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刘昌明

月刊

0375-5444

acta@igsnrr.ac.cn

010-64889295

100101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地理学报/Journal Acta Geographica Sinica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欢迎国内外地理学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本刊备有自1934年创刊至最新一期的论文总目录()欢迎查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调水调沙以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刘清兰陈俊卿陈沈良
    13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2年开始的黄河调水调沙改变了进入黄河口的水沙条件,必然引起尾闾河道地貌的显著调整.根据黄河尾闾河道利津以下的断面实测高程数据,建立基于正交曲线网格的河道DEM,结合河床形态与水沙条件变化,综合研究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水调沙以来尾闾河道冲刷明显,2002-2017年累计冲刷6240万m3,根据冲淤速率可以分为3个阶段:快速冲刷阶段(2002-2005年)冲刷速率为1443万m3/a;冲刷减慢阶段(2006-2014年)冲刷速率为139万m3/a;以及淤积阶段(2015-2017年),淤积速率为263万m3/a.其中,调水调沙初始4年尾闾河道的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80%,2006年以后冲刷强度逐渐减弱,甚至转为淤积.从季节上看,主要表现为汛期冲刷,非汛期淤积;从空间上看,越往口门方向,冲刷强度越小.调水调沙改变了人海水沙的年内分配,造成了尾闾河道的持续冲刷,人海流路也发生多次调整.但经过多年冲刷,河床整体下切,加上河口淤积延伸影响,调水调沙对尾闾河道的冲刷效率在持续降低.受河口海域淤积影响,近口门段在经历冲刷后转为淤积,河道纵比降减缓,增加了尾闾的不稳定性.

    调水调沙河道DEM黄河尾闾河道冲游

    湖南省凤凰县城雨洪管控路径

    陈娜任安之马伯黎璟玉...
    15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洪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雨洪灾害.聚焦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旧城区的关联性问题,提出"现状评估-低影响开发指标分解-建设效果模拟验证"的雨洪管控路径.以湖南省凤凰县为例,基于城市内涝模型,对新旧城区进行雨洪风险性评估与改造可行性评估,在现状评估基础上,构建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分解体系,实现低影响开发理念和技术从宏观控制策略到详细规划过程中的落实,最后通过内涝节点的滞水量计算验证雨洪管控效果.结果表明:凤凰县旧城区所面临的雨洪淹没风险高于新城区;旧城区现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明显低于新城区,且旧城区改造可行性较低.在新旧城区协调统筹的整体性视角下,构建"城区-街区-地块"的三级指标分解体系可以实现径流总量与峰值的消减,但在暴雨情境下,单独依靠低影响开发措施缓解内涝较为困难,基于滞水量完善灰色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控制短时强降雨导致的雨洪灾害.

    新旧城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洪管控

    中美俄加陆域碳汇对人为增温的消减贡献

    崔耀平李楠付一鸣陈良雨...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主要的气候强迫因子,CO2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很多研究往往忽视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对人为排放CO2增温的消减作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地域面积最大、且社会经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4个国家,将短时期内CO2排放所引起的辐射强迫进行量化分析,对于评估人为和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本文基于CO2同化数据,利用"碳-气候"参数化方案,在分析人为碳排放及其气候效应的同时,考虑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气候效应,进而得到4个国家的全球辐射强迫.结果显示:①2000-2016年,4个国家人为排放的CO2均呈明显增加趋势(0.125 Pg C a-1),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也不断增强(0.003 Pg C a-1);其中,中美两国总的人为碳排放占了4个国家的87.19%,而俄罗斯陆地生态系统的吸收碳能力最强,总量达14.69 Pg Co②截至2016年,陆地生态系统的降温效应达-0.013 Wm-2,可消减人为碳排放增温效应的45.06%.充分说明若不考虑陆地生态系统,将会明显高估人为碳排放的增温效应.③整体上,相对于2000年和工业革命前的CO2浓度水平,4个国家总的人为碳排放分别贡献了0.32 W m-2和0.42 W m-2的全球辐射强迫.本文还进一步探讨了温度与辐射强迫的线性关系,相对于单一的人为或者自然因素而言,综合两者的辐射强迫,与相应时段的气温变化可解释度最高,达30.3%.

    温室气体辐射强迫人为碳排放陆地生态系统消减作用

    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评估及其时空特征

    孙美平马维谦姚晓军张明军...
    17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川为干旱区人类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与服务,开展冰川服务价值评估及时空特征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祁连山第一次和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通过构建冰川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单位面积服务价格法、价值当量因子法和冰川服务价值变化指数等方法,评估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2016年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为243.54亿元,气候调节和径流调节构成该地区冰川最主要的服务,其次是淡水资源供给和水力发电,四者分别占总价值的60.58%、33.14%、3.47%和1.75%,其他类型服务价值约为2.59亿元.②在祁连山各水系中,疏勒河流域冰川服务价值最高(77.71亿元,占31.91%),其次为哈尔腾河流域(43.21亿元,占17.74%)和北大河流域(32.81亿元,占13.47%).在行政区划上,青海省的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高于甘肃省11.38亿元,其中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酒泉市境内的冰川服务价值较高,分别为111.24亿元(占45.68%)和77.58亿元(占31.86%).③1956-2010年期间,祁连山冰川服务价值量损失4.35亿元,且冰川服务价值变化呈现经向地带性分异规律,价值损失自西向东呈加快趋势.

    冰川功能与服务价值评估时空特征祁连山

    基于分布式感知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分辨率PM2.5值估算

    刘基伟闵素芹金梦迪
    191-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颗粒物(PM2.5)个体暴露水平是健康效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然而历史数据缺失和地面监测点覆盖范围小阻碍了相关研究.基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遥感数据提供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融合地面监测、气象等多源数据进行建模来估算近地面PM2.5浓度,所得结果的空间覆盖范围广、时间连续性强、方法成本低.本文基于2018年京津冀鲁地区,引入气象、NDVI、时间节点、空间标识等50个特征分析AOD-PM2.5关系.鉴于传统插补方法单一所造成的信息损失,运用时空多视图插补方法来提高插补的精度和广度.考虑到特征的滞后作用、特征间相关性与偏相关性所导致的复杂关系,运用分布式感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来分别捕捉多源特征间的高阶特性.结果表明:①时空多视图插补方法的相对误差为27.5%,数据平均缺失52.1%降至4.84%.②分布式感知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在时间预测上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7.7μg/m3、46.8%、766.2 μg/m6、26.9μg/m3,空间上,为16.6 μg/m3、41.8%、691.5μg2/m6、26.6μg/m3,从精度、稳健性、泛化能力和耗时方面综合来看,结果优于线性统计模型和常见深度学习架构.

    气溶胶光学厚度PM2.5多视图插补分布式感知深度学习时空迁移预测

    中国能源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化及脱钩效应

    潘竟虎张永年
    20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碳排放统计数据,构建碳排放面板数据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运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框架体系,从时空交互视角分析2001-2013年碳足迹的空间格局和时空依赖动态演化;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对3个时间段336个地级单元环境碳负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在时空演变上既表现出稳中有进的总体特征,也存在快速增长的阶段特征.②碳足迹和碳赤字均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和5.72%;碳足迹和碳赤字整体北方大于南方,不同的行政单元尺度下碳足迹和碳赤字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各地级单元碳足迹变异系数逐步增大,存在极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③LISA时间路径相对长度北方大于南方,且呈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递增的趋势;LISA时间路径弯曲度整体上则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④综合脱钩指数整体以弱脱钩型为主,但弱脱钩型城市数量持续减少,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区域数量逐渐增多且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聚集分布;全国平均脱钩弹性值逐步增长,变异系数持续下降.

    能源碳足迹碳排放夜间灯光脱钩效应时空动态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南方红壤丘陵区采伐变量对森林面积和生物量影响模拟

    汪晓帆戴尔阜郑度吴卓...
    22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优化森林结构的同时保障其木材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森林管理措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选取采伐年龄、采伐斑块大小、采伐频率、采伐面积比例作为变量,以江西省泰和县为研究区,设定多种强度和方式的森林管理方案,耦合生态过程模型(PnET-Ⅱ)和景观模型(LANDIS-Ⅱ)模拟初始年(2009年)起,未来100年森林面积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发现:①森林对不同采伐变量的响应差异明显,采伐年龄对森林面积影响较小,采伐斑块面积仅对生物量有影响,采伐频率对面积和生物量均有较大影响,采伐面积比例是采伐变量中对森林影响最大的变量;②每10 a以20%的采伐面积比例,5 hm2的采伐斑块,采伐21 a以上的杉木、26 a以上的松林、41 a以上的阔叶树种的采伐情景能够保证有林地的生物量较初始年有所增加,有效地保障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在木材生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生态功能.

    森林管理地上生物量LANDIS-Ⅱ模型红壤丘陵区人工林

    张其昀先生的区域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何沛东
    235-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其昀是中国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学教育、人文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区域地理学方面,他较早地将西方近代区域地理学作品介绍到国内,将"Regional Geography"翻译为"方志学",引入并阐释了西方区域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并积极地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创作出《本国地理》等经典著述,对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开创之功.张其昀的区域地理学思想主要源于法国近代地理学家Blache的人地关系或然论、综合的区域研究等理论和方法,他研究区域地理学重视区域划分和实地考察,强调地图的运用和区域内人地关系的阐释,具有明显的"维达尔传统"特征.

    张其昀区域地理学方志学代表作学术思想

    信息动态

    封2,248,封3页