逐级崩解型和牵引一推移复合式的多级崩解型,两者在侵蚀强度和触发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区别;④引人冻融侵蚀强度特征参数并建立其与构造、地形、植被、岩性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式,提出基于小流域土壤侵蚀观测的冻融侵蚀强度估算公式.基于力学过程和土体破裂机制建立的侵蚀强度多因素估算方法,可有效减小区域适宜性产生的误差,并且为制定精细化的不同工况下的冻融侵蚀防治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受力过程循环演化敏感性侵蚀强度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同流量-水位演化特征及驱动成因

    柴元方邓金运杨云平孙昭华...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一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下游控制水位及河床综合糙率等变化对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1-2016年间,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同流量-枯水位呈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降幅增大;河道冲刷是引起同流量-枯水位下降的主控因素,河床综合糙率增加抑制了同流量-枯水位下降起到积极作用.1991-2016年间,荆江河段同流量-洪水位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凹"线型变化,2003年以前洪水特征为"高洪水流量-高水位",2009年以来逐渐演化为"中大洪水流量-高水位",同流量-洪水位特性发生转变;河床综合糙率增大是同流量-洪水位抬升的主控因素,河道冲刷抑制了同流量-洪水位的抬升态势.在航道条件及防洪情势上,应重点防控近坝段沙质河段冲刷引起的水位下降溯源传递作用,其洪水流量-水位特性的转变,不利于减缓荆江河段的防洪压力.

    同流量-水位时空演化河道形态长江中游

    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库尾河段减淤调度控制指标研究

    朱玲玲葛华董炳江杨成刚...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主城区河段河道泥沙冲淤事关防洪、航运及码头作业等,是三峡水库泥沙问题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依据原型观测资料,以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前后河段的泥沙冲淤规律为基础,结合河床组成分析和一维数学模型,计算提出河段悬移质泥沙走沙基本条件,并应用于减淤调度实践中.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后至2012年重庆主城区河段河床冲刷强度下降,主走沙期推迟至汛前消落期,2013年后上游来沙减少使得河床冲刷强度再次增大;②当寸滩站流量大于4000 m3/s、坝前水位低于167 m时,河段开始走沙;当寸滩站流量增大至超过5000 m3/s、坝前水位下降至163 m时,河段走沙能力增强;加大水库自163 m水位的消落速度,能够避免库尾河段产生累积性淤积.

    重庆主城区河段主走沙期走沙条件减淤调度

    黄河下游游荡段排沙比对水沙条件与断面形态的响应

    程亦菲夏军强周美蓉王英珍...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黄河下游游荡段的输沙能力是河道治理的主要任务,而河道输沙效率(排沙比)受到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的共同影响.本文基于1971-2016年花园口-高村河段(简称花高段)的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计算了花高段的平均河相系数及水沙条件(来沙系数和水流冲刷强度),从汛期和场次洪水2个时间尺度,定量分析了排沙比与水沙条件及前一年汛后主槽形态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汛期和场次洪水排沙比与来沙系数呈负相关,与水流冲刷强度呈正相关,临界的汛期不淤来沙系数为0.012 kg·s/m6,场次洪水排沙比与来沙系数及水量比的决定系数为0.76;②游荡段排沙比与河相系数呈负相关,当河相系数大于15/m0.5时,河段排沙比基本小于1;③以来沙系数与河相系数为自变量的汛期排沙比计算式的决定系数为0.82,计算精度较高,对于场次洪水排沙比而言,断面形态的影响权重大于来沙系数.这些排沙比计算公式能够反映游荡段的输沙特点,有助于定量掌握断面形态及水沙条件对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

    主槽形态水沙条件排沙比汛期场次洪水游荡段黄河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